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業(yè)
前段時間,對現(xiàn)代戲(即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初而走紅于“文革”的“樣板戲”)是否應進入中小學課堂,頗有爭議,反對者甚至還給它加了“三宗罪”。但現(xiàn)代戲還是在爭議聲中進了課堂。不料,北京最近又有了新的消息,說教育部原規(guī)定的15首曲目中的《奇襲白虎團》選段《趁夜晚》,因為“時代局限性非常強,特別是具有代表性的‘打敗美帝野心狼一句,已與時代脫節(jié),”故必須從北京市中小學京劇教材中刪除之,云云。(見2009年3月19日《華商報》)
《趁夜晚》是我志愿軍某部王團長,在排長嚴偉才率領的小分隊,去執(zhí)行搗毀敵白虎團團部任務出發(fā)前的一段唱。這段“二黃快板”明快優(yōu)美,膾炙人口,由裘派名家方榮翔演唱。筆者至今仍能記得其全部唱詞:
趁夜晚出奇兵突破防線,
猛穿插巧迂回分割圍殲。
入敵后把他的逃路截斷,
定叫他首尾難顧無法增援。
全殲敵人在今晚,
決不讓美李匪幫一人逃竄。
從上述唱詞中看,并沒有有關方面所說的“打敗美帝野心狼”。但這并非問題的關鍵——就算有這句唱詞又怎么樣?何謂“與時代脫節(jié)”?反映抗美援朝歷史事件的京劇唱段與時代脫節(jié),那反映抗日戰(zhàn)爭的《紅燈記》中的“日本軍閥豺狼種”,是不是也因為今天的中日友好,就“與時代脫節(jié)”而不能唱了?按筆者的理解,教育部之所以堅持在爭議聲中讓現(xiàn)代戲進入中小學課堂,除了美育和文化傳承的意思外,恐怕還有一個歷史教育的考量。既然是歷史教育,就根本不存在什么與時代脫節(jié)不脫節(jié)的問題,陳舊如《貴妃醉酒》中的“天上神仙府,人間宰相家,若要真富貴,除非帝王家”都不算與時代脫節(jié),那現(xiàn)代京劇《奇襲白虎團》又和時代脫節(jié)在什么地方了呢?
至于說“時代局限性非常強”,更是莫名其妙。如果把當年的《海港》《龍江頌》拿到中小學課堂,或可這么講。因為此二劇宣揚的“以階級斗爭為綱”,確實在今天很不適宜。但要說反映抗美援朝的《奇襲白虎團》“時代局限性非常強”,卻實在令人困惑。莫非此舉是對新中國那段“創(chuàng)業(yè)艱難百戰(zhàn)多”的歷史的一種否定?這并非不可能,不是前些年就有人大肆鼓噪,中國的抗美援朝是如何的庸人自擾,完全沒有必要和美國人兵戎相見嗎?但至少在目前的主流輿論中,還看不出這樣的意思。我想,惟一的原因無非是怕刺激了“山姆大叔”的神經(jīng)而已。但歷史就是歷史,我們中國的歷史教育難道還要看他人的臉色嗎?何況,一個對自己歷史都不尊重的民族,又如何讓他人尊重得起來呢?不是總有人口口聲聲地指責國人對歷史的“健忘”嗎?不知忘記新中國這段初創(chuàng)時期的熱血與激情燃燒的歲月,是不是一種健忘?難道對歷史可以選擇性地記住和遺忘嗎?那么,什么樣的歷史應該遺忘?是不是因為當今美國的強勢,這段與“山姆大叔”不愉快的歷史就可以繞開不提?倘如此,這所謂的“歷史”和“歷史教育”,也太急功近利、趨炎附勢了點吧。
走筆至此,又忽然想起那首旋律明快、雄壯的《志愿軍戰(zhàn)歌》: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保和平衛(wèi)祖國就是保家鄉(xiāng)。
中國好兒女,齊心團結(jié)緊,
抗美援朝打敗美帝野心狼!
當年,成千上萬的中華民族優(yōu)秀兒女,唱著它,為了祖國的安寧,將一腔熱血灑在了朝鮮的土地上;多少志愿軍官兵,唱著它,為了人民的和平,將青春的生命熔鑄成祖國鋼鐵的邊防。不知今天這首歌會不會也因為所謂“與時代的脫節(jié)”而被取締。但我想,這是不應該的。對于這段歷史,我們不能忘記,也沒有理由忘記。因為,無論歷史發(fā)展到哪個時期,都應該永遠銘記著這些“最可愛的人”。他們的“可愛”是超越時代的,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