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小麗
【摘要】 目的 探討小兒胃食管反流病(GERD)臨床特點、診斷與治療。方法 對106例GERD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小兒GERD以新生兒和嬰幼兒發(fā)病較多,小于3歲的占75.4%(80/106)。臨床表現除有嘔吐、溢乳等反流征狀外,81.8%具有呼吸道癥狀表現。部會患兒僅表現呼吸道癥狀,反流癥狀反而不明顯。91例監(jiān)測24 h食管pH,89例異常,檢出率97.8%。臥位時各項反流指標均大于立位時。28例行食管鋇劑造影陽性23例,診斷陽性率82.1%。10例食管內鏡檢查3例有食管炎,其中1例食管潰瘍伴Barrett食管。結論 小兒胃食管反流臨床表現復雜,缺乏特異性;24 h食管pH監(jiān)測是目前首選的診斷方法,不僅可以發(fā)現反流,還可以了解反流的程度,食管X線檢查仍可作力小兒GER常用的診斷方法;內鏡檢查和食管黏膜病理檢查有助于盡早發(fā)現食管病變,增加食管炎的查出率,凡診斷為GER的患兒,特別是有合并癥或影響生長發(fā)育者必須及時進行治療。
【關鍵詞】胃食管反流;食管pH
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是指胃內容物,包括從十二指腸流入胃的膽鹽和胰酶等反流入食管,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生理情況下,由于小嬰兒食管下端括約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發(fā)育不成熟或神經肌肉協調功能差,可出現反流,往往出現于日間餐時或餐后,又稱“溢乳”。病理性反流是由于LES的功能障礙和(或)與其功能有關的組織結構異常,以致LES壓力低下而出現的反流,常常發(fā)生于睡眠、仰臥位及空腹時,引起一系列臨床癥狀和并發(fā)癥,即胃食管反流病(GERD)。筆者對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住院的106例GERD患兒臨床資料與治療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提高臨床醫(yī)師對該病的認識并進行正確的診斷與治療。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使兒童健康成長。
1 臨床資料
本研究106例GERD患兒中男70例,女36例,男女之比為1.94∶1。年齡4 d~13歲,其中小于1個月7例,~1歲60例,~3歲13例,~7歲16例,~13歲10例。
臨床表現:31例溢乳,33例嘔吐,2例腹痛,1例胸骨后痛,4例嘔血和(或)黑便;86例有呼吸道癥狀,包括遷延性肺炎,30例,哮喘26例,吸入性肺炎10例,急性支氣管炎10例,嗆咳8例,反復上呼吸道感染7例,喉喘鳴6例,哮喘變異性咳嗽2例,喉痙攣、慢性支氣管炎伴支氣管擴張、中耳炎、副鼻竇炎、反復口腔潰瘍、齲齒各1例;26例合并營養(yǎng)不良,5例合并貧血,1例Barrette食管;其它有3例嬰兒哭吵綜合征、1例夜驚。各年齡患兒的臨床表現不盡相同。小于1個月7例,均有溢乳或嘔吐,6例(85.7%)有呼吸道并發(fā)癥,吸入性肺炎4例,(57.1%),早產兒窒息2例,嗆咳1例,嗆咳合并喉痙攣1例;并發(fā)貧血2例、嘔血1例。~1歲60例,中46例(76.7%)溢乳和(或)嘔吐,嘔血和(或)黑便2例2例;呼吸系統(tǒng)并發(fā)癥以遷延性肺炎為主,(占41.3%)其次為急性喘憋性肺炎(占15.5%)、吸入性肺炎(占13.3%)、嗆咳(占10.3%)、喉喘鳴(占6.9%)、反復性上呼吸道感染(占5.1%)、哮喘(占3.4%)等;并發(fā)營養(yǎng)不良較多見(占32.8%),貧血(占5.2%),1例夜驚。~3歲13例中僅有2例有嘔吐,1例反復口腔潰瘍;主要表現為呼吸道癥狀,哮喘(占46.2%)、肺炎的反復遷延不愈(占30.8%)、反復呼吸道感染(占22.7%)。~7例16例中嘔吐伴腹痛2例,齲齒1例,哮喘11例(占68.7%),遷延性肺炎2例,反復上呼吸道感染、喉喘鳴、咳嗽、變異性哮喘各1例。~13歲10例中5例嘔吐,1例合并胸骨后痛,4例哮喘(其中1例為變異性哮喘)。
