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春
摘要:文章對孩子的教育問題談及了一些看法,通過和國外的教育比較,從零花錢的角度進行了深度挖掘,提倡培養(yǎng)孩子們良好的生活習慣。
關鍵詞:教育;零花錢;生活習慣
中圖分類號:G47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45(2009)06-0178-01
最近幾年,走出去學習聽課的機會不少。學習的地點,有繁華的城市學校,也有普通的農村學校,所去過的學校,但大都有這樣的現(xiàn)象:走過低年級的教室時,看到讓人吃驚不小的一幕?!暗厣仙⒙淞艘坏氐你U筆、橡皮沒人撿。路過學校警衛(wèi)室時,里邊一個角落里,堆了一堆的校服和紅領巾、鑰匙沒有人認領。操場邊上的體育器械上,放著孩子們花花綠綠的衣服,但操場上沒有一個同學”。前幾天又去一所知名的學校學習,這種現(xiàn)象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回想自己所教過的學生,也都有這樣的現(xiàn)象。這是一所中等城市的學校,學校里的孩子都是家庭條件比較優(yōu)越的。和學校的老師交談起來,得知這些孩子丟了東西根本不找,而是拿錢買新的。
現(xiàn)在的家長為了孩子能受到好的教育不惜血本??山逃绻荒茉⒂谌粘I?,只要好的學習成績,這樣的教育如同墻頭蘆葦一樣沒有根基。在發(fā)達國家的家庭里,父母普遍重視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在美國,家庭教育是以培養(yǎng)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fā)點。而我們給孩子的只是物質上的滿足與追求。作為家長、教師我們應該從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做起:
一、從零花錢的使用開始
教孩子使用零花錢是讓孩子學會如何預算節(jié)約和自己作出消費決定的重要手段。父母可能將孩子的零花錢數(shù)量控制在與他的同伴大致相當?shù)乃缴?。至于零花錢的使用,則由孩子全權負責,父母不直接干預。因為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懂得過度消費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從而學會對自己的消費行為負責。我們可以嘗試以下做法:
1、家長給孩子的零花錢可由每星期給5元改為每兩個星期給10元。從而鍛煉孩子的耐心,如果花完了,必須等待下一次再發(fā)。讓孩子學會克制自己的欲望,學會自我控制。讓孩子在零用錢支配中,學習合理消費、統(tǒng)籌安排。培養(yǎng)孩子使用零花錢的習慣。
2、因自己管理不善而丟失的鉛筆、橡皮、書本等學習用品,或者將他人的東西損壞了要賠償?shù)?,都應當由家長給的零用錢來開支;如若不夠,可由父母先墊付,再從每月的零用錢中逐月扣除,這樣讓零用錢幫助孩子懂得愛惜、懂得管理與承擔責任。
3、家長應該讓孩子學會如何合理地使用錢,并不是不花錢就好。該花的錢必須花,不該花的錢不能花。幫助孩子做出簡單的花錢預算或花錢計劃,讓孩子們心中有數(shù)。家長和孩子要多交流和討論如何花錢,不能硬性規(guī)定孩子的所有支出,要聽一聽孩子的想法,正確的鼓勵,錯誤的糾正。
在日本,父母對孩子零花錢的控制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定期給孩子一定數(shù)量的零花錢,讓孩子自己安排開銷。第二種是根據(jù)孩子的要求或愿望來給孩子零花錢,每一次和孩子協(xié)調或者控制孩子的要求。
二、教孩子如何存錢
為了幫助孩子為未來生活做好準備,在國外很多家庭還讓青少年為自己的電話費和車費以及一部分家庭開支付賬。孩子成熟后,父母常會翻開賬本,告訴他家中的錢是怎么花的,以幫助孩子了解如何掌管家庭的“財政”。在給孩子零用錢后,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在領到零用錢時,就先把未來一個周期所需要花費的項目記錄下來,額外的支出也要記錄,養(yǎng)成孩子記賬的習慣。幾個月后,家長不但可依這份資金流量表,檢視孩子的消費傾向,了解他對金錢的價值觀與感受,萬一發(fā)現(xiàn)偏差,也可以適時糾正。
通過減少送給孩子昂貴物品的方法來激發(fā)孩子的興趣,向孩子解釋:如果將來想擁有更有價值的東西,你們就不得不在現(xiàn)在放棄一些價值不大的東西。讓孩子花錢之前想一想,過完這一周期,錢還夠不夠用,就可以逐漸養(yǎng)成孩子儲蓄的習慣。培養(yǎng)儲蓄觀念主要是為了避免孩子有過度消費行為,讓他知道買東西還得量力而行?,F(xiàn)在可以把用不到的零用錢存起來,等到你確實需要的時候,再拿出來用,存錢的習慣會使孩子珍惜自己勞動所得。
三、鼓勵孩子在業(yè)余時間打工
據(jù)美國媒體報道,很多孩子——包括奧巴馬總統(tǒng)的女兒薩莎和瑪利亞——都通過幫忙做家務賺取一周的零用錢。奧巴馬說,他只給自己的兩個女兒(一個7歲、一個10歲)每人每周一美元,作為她們做家務的報酬,比如布置餐桌、清洗碗盤。
把做家務和酬勞掛鉤,是很有爭議的問題。一些家庭認為,家中的每個人都應該做家務,孩子不應該因為做了家務就給他們報酬。支持“做家務、給報酬”的人認為,孩子們不應該什么也沒做還能拿零用錢,這類酬勞可以幫助孩子們學會重要的理財技巧。
工作是孩子自信心的激發(fā)器,家長和教師一般都鼓勵孩子靠打工掙零花錢。讓孩子從小就認識到勞動的價值,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自己的玩具。學習用品等,還要外出當雜工,例如,夏天可利用暑假替人推割草機、冬天幫人掃雪、秋天幫人掃落葉等。都會得到一定的報酬,孩子一般都會非常珍惜自己的勞動所得,家長要正確引導孩子怎樣利用這部分“資金”。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謀生路。體會自己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長期靠父母過寄生生活的人,被認為是沒有出息或可恥的。
如果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只注重孩子的成績,不注意培養(yǎng)生活好習慣的教育是蒼白脆弱的,等他們長大后,很容易眼高手低,對生活要求貪婪,對未來迷茫。
有句俗話叫“有錢難買少時貧”,窮人家的孩子,因為生活的艱難,在不知不覺中鍛煉出了富家孩子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并不是說,為了孩子能接受鍛煉而讓孩子受窮,但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孩子缺少承擔能力和堅強的性格。在困難面前容易逃避。作為教育者要引導孩子必須重視生活的磨煉,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的負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