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長篇通訊《追求》,一個新中國優(yōu)秀知識分子的高大形象矗立在我們面前。欒的一生,是在追求革命理想的道路上堅定地前進的一生,是為黨為人民默默地貢獻自己的知識和才能的一生,是一個知識分子在黨的培育下成長為無產(chǎn)階級的先鋒戰(zhàn)士的一生。他的一生無可辯駁地證明:一個人只要切切實實,足踏在地上,為著祖國和人民的事業(yè)而無私地奮斗,他的生活就會充滿歡樂,他的生命就會發(fā)出永不泯滅的光輝,他的業(yè)績就會成為鼓舞人們前進的力量。
馬克思在1835年寫的《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一文中說:“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服務的職業(yè),我們就不會為任何沉重擔負所壓倒”,“那時我們得到的不是可憐的、有限的和自私自利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億萬人,我們的事業(yè)雖然并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發(fā)揮作用,當我們離開人世后,高尚的人們將在我們的骨灰上灑下熱淚?!苯裉欤覀儼疡R克思的這些話刻在欒的墓碑上,不是很恰當?shù)拿?
31年前,當欒還在臺灣求學的時候,他可以有多種選擇。如果他去美國留學,完全可能在某一門學科上獲得成就。但是,他認為那樣做,即使得到鮮花和榮譽,也不過是“可憐的、有限的和自私自利的歡樂”。他毅然跨過臺灣海峽,回到大陸。他所希望的是,外國人不再像觀察牲口一樣看他的同胞,要使他們也用平等的、友好的、尊敬的口吻談論他的祖國,而這一切,只有在升起了五星紅旗的新中國才能做到。
愛國,這是支持欒從臺灣回到大陸的巨大力量,也是欒成長為一個無產(chǎn)階級先鋒戰(zhàn)士的起點。當他回到大陸呼吸到自由而新鮮的空氣之后,當他耳濡目染祖國的偉大建設成就之后,他深深地懂得,只有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走社會主義的道路,才能使偉大的祖國得到振興,才能使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把他的理想同黨所領導的社會主義事業(yè)聯(lián)系在一起。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升華到熾熱地為社會主義、共產(chǎn)主義而獻身的精神,執(zhí)著地追求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即使他身處逆境,被無端誤解,受到種種打擊的時候,他的這種信念也絲毫沒有動搖。這就是新中國無數(shù)優(yōu)秀知識分子的典型性格在欒身上的體現(xiàn)。
這種性格,還表現(xiàn)為他把對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的追求同實干精神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他不是那種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在他的一生中,并沒有給我們留下多少豪言壯語,他所留下的是他的辛勤勞動。他在太原工學院化工系前后共主講過13門課程,把自己的碧血奉獻給了一屆又一屆學生:他親自刻印講義,編譯書籍;他把時間大片大片地拋撒給前來求教的素不相識的人……。魯迅說:“巨大的建筑,總是一木一石疊起來的,我們何妨做這一木一石呢?”欒的可敬之處,正是甘愿做社會主義大廈的一木一石。透過這一木一石,我們看到的是欒的一顆赤誠的心,是比閃光的語言更加光彩奪目的為著偉大的理想而獻身的精神。
這種獻身精神,貫穿于他回歸大陸31年的生活。他像蜜蜂一樣,用蜜汁滋補他人。他像春蠶一樣,吐出一縷縷細絲,為祖國、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織造美錦。他把愛國之心化為效國之力。只要是有利于國家、有利于人民的事,不管巨細,他都盡力去做,而且做得那樣認真,那樣負責。利國、利民,這就是欒的人生哲學。這種人生哲學所放射出來的,正是雷鋒精神的光芒。
今天,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正在走上中興之路,正在經(jīng)歷著由“文化大革命”的錯誤道路到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正確軌道的轉(zhuǎn)折,黨中央領導全國人民對左傾思想進行徹底的清算,標志著社會主義祖國結(jié)束多年動蕩、徘徊不前的局面,標志著社會主義建設開始走上健康發(fā)展的道路。在這個轉(zhuǎn)折的關頭,我們多么需要欒的那種把理想和實干融合在一起的精神,多么需要欒的那種把自己的命運同祖國的命運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而獻身的精神。
社會主義為祖國的繁榮富強,為全體人民的幸福開辟了一條理想之路,要勝利地到達理想的彼岸,需要我們大家艱苦奮斗,都來做埋頭苦干的人。只有具有堅定信念,又不尚空談,腳踏實地地干,才能推進國家的中興,四化建設才大有希望。誠然,經(jīng)過十年動亂的破壞和左的錯誤的影響,我們在中興之路上還有許多困難。面對這些困難,只是嘆息、憂傷、埋怨,絕不是一個革命者所應取的態(tài)度。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振興中華的一切必要的條件,重要的問題是,我們大家要在黨的領導下,堅持三中全會以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振作精神,拿出具體的行動,為四化建設拋灑汗水。這就是我們滿腔熱情地向大家推薦這個優(yōu)秀知識分子的典型,并希望大家向他學習的基本出發(fā)點,也是我們學習欒所具有的時代特點。
學習欒,做社會主義的實干家,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奮斗不息!
(摘編自1981年3月26日《光明日報》評論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