輔助檢查:106例中進行24 h食管pH監(jiān)測91例,以Biox-Ocha綜合評分>9.8和總pH值<4的百分比>2.3%作為病理性GER診斷標準[1]。結果89例異常。Biox-Ocha評分為(26.28±2.13),其他各項反流指標結果見表1。比較不同體位各項反流指標,臥位時顯著大于立位時,差異有顯著意義。X線食管鋇餐造影28例,5 min內有3次反流即診斷GER的存在。根據Stephen等[2]提出的診斷標準和分級法,0級:無內容物反流入食管下端;Ⅰ級:少量的胃內容物反流至食管下端;Ⅱ級:反流至食管相當于主動脈弓平面;Ⅲ級:反流至頸部食管;Ⅳ級:頻繁反流至咽部,且伴有食管運動障礙;Ⅴ級:反流合并吸入氣管或肺。結果正常5例;異常23例中,Ⅰ級15例、Ⅱ級4例、Ⅲ級2例、Ⅳ級1例、Ⅴ級1例。Ⅰ~Ⅲ級。行胃鏡檢查10例,3例食管炎(其中1例食管潰瘍伴Barrette食管)。
2 討論
胃食管反流被證實是兒科常見且重要的臨床問題。由于解剖生理特點,小兒GERD以新生兒期和嬰幼兒發(fā)病較多。本組106例GERD中,≤3歲者占75.5%(80/106),而≤1歲者占63.2%(67/106)。小兒GERD的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除有嘔吐、溢乳等反流癥狀,還可表現為有反流引起的一系列的。胃酸和胃蛋白酶對食管有損害作用,為內容物經常反流導致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導致慢性失血、食管狹窄、咽下困難;因反流物的吸入造成一系列呼吸道并發(fā)癥如吸入性肺炎、肺炎遷延不愈、哮喘發(fā)作、喉痙攣、窒息、嬰兒猝死綜合癥等;反復嘔吐導致營養(yǎng)不良和生長發(fā)育遲緩。
本組資料表明,小兒胃食管反流有以下特點:①反流癥狀以嘔吐、溢乳為主,大年齡兒童偶見胸骨后疼痛;②呼吸道并發(fā)癥是突出的臨床表現,具有呼吸道癥狀,依次為遷廷性肺炎、哮喘、吸入性肺炎、急性喘憋性肺炎、嗆咳、喉喘鳴、哮喘變異咳嗽、早產兒窒息、慢性支氣管炎合并支氣管擴張、中耳炎、副鼻竇炎。少部分患兒僅表現呼吸道癥狀,反流癥狀不明顯;③并發(fā)營養(yǎng)不良的效多,而食管出血、貧血的少見;④各年齡期表現不盡相同。新生兒均有溢乳或嘔吐,絕大部分有呼吸系統(tǒng)并發(fā)癥,4歲上以患兒,最突出的臨床表現是哮喘,反流癥狀除嘔吐外,有胸骨后痛、腹痛,也可并發(fā)營養(yǎng)不良。
胃食管反流臨床表現復雜缺乏特異性,僅憑臨床癥狀難以診斷且不能區(qū)分生理性或病理性GER,24 h胃食管pH監(jiān)測是首選的方法,敏感性和特異性均大于90%,不僅可以發(fā)現反流,還可以了解程度如反流意時間、反流次數、反流>5 min的次數、最大反流持續(xù)時間,以及反流與癥狀、體位、進食的關系,根據食管pH監(jiān)測結果區(qū)分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3]。本資料表明,臥位時各項返流指標均大于立位時,表明小兒病理性GER以臥位監(jiān)測為主。食管吞鋇造影X線透視下,5 min內有3次返流即診斷GER的存在,因其簡便易行,并可發(fā)現食管裂孔疝、食管狹窄等病變,目前仍為小兒GER常用的診斷的方法。食管內鏡及病理組織學檢查可確定是否有食管炎并判定嚴重程度。有條件早期應用內鏡檢查食管和食管黏膜病理檢查有助于盡早發(fā)現食管病變,增加食管炎的檢出率。
參考文獻
[1] Hillemier AC.Gastroesophageal reflux: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approachespediatric.Clint North Am,1996,43(1):197.
[2] 施誠仁.小兒胃食道反流.陳樹寶主編.兒科學新理論新技術.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415.
[3] Biox Ochoa J,Lafuente JM,Gil Vernet JM,et al.Twenty-four hour esophageal pH monitoring in gastroesophageal reflux.J Pediatricsurg,1980,15(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