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華
關鍵詞:腹瀉;小兒消化不良;健脾利濕湯
中圖分類號:R272.6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9)05-0032-01
筆者自2001年6月~2003年12月,應用升清降濁湯治療小兒消化不良性腹瀉63例,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觀察病例103例,隨機分為治療組63例,對照組40例。治療組中,男35例,女28例,年齡8個月~5歲,病程1~3天48例;4~10天10例;10~30天2例;3a天以上3例。對照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齡1~7歲,病程1~3天20例,4~10天16例,10天以上4例。2組性別、年齡、病程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臨床表現(xiàn)為腹瀉、大便清稀如水,或夾有奶瓣及不消化的食物殘渣,伴有腹脹不適或腹痛,睡眠不寧,食少。根據(jù)病史、癥狀及輔助檢查排除痢疾、腸炎。
2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健脾利濕湯治療,組成:蒼術10g,白術10g,炒薏苡仁10g,茯苓10g,藿香8g,木香10g,葛根8g,陳皮8g,扁豆8g,白豆蔻8g,神曲6g,焦麥芽15g,黃連3g,石榴皮6g,腹痛加白芍、甘松;瀉下黃色稀水伴尿少加車前子;瀉下清冷四肢不溫加干姜、肉桂;日久虛甚加黨參。每天1劑,水煎分3次服。對照組:參苓健脾胃顆粒(昆明云健藥業(yè)有限公司出品,國藥準字Z53021496)治療,每天2次,每次1~3g。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jié)果
3.1療效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有關泄瀉的療效標準擬定。治愈:大便成形為正常,干便或軟便,色黃,每天2次以內(nèi),全身癥狀消失;好轉(zhuǎn):大便次數(shù)及水分減少,全身癥狀改善;未愈:大便次數(shù)及水分未改善,或癥狀加重。
3.2治療結(jié)果見表1。
4典型病例
段某,男,1歲7個月,2002年4月21日初診?;純航?jīng)常腹瀉,大便1日3~4次,稀薄、清冷或水瀉,夾不消化食物,食欲不佳,近1月來腹瀉頻,多則每日達4~6次,量少,進食則瀉,小便清,全身消瘦,面色白少華,精神萎靡,哭聲低微,舌質(zhì)淡,苔白,指紋淡紅。診斷:腹瀉(脾弱氣虛型)。治法:健脾利濕。擬健脾利濕方加減。處方:蒼術6g,炒白術10g,藿香6g,茯苓6g,淮山藥10g,炒扁豆10g,神曲6g,薏苡仁12g,陳皮6g,麥芽15g,黃連3g,黃芪10g,肉桂3g,石榴皮6g,炮姜3g。4劑,水煎服,忌食生冷、油膩。復診:大便次數(shù)減少,1日2次,食欲增加。服藥共20劑,腹瀉止,飲食正常,大便成形,1日1次,大便常規(guī)檢查正常。
5討論
小兒泄瀉,傷于飲食者,最為常見。由于小兒,臟腑嬌嫩,脾常不足,加之生長發(fā)育迅速,對水谷營養(yǎng)的需求又高,如喂養(yǎng)不當,飲食過量或不足,或突然改變飲食品種,盲目增加過高營養(yǎng)物質(zhì),超過正常的脾胃耐受能力,誠如《素問》所論“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小兒又“脾常不足”,或先天稟賦不足、日常過食生冷、環(huán)境氣候的變遷等,均可造成外為六淫所犯,內(nèi)為飲食所傷,影響和導致脾失健運,胃納不和而產(chǎn)生種種脾胃病變。由于脾常不足故使?jié)裥盀榛荚诒静≈懈鼮橥怀觯乙蚱㈥柌徽?,運化失常又可導致濕邪的產(chǎn)生,故濕邪既是本病的基本致病因子,又是病理產(chǎn)物。因此,小兒腹瀉的治療當以運脾利濕為主。脾運得復,脾陽得振,則腹瀉可痊。
筆者自擬健脾利濕湯治療小兒消化不良性腹瀉,正是在這一理論的基礎上組合成方。方中蒼術、白術、炒薏苡仁、茯苓、藿香、葛根運脾化濕升清止瀉;陳皮、木香、扁豆、白豆蔻和胃降濁;麥芽、神曲消食化滯,黃連、石榴皮清濕熱,治瀉痢。由于小兒病理變化易虛易實,易寒易熱,調(diào)理之法,貴在和中,處方用藥,多以中正平和為宜。溫燥之藥,易傷其正;滋膩之品,易滯其邪。調(diào)理之法,不是直補,而是清除病邪,護符脾胃,調(diào)理升降,疏通氣機,務使上下無礙,運化自如,陰陽調(diào)達,恢復脾胃正常機能。臨床上要抓住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這一根本,培補后天生化之源,以調(diào)氣機升降之樞紐。再者,湯劑臨床根據(jù)病情可靈活加減用藥,成品藥雖然服用方便,但是藥物配伍固定,不能針對個體切中病機。只有對癥施藥,才能取得滿意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