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先 張 濤 趙學峰
自我教育,指的是受教育者自己做自己的思想工作,依靠自身思想的矛盾運動,通過自我認識、自我反思、自我評價、自我監(jiān)督、自我完善等方法,自覺地接受先進思想和正確理論,克服錯誤思想和不良行為,使自己的政治覺悟和思想品質向良性方向轉化發(fā)展的教育活動。毫無疑問,自我教育不可能取代通過灌輸、疏導等方式進行的外在教育,也不可能脫離外在教育而孤立進行,但它確實可以對外在教育起到重要的補充、延伸、深化和擴展作用。本文認為,大學生的良好自我教育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燈塔——理想信念的點燃
理想信念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現(xiàn)象,是認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機統(tǒng)一體,是人們在一定認識基礎上確立的對某種思想或事物產生堅定不移的信仰、并身體力行的心理態(tài)度和精神狀態(tài)。無數(shù)事實證明,理想信念對人生歷程起著導向的作用,是人生思想和行為的定向器。理想信念一旦確立,就可以使人方向明確,精神振奮,不論前進的道路如何曲折,人生的境遇如何復雜,都可以使人透過烏云和陰霾,看到未來的希望和曙光。同時,理想信念還是激勵人們向著既定目標奮斗前進的動力,成為人生力量的源泉。大學時期,學生們都普遍面臨一系列人生課題,如人生目標的確立、生活態(tài)度的形成、發(fā)展方向的設定、工作崗位的選擇,如何面對挫折、克服困難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有一個總的原則和目標,這就需要指導、幫助他們確立科學崇高的理想信念。
大學生對自己的未來及人生普遍滿懷希望和憧憬,但由于知識及人生經(jīng)驗的局限、虛假信息的蒙蔽、社會負面的影響、不良思想的干擾等因素,容易導致良莠不分,是非不明。在這種情況下,自我教育也就無從談起。因此,要提高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首先要點燃他們的理想信念,同時應達到這樣一個境界:一方面能使他們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統(tǒng)一起來,使其內心世界成為一個健康有序的系統(tǒng),保持心靈的充實和安寧,避免內心世界的空虛和迷惘;另一方面又能引導他們不斷地追求人生目標,塑造高尚人格,這也正是自我教育能力養(yǎng)成的“燃點”和起點,是引航的燈塔,更是推進的風帆。
起點——自我意識的明晰
自我意識能力指的是自己對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所處的角色、地位,以及所擔當?shù)淖饔煤拓熑蔚恼J識能力及信念、榮譽、良心、尊嚴、義務、責任心等構成的自我意識結構。自我意識是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并且隨著人的素質提高而逐漸提高。和中學時期相比,大學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自我意識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強,在更高的層次上探索、認識、評價自己和他人。但是,由于知識和經(jīng)驗不足,加之社會的動態(tài)性,他們的自我意識常常表現(xiàn)出不明確、不清晰的特點,對自己的性格、氣質、思想、前途也沒有明確的認識,這樣就無法進行有效的自我教育。因而不斷提高自我意識和評價能力,是不斷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的起點和必要條件。筆者認為在大學教育階段,學生的自我意識應當提高到這樣的程度:能夠清楚地意識到并把握自己的心理特性和思想品質狀況,掌握適當?shù)脑u價標準,形成系統(tǒng)的、合乎社會道德的自我評價水平。具有了這樣的自我意識能力,自我教育就有了良好的基礎。
平衡器——自我控制的把握
自我控制能力就是意志力。它指的是為了達到預定目標而自覺地控制和調節(jié)自身心態(tài)和行為的能力。是指一個人在外界的影響下,能夠保持理智,自覺地控制、規(guī)范和校正自己的感情、思想和行為。它來源于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以及良好的個人心理品質,反映的是一個人的成熟程度,是自我教育的基本能力之一。自我教育的過程作為思想內部的一種矛盾運動,同其他觀念和心理活動一樣,既是一種體驗過程,又是一個意志過程。意志集中地體現(xiàn)出人的觀念和心理活動的自覺能動性。當他需要抒發(fā)感情或付諸行動時,能夠作出恰當?shù)姆磻托袆?當他需要抑制感情或行為時,也能夠妥善地、準確地把握尺度。這樣就可以實現(xiàn)“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這種自我控制能力不但對大學生在校時期的修養(yǎng)十分重要,而且可以防止他們在整個人生旅途上出現(xiàn)偏差和失誤,保證他們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堅定不移地前進。所以在我們培養(yǎng)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時,鍛煉他們的意志力,即培養(yǎng)自我控制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驅動力——自我激勵的運用
