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芬
摘要:本文從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出發(fā),強調文化教學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性。并從詞匯、語法、口語交際、課文幾個方面闡述如何在中職英語課堂教學中實施文化導入。
關鍵詞:語言 文化 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8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1672-1578(2009)5-0176-02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同時也是思維工具。它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隨著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發(fā)展而發(fā)展;文化來源于社會,是指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慣、制度、目標、和技術的總模式。語言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特征,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含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透過一個民族的語言,可以窺見該民族絢麗多姿的文化形態(tài)。可見,語言和文化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而又相互制約的,語言不可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也就無法真正學好這個民族的語言。同樣,不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也就無法真正學好英語。
當代美國語言學家克拉姆斯基提出語言教學就是文化教學,即文化教學應貫穿于語言教學的整個過程。以下分別從詞匯、語法、口語交際、本文幾個方面談談中職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文化導入。
1 在詞匯教學中滲透文化
詞匯是語言中最活躍、最具生命力的組成部分,也是文化載荷量最大的成分,詞匯中包含著極為豐富的各種文化信息。學習英語詞匯,實際上也是學習西方文化,所以,在進行詞匯教學時,教師不能只注重詞匯的字面意義而忽視其文化內涵,應該注意介紹或補充與之相關的文化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詞匯。
英漢文化差異是詞匯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加深學生對詞匯的理解和運用。例如,在講授grandfather這個單詞時,可以告訴學生英語中表示親屬的詞比漢語少得多。漢語中表示親屬關系的稱謂詞非常豐富,那是因為中國受幾千年封建社會的影響,對血緣關系、長幼輩份區(qū)分非常嚴格;而在英語國家,人們崇尚獨立自主,強調個性發(fā)展,對親屬觀念相對淡薄很多,因此英語中的親屬稱謂詞比較簡單、籠統(tǒng)。他們不分父系、母系,也不分長幼,有時甚至不分性別。一個 grandfather既可指祖父,也可以指外祖父;同樣,一個uncle涵蓋了伯父、叔叔、舅父、姑父、姨父等多種親屬關系;而cousin可以指堂或表兄弟姐妹。
又以顏色為例,由于歷史文化背景、思維方式和審美心理的不同,不同的顏色在不同的語言中有著不同的象征意義,所以不能“望文生義”,想當然地按照字面意思或漢語的思維習慣來翻譯。譬如,綠色在漢語里象征新生、希望、活力等,而green在英語里可以讓人聯(lián)想到嫉妒或稚嫩的,例如green with envy表示非常妒嫉的,greenhorn表示缺乏經驗的,green as grass 表示幼稚的;藍色在漢語里的引伸意義較少,但在英語中blue是一個含義非常豐富的詞,如get the blues表示憂郁,once in a blue moon表示非常罕見、極少的,blue blood表示社會地位高的、出身貴族的;無論在漢語或英語中,人們都喜歡把黑色“black ”跟壞的,邪惡的,不好的意思聯(lián)系起來,例如black sheep害群之馬,black day 倒霉的日子,black market黑市,blackmail勒索等,但in the black卻指盈利的意思。
另外,對于詞匯在不同情境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含義,教師應該給予補充說明。
2 在語法教學中導入文化
每一種語言都有其獨特的語法體系,我們不但要探究其邏輯形式與結構的不同,還要發(fā)現(xiàn)其中所包含的豐富的文化因素。在枯燥的語法教學中導入文化,不但可以加深學生對句法結構的理解和掌握,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從句法上講,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英語中多長句,長句中各分句之間的關系要靠關聯(lián)詞表示;漢語中多短句,少用連接詞,各部分的關系可以從意義上體現(xiàn)。因此,英語句子中的各個成分如果少了連詞、介詞、關系詞等連接起來的話,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支離破碎了;而漢語中即使沒有連接詞,從句子本身的意思也可以把概念和關系表達清楚。學生在翻譯句子的時候,很容易受到漢語思維習慣的影響,寫出來的英語句子缺乏連接。例如,在漢語“你不來,我不走?!边@句話中,兩個分句之間沒有連接詞,但是整句話的意思很明確。如果翻譯成英語則必須加上連接詞,即“I wont leave unless you get here.”或者“I will stay here until you arrive.”
