摘要:本文以內隱學習作為理論基礎,在分析中職學生符合內隱學習特點的基礎上,闡述了中職英語課堂教學設計的原則和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資源、學習活動、評價與反饋系統(tǒng)等五個方面的設計構想。
關鍵詞:內隱學習;中職學生;英語;課堂教學設計
課堂教學設計作為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教學效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好的課堂教學設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的氣氛,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最終達到培養(yǎng)學生技能的目的。筆者擬借鑒心理學領域對內隱學習的研究成果,通過教學實踐,探討在內隱學習理論指導下的中職英語課堂教學設計,探索對中職英語課堂進行有效設計的途徑。
內隱學習是無意識地自動產(chǎn)生的對概念規(guī)則的學習,與外顯學習是相對的概念。英語作為高度復雜的符號系統(tǒng),存在很多“說不清”的地方,內隱學習恰恰可以在沒有意識努力的條件下發(fā)現(xiàn)語言的隱含規(guī)則和潛在結構,如英語“語感”正是無法解釋的、需要通過內隱學習才能獲得的語言現(xiàn)象。中職學生普遍英語基礎較差,學習動機不強,容易產(chǎn)生焦慮心理。適當降低外顯學習的比重,加大內隱學習的比重,才能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保持他們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因此,利用內隱學習理論進行英語課堂教學設計,符合中職學生英語學習的特點。
內隱學習理論
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Reber A.S.首先提出了內隱學習的概念。他將內隱學習界定為無意識地獲得關于刺激環(huán)境的復雜知識的過程,具體而言,內隱學習是人們在沒有意識到潛在的環(huán)境刺激的情況下,習得了某種知識,了解并利用這種知識結構作出反應。與內隱學習相對應的是外顯學習,內隱學習和外顯學習是學習的兩種類型,前者是信息加工的自動過程,因主體對學習過程缺乏明確意識,因而表現(xiàn)出自動性和模糊性;后者是信息加工的控制過程,因主體對學習過程有明確意識,因而表現(xiàn)出控制性和清晰性。不可否認,人們對知識的掌握主要是通過外顯的、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的自覺努力獲得的。但是,在認知加工系統(tǒng)工作過程中,無意識的影響必然滲透其中。外顯學習和內隱學習的區(qū)別是相對的,實際學習過程既包含外顯學習,也包含內隱學習,它們相互聯(lián)系、相互轉化、相互作用。在認知過程中,內隱學習具有優(yōu)于外顯學習的一些特征,如內隱學習需要一定時間的積累,所獲得的知識不隨時間消逝而消退,具有穩(wěn)定性。另外,內隱學習還有自動性、抽象性、理解性及抗干擾性的本質特征和高選擇力、高潛力、高密性及高效性的特征。
內隱學習理論極大地沖擊了固有的教育觀念,為教育變革提供了諸多啟示和全新的視野,也為廣大英語教學工作者嘗試新型教學方式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中職學生符合內隱學習的特點
在嘗試新型教學方式的過程中,教師首先應對所教的學生有清楚的認識,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改革與實踐。就中職英語教學而言,教師應清楚了解中職學生符合內隱學習的特點,才能有針對性地采用有效的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學習能力較差中職學生英語基礎薄弱,對英語不感興趣,學習能力差,容易產(chǎn)生懈怠心理,過多的外顯學習會增加學生的負擔,使其喪失進一步學習的興趣。認知心理學認為,人的一切經(jīng)驗和體驗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認知模式和范疇能力。中職學生在無意識的學習過程中能夠接觸到大量語言現(xiàn)象和知識,這些語言現(xiàn)象和知識將會作為背景知識長期儲存在記憶中,在今后的語言活動中發(fā)揮作用。如果一味地強調學生有意識地識記、背誦,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
學習動機不強中職學生對英語沒有穩(wěn)定的學習動機和興趣,缺乏主動參與英語學習活動的熱情,缺乏自信心,對英語學習采取抑制態(tài)度。交際教學法中的交際過程,任務教學法中的任務執(zhí)行過程等都包含內隱學習,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內隱學習的手段,增強學生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心理壓力過重部分中職學生存在焦慮心理,他們認知能力不高,缺乏知識遷移、運用記憶策略的能力,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效果不佳,學習目標難以實現(xiàn),因而,學生容易動搖信心,產(chǎn)生心理壓力,對考試或學習存在恐懼心理,甚至產(chǎn)生厭學情緒。內隱學習常常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下進行,對注意力的需求低、記憶負荷小、受干擾程度小,符合中職學生的學習特點。
內隱學習理論指導下的中職英語課堂教學設計
如前所述,內隱學習理論為中職英語課堂教學設計提供了理論基礎,中職學生具有符合內隱學習的特點,那么,如何在內隱學習理論的指導下,進行中職英語課堂教學的設計呢?