自我激勵能力指的是一個人自己通過內在的動力鼓舞和激發(fā)自己不斷前進的能力。自我激勵是人的一種見之于行動的自覺意識,它使自我教育向著更加自覺的方向發(fā)展,從而深化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的功能。自我激勵能力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爆發(fā)型,即以某一具體事件為契機,觸發(fā)強烈的感情共鳴,油然而生出一種力量,激勵自己努力搏擊,奮發(fā)向上;另一種是執(zhí)著型,即不善于外露,而是把引起自己激勵的事物慢慢地消化,激勵自己堅持不懈地進取。一般來說,爆發(fā)型“升溫”快,但“降溫”也快,波動較大。而執(zhí)著型“升溫”相對慢,但比較扎實,波動較小。自我激勵能力的大小強弱,一方面取決于個人理想是否遠大以及對這一理想的情感深厚程度。一般說來,理想越遠大,對理想的感情越深厚,其自我激勵能力越強。反之,胸無大志,得過且過的人,其自我激勵能力則很薄弱或無從談起。另一方面,自我激勵能力的強弱也取決于個人思想素質高低,一般來說,個人思想素質越好,自我激勵能力越強;個人思想素質越差,自我激勵能力越弱。這兩個方面會形成互補,進行滾動式循環(huán)。當今的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具有一定的自我激勵能力,并掌握和使用著一些自我激勵手段和方法。但也有一些人缺乏自我激勵能力。這不但使大學生群體內部具有較大的差異性,而且在遇到考驗時,就可能有一些缺乏內在動力的人掉隊。所以在大學生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和提高他們的自我激勵能力勢在必行。
美——心靈的召喚
歷史上許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視審美素質教育,然而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審美素質教育一直被置于次要地位,許多人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美育對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意義。從理論上講,審美素質是個體具有的審美觀點和審美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它是大學生整體素質中的重要內容,對于他們各方面素質的提高和優(yōu)化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也是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塑造健全人格的必要條件。從其構成要素來看,審美素質是由審美觀點和審美能力組成的完整結構,正確的審美知識是二者的基礎,因此培養(yǎng)大學生的審美素質必須深刻對美育的認識。首先,美育對于德育有促進作用。審美情感和道德情感是相一致的,有高度審美修養(yǎng)的人,必定有高度的道德修養(yǎng),美育對于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他們的心靈以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都有著特殊的功效;其次,美育通過不斷擴大和加深學生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能有效地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從而促進智力的發(fā)展;再次,體育本身就含有美育的因素,是健與美的有機組合,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健康狀態(tài),正是美育的要求;另外,審美教育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勞動觀點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必須正確認識美育在學生全面發(fā)展中的特殊意義,把培養(yǎng)大學生的審美素質真正放到應有的位置。“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像磁石一樣吸引著青年。面對當代大學生對美強烈的追求,應積極倡導。美,不只是外表的裝飾,而主要是心靈的塑造。引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提高審美能力,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按照美的規(guī)律塑造自己,有助于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有利于真、善、美理想人格的形成。因此,探索研究審美素質教育的規(guī)律,既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課題,更是大學生有效進行自我教育、成長成才的客觀緊迫需要。