另外,在英語中使用被動語態(tài)的頻率比漢語中多得多,漢語里雖然也有"被"這個字來表示被動,但并不是那么常見,所以英語中的被動語態(tài)在翻譯成漢語的時候往往變成主動。例如,They lived in a house that was built in 1800. 他們住在一所(被)建于1800年的房子里;The shirt needs washing.這件襯衣要(被)洗了。反之,學生在把中文句子翻譯成英文的時候則要特別注意是否要用被動語態(tài)。
再比如,在講授反意疑問句時,應該指出中西方思維習慣上的差異也反映在回答Yes或者 No上。中文是根據肯定或否定對方的話來回答“是”或者“不是”,而英語是根據事實來回答“Yes”或者”No”。譬如在以下兩組對話中:
1)A : You are not a student, are you?”
B: Yes, I am.
2)A: He isnt going to the meeting, is he?
B: No, he isnt.
對于第一組對話的回答,中文翻譯是:不,我是個學生;對于第二組對話的回答,中文翻譯是:是的,他不去。
3 在口語交際中融入文化
英語交際實際上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是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際。在交際中出現(xiàn)錯誤是學習英語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般來說,交際錯誤包括語法錯誤和語用錯誤兩種。沃爾夫森(M. Wolfson)指出:“在與外族人交談時,本族人對于他們在語音和語法方面的錯誤比較寬容。與此相反,違反說話規(guī)則卻被認為是不夠禮貌的,因為本族人不大可能認識到社會語言學的相對性。”這后一種情況就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交際中出現(xiàn)的語用錯誤,它往往比語法錯誤更令人難堪。所以,為了減少交際中的文化沖突,加強交際文化的學習是重要而且必要的。
中職英語教學目的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具備基本人際交往中使用英語的能力。在諸如問候、介紹、告別、打電話、贊美、感謝、請客等最常見的交際場景中就包含了豐富的文化知識。
譬如,大多數(shù)西方人對個人隱私非常敏感,諸如年齡、婚姻狀況、收入、宗教信仰等話題都屬于個人隱私范疇,忌諱別人問及。他們在初次見面或不太熟悉的人面前,也從不問及有關對方隱私方面的問題。
再如,東西方飲食文化的不同,除了飲食結構外,更大的差別是在餐桌禮儀方面。以請客為例子,中國人面對一桌佳肴卻總是喜歡謙虛地說粗茶淡飯、招待不周之類的話。如果直接翻譯成英文就是:I am sorry. There is not much food. 假如對方是來自英美國家的客人,他們就會覺得莫名其妙,甚至會產生誤會。因為在英美國家,作為主人,他們通常會說,“I hope you will enjoy the meal.” 甚至會說:“This is my specialty.” (這是我的拿手好菜),以此來表達自己的好客之情。
要使文化教學融入到口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創(chuàng)設不同的交際語境,使語言變得“鮮活”起來,逐步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4 在課文教學中介紹文化
中職英語教材中課文選材廣泛,內容豐富,其中也包括了許多跨文化因素。要真正理解課文的內容,不僅要掌握足夠的語言知識,還要了解其涉及的文化背景。所以,在講授課文時,應該結合教材介紹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可以拓寬他們的文化視野。
譬如,在講授中職《英語1》(基本版)Unit 4 Families in the Future時,筆者讓學生介紹自己的家庭情況,然后導入美國人的家庭觀念和美國家庭規(guī)模的變化,并與中國人的家庭觀念和人口現(xiàn)狀進行對比,同時讓學生思考家庭規(guī)模縮小所帶來的利與弊。對課文背景知識的介紹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拓寬了他們的知識面,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又如,在中職《英語1》Unit 7 A “Babies” Class 中出現(xiàn)了私立學校這個概念,學生對此一知半解,于是筆者向學生介紹了英美國家的教育狀況,包括公立學校(public school)與私立學校(private school)的區(qū)別,并列舉了一些英美國家著名私立大學與公立大學的名稱,學生對其含義才有了真正的了解。
在介紹文化背景知識的時候,可以通過圖片演示、歌曲欣賞、觀看電影、錄像等輔助手段,讓學生多感觀的感受英語文化,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識。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媒介,文化影響和制約著語言交際,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并且相互滲透的。實踐證明,文化導入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文化導入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該根據具體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把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在課堂上有機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yǎng)他們初步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作為教師,我們也應該孜孜不倦地學習和探索,增強自身的跨文化意識及英語文化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 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89
[2]何自然. 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