設計的原則一是應遵循知識層次分明的原則。根據(jù)內隱學習理論,材料呈現(xiàn)的方式太直接會影響內隱知識的獲得,因此,在課堂教學設計時,要考慮哪些知識適合內隱學習,哪些知識需要外顯學習。二是遵循信息資源豐富的原則。在提供書本知識的同時,也要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豐富的其他學習資源,如提供一些著名的關于英語學習的網(wǎng)站或者英文短片、動畫、漫畫等等。三是遵循多媒體化原則?;ヂ?lián)網(wǎng)和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使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提供形象的交互式學習環(huán)境成為可能。在呈現(xiàn)課程內容時,教師應不局限于文本內容,還可以包含圖片、圖像、動畫、視頻、音頻,在各知識塊之間設立多樣的鏈接。同時,多樣化呈現(xiàn)學習材料有助于學生內隱地獲得知識。四是遵循交互性原則。英語課堂的交際性決定了課堂教學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可以相互交流、討論,共同解決學習中的困難,分享學習中的樂趣。五是遵循及時評價與反饋的原則。及時的反饋可以避免問題的堆積。教師應根據(jù)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設計靈活多樣的形成性練習和測驗,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客觀評價學生對課程教學目標的掌握情況。
設計的內容課堂教學設計的優(yōu)劣是衡量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主要包括如下五個方面。
1.學習目標設計。學習目標是課堂教學設計的基礎,是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的主要依據(jù),是學習效果的評價標準。學習目標應該具體、明確,從而為制定學習策略提供依據(jù)。在內隱學習理論指導下,教師進行學習目標設計時,為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英語的內在規(guī)則,指導學生進行內隱學習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雖然學生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但卻真正掌握隱含其中的內在規(guī)則并能長久地記憶。遺忘是英語學習最大的挑戰(zhàn)。英語中大量的詞匯、短語及語法是中職學生難以逾越的障礙。如果教師進行英語課堂教學設計時,充分利用內隱學習的作用,引導學生內隱地獲得英語知識,學生將會極大地克服這一難關。
2.學習內容設計。學習內容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部分,是學生獲得學習信息的主要來源。學習內容的確定以學習目標為中心,規(guī)定了學生必須達到的知識和能力的廣度和深度。在學習內容中應設置提示性內容,幫助學生更快、更準確地將當前的學習內容與原有的知識建立起聯(lián)系。材料即學習內容對學習效果是存在影響的。研究表明,難度較高、抽象性較高的內容更適合于內隱學習,比如語感的獲得。內隱學習是語感學習的重要心理機制。因此,除教材內容外,可以向學生提供一些難度較高、抽象性較高的學習內容作為必要的補充,如英文報紙、新聞、雜志、記錄片等等。學習內容的呈現(xiàn)也是學習內容設計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根據(jù)內隱學習理論,材料的結構特點突出、內容明顯不適于內隱學習。因此,學習內容的呈現(xiàn)形式應多樣化,具有親和力,富于美感,易于接受,避免內容過于“顯而易見”;在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的處理上要自然而恰到好處,把學生需要掌握的學習內容隱含其中。比如可以教學生一些簡單易學的外文歌曲,學生在哼唱過程中,會自然而然地學到英語的語音、語調、連讀、重音,從而形成語感。
3.學習資源設計。學習資源是指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各種信息資源。在對學習資源進行設計時,教師必須了解中職學生需要掌握的基礎信息,并在此基礎上提供相關的學習資源,如推薦相關的網(wǎng)站。內隱學習理論認為,輕松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內隱地掌握知識。因此,教師課堂教學設計應尋找一些具有趣味性同時兼?zhèn)鋯l(fā)性的學習資源,使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思考問題,開展學習。同時,學習資源往往蘊含豐富的異國文化因素,學生可通過學習這些內容,內隱地獲得外國文化知識。
4.學習活動設計。學習活動的設計是課堂教學設計的核心任務。對學習活動目標進行設計時,要考慮營造輕松自然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通過外顯學習和內隱學習兩種模式獲得語言能力。在課堂上,教師應盡量使用英語授課和與學生交談;可以在黑板旁邊貼上本課的生詞,讓學生通過無意識地多次瀏覽記住單詞;可以利用英語小幽默、格言或諺語進行課堂熱身;可以設計一些仿真的情境,讓學生參與其中,仿照課本上的內容進行對話表演、故事講述等。這些活動有助于營造英語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活動還需要借助學習工具來完成。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可以借助多媒體講授新課,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可以通過動畫展示,與學生共同探討知識,解決相關問題,總結學習步驟;可以借助電腦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讓其以小組為單位,選擇感興趣的活動,共同研究問題。
5.評價與反饋系統(tǒng)設計。作為課堂教學設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及時的、客觀的評價可以使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便于他們及時改進學習方式、及時補救,并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評價的方式有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具體而言,對中職學生可以采取以下三種評價方式:自我評價,即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做出評價;教師評價,即教師通過學生作業(yè)情況、課堂表現(xiàn)、測驗成績等對其做出綜合評價;小組互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小組成員進行相互評價。
結語
傳統(tǒng)的教育與學習理論只注重以理性思維為核心的外顯學習過程,卻忽視了普遍存在的、無需耗費認知資源的內隱學習過程。內隱學習的發(fā)現(xiàn)是學習領域的一次革命。內隱學習理論給我們研究英語教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使得教學方法的改進有了理論上的依據(jù),但能否將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實現(xiàn)英語教學的突破,其中的關鍵因素還是作為教學主導的教師。如何在教育、教學中運用內隱學習,將成為越來越多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尋找的答案。英語是21世紀人們獲得知識、信息最重要的工具,課堂教學是獲得英語知識和技能的主要手段,廣大中職英語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設計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內隱學習這一重要的影響因素。
參考文獻:
[1]Reber A.S. Implicit Learning and Tacit Knowledge:an essay on the cognitive unconsciou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2]顧柳瓊.內隱學習及其在外語教學中的運用[J].金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6).
[3]史正永,陳開順.內隱學習及其在外語學習中的作用[J]. 外語研究,2006,(3).
[4]王榮英.大學英語輸出教學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8.
[5]盛群力.現(xiàn)代教學設計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6]孫立仁.教學設計——實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與方法[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4.
[7]皮連生.教學設計——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
朱文欣(1973—),女,湖南岳陽人,碩士,湖南信息工程學校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