引導大學生正確、健康地開展自我教育,還必須有適當?shù)耐緩胶头椒?這包括:
生動有效的思想教育
活潑好動、渴求知識、興趣廣泛、求新愛美、喜歡自我表現(xiàn)等特點,是青年的天性。這就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不能只是對學生進行干巴巴的說教,而應把教育內容的思想性、知識性和趣味性有機結合起來,可以“投其所好”,多層次、多渠道地開展活動,寓教于學,寓教于樂,從而使青年人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陶冶性情、升華思想,使身心得到健康發(fā)展。在組織開展各種活動時,應注意充分發(fā)揮廣大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主題確定后,對于活動形式與方式可讓他們獻方案、提建議,從中選取最佳活動方案。方案來自學生才能得到學生的認同,學生才愿意積極參加,才會產生好的活動效果。
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應講求藝術性,要用情感、形象與哲理來增強思想教育的效果和魅力,用準確的理論和嚴密的思維充實思想教育的內容。強調堅持原則,但不僵化;堅持正面教育,但不簡單化:既要堅持黨性,又要講求科學性、藝術性。這就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在尊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根據(jù)思想教育的內容和目的,不斷形成和運用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方式和方法。如果說琴師是用手指彈撥琴弦,那么思想教育工作者則要用靈魂與感情彈撥“心弦”。這項工作所表現(xiàn)出的魅力,應該是對學生具有吸引力、感召力、激發(fā)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它們與行政的命令、道德的說教、法律的制裁不同,不是強加于人的,而是像山川田野清閑的空氣、和煦的陽光一樣包圍著教育對象,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思想教育的藝術性所體現(xiàn)的實質是一種美感效應,是通過教育實踐產生的一種美的魅力,它會使思想教育詩化、完美、生動,更富于激情。
多內容多渠道審美素質的培養(yǎng)
實踐經(jīng)驗告訴我們,生活有多么豐富,就有多么豐富的美;生活有多么廣闊,美的范圍就有多么廣闊。審美素質教育的內容就包含在大學生廣闊而多彩的現(xiàn)代生活之中。(1)自然美的教育。大自然中充滿了美的因素,山川湖海、肥田沃野、花草樹木、鳥獸魚蟲、藍天紅霞等自然美景對于豐富美的感受、發(fā)展鑒賞美的能力、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和高尚情操都有極好的作用。同時這也是發(fā)展大學生藝術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2)社會美的教育。人們在生產勞動的實踐過程中體現(xiàn)出的美也是美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如人體美、行為美、心靈美、語言美、儀態(tài)美、社會環(huán)境美等。對學生來說,社會就像一座大熔爐,其中蘊含著取之不盡的美育內容。(3)藝術美的教育。藝術美是指經(jīng)過人們藝術加工而創(chuàng)造出的美的事物或美的形象,各種形式的藝術作品和文學、藝術形象,都是培養(yǎng)審美素質的豐富內容,藝術美的教育應成為大學生進行的審美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好的文學作品不僅能使學生從中獲得豐富的知識和經(jīng)驗,而且能激發(fā)想象,引起美的體驗,從而發(fā)展藝術鑒賞能力。音樂和舞蹈是運用音響、旋律,節(jié)奏等來塑造藝術形象的美。通過教授和指導欣賞各種歌曲、樂曲、舞蹈,能提高審美能力和藝術水平,并有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積極、樂觀、勇敢、豪放的優(yōu)秀品質。造型藝術是運用線條、顏色,按照一定的比例關系來塑造美的形象的視覺藝術,如繪畫、雕塑、木刻等,欣賞造型藝術對于發(fā)展大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細致入微的觀察能力和深刻全面的分析能力等都有積極的作用。電影,戲劇屬于綜合性藝術,不僅表現(xiàn)力強,現(xiàn)實性也很強,感染作用大,指導大學生欣賞影劇,可以促進他們的想象力發(fā)展,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4)日常生活中美的教育?,F(xiàn)實中美的因素無處不在,要引導大學生把美的規(guī)律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己的勞動美化環(huán)境、美化自身,按美的要求待人接物、安排生活,培養(yǎng)愛美的習慣、尊重他人、講衛(wèi)生、懂禮貌、舉止得體的美德等。
需要特別提到的是,在實施美育的過程中,教師自身的表率作用對學生來說是一種無聲的審美教育,直接影響著美育的效果。
具有良好班風學風的集體活動
馬克思主義認為:個體是在社會中生活的,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fā)展其才能的手段。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也曾指出:集體是個人的教師,學生應是作為集體成員成長起來的,只有在集體組織里才能培養(yǎng)出集體主義者。大學生們在健全的班級集體里一起學習、生活,大家相互接觸溝通,促使他們去正確地認識和處理個人和集體、部分和全局、民主與集中、自由與紀律,權利與義務、命令與服從等多方面的關系。也正是在這些集體活動中,特別是在個人利益與他人及社會利益發(fā)生矛盾時,人的覺悟和道德品質才能充分地反映和表現(xiàn)出來。這有助于提高大學生在比較中判斷真善美與假丑惡的能力。健全的班集體前進方向明確,輿論正確,精神振奮,好學向上,能夠通過良好的氛圍和規(guī)范向每個學生提出有形和無形的要求,通過對好人好事的肯定表揚和對不良風氣的批評,使每個大學生得到良性熏陶和正確的導向,并強化個體責任感,從而培養(yǎng)了集體意識。
正確引導下的社團活動
目前學生社團在院校中如雨后春筍,蓬勃發(fā)展。這些社團包括四種類型:知識探討型,社會實踐型,聯(lián)誼娛樂型和服務利他型。這些社團都是由有一定志趣的同學自發(fā)組成的,在黨團組織的幫助和指導下開展活動。這是另一種有著較為固定內容的集體,是班級集體的補充或擴展。它主要是通過各種活動來陶冶情操,開闊視野,增長才干,服務社會。但對這些社團必須注意引導,不能放任自流。引導得力,就可以使它們在健康的思想指導下積極地開展各種有益的活動,使參加社團的大學生受到良好教育,激發(fā)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如果引導不力,則有可能使這種自發(fā)組織起來的團體出現(xiàn)偏差,使大學生在其中不僅難以受到良性教育,甚至會受到偏激或錯誤的負面教育。這是必須切實予以注意的。
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自我教育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首先,它可以使大學生對學到的書本知識通過實踐加深理解,得到檢驗。其次,只有通過實踐才能使大學生真正開闊視野和思路,了解國情、民情,使他們的思想更接近實際和符合實際,從美好的遐想走向現(xiàn)實,去掉好高騖遠、紙上談兵的學生氣,離普通大眾和社會更近一步。同時他們也能夠在實踐中體驗到服務于社會和人民的快慰。而社會實踐中個人與社會的接觸,學生與群眾的接觸及豐富多彩的生活,為自我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來促進個人的思索、比較和提高,所以社會實踐是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徑。
理性深刻的個人反思
自我教育離不開個人的思考與反思,它是大學生對外界事物和思想進行消化并決定取舍的過程。一個人每天獲得大量信息,有些過目而忘,有些則在他們的頭腦中留有印跡。他們會根據(jù)事物的大小、輕重進行思考,通過分析、歸納、整理和比較鑒別,決定自己的取舍。這樣,外界的事物和觀點就不僅在頭腦中留下印象,而且打下了烙印,可以用于支配自己的行動。有的人把這些反思的成果寫入日記,有的向老師、同學、家長或好友傾吐,有的雖無任何表面形式,但是在思考后已形成了印在頭腦中的觀念。正確的反思對于提高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很有好處,特別是對自己的錯誤和失誤,接受善意的批評和實事求是地進行深刻的自我反思正是改正錯誤、校正偏差,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重要方法。
形勢的發(fā)展對大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但只要我們注重理性思考,結合實際,不斷地去探索、去研究,就一定能找到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養(yǎng)成、運行及變化的一般規(guī)律,進而找到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最為有效的方法和途徑。
參考文獻:
[1]孫煌明.動機心理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
[2]曹群.論高校德育的自我教育[J].深圳大學學報,2001(5):103.
[3]鄭永廷.現(xiàn)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論與方法[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張軍.加強大學生心里健康教育的思考[J].黔西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03).
[5]李國棟,蔣家平.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延伸[J].中國高教研究,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