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燕
【摘 要】課堂導入是教師在新課開始時,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行為方式。課堂的導入,是課文教學的前奏。鑒于目前的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模式和文化教學欠缺的現(xiàn)狀,英語教師可采用多元化的、富有吸引力的文化導入方式導入課文,激發(fā)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為英語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英語教學 課文 文化導入
導入是教師在新的課題或活動開始時,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行為方式,而文化導入是課堂導入的一項重要內容。國內外都曾對導入藝術進行過研究,二十世紀七十年代C.Turney等人在Sydney Micro Skills一書中提出導入技能的構成要素。二十世紀八十年代Roger Gower及Steve Walters(1983)研究了在教學技巧中“Starting the lesson”時應采取的多種方法。 現(xiàn)代外語教學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越來越多的教師認識到文化在語言學習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何提高學生對中外語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擬對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內容和策略談點看法。
一、文化導入的研究情況
圍繞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關系,主要有三種觀點:即從屬(language teaching with cultural dimension);并行(culture teaching as a parallel to language teaching);融入(culture teaching as an integral part of language teaching)。以語法為中心的教學不能保證學生在目的語文化氛圍下恰當?shù)厥褂糜⒄Z。林汝昌先生(1996)提出文化導入分三層推進的文化教學思想:(1)講授目的語的語言結構知識,消除外語學習中影響理解和使用的文化障礙,重點是導入有關詞匯的文化因素和有關課文內容的文化背景知識;(2)根據(jù)每篇課文或每冊書的內容,較系統(tǒng)地導入相關的文化知識;(3)導入更廣泛的文化內容,包括一個民族的歷史與哲學傳統(tǒng)。曹文(1998)提出文化教學存在兩個層次,即文化知識(culture knowledge)層和文化理解(culture understanding)層以及連接這兩個層次的文化意識(culture awareness),主張要培養(yǎng)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英語人才,文化教學必須超越文化知識層,達到文化理解。
二、文化導入方法淺探
英語教師應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文化素養(yǎng)為切入點,采用多元化、有吸引力的文化導入方式,為英語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1.在文化教學中應注意雙語文化的滲透
我國英語界已逐步認識到文化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但遺憾的是,大多數(shù)的研究是針對目的語本身的習得和認識,而對文化很少提及。雖然外語學習者最需要掌握的是語言,但如果沒有文化背景知識的滲透,全然拋棄中西方文化,就不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價值觀,使跨文化交際出現(xiàn)文化鴻溝。
對于一些介紹中西方文化的課文,教師可查找資料,以介紹課文背景或比較中西方文化為切入口,以生動的實例向學生介紹一些語言,文化的常識及差異,將語言的習得與應用緊密聯(lián)系起來。如在《新編實用英語》中有兩篇文章“Eating in Canada”及“Toledo: A Problem of Menus”中談到西方飲食,教師在講授課文時,可給學生講一些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的知識。而《新編》第二冊第七單元的課文Visiting the Gateway Arch(《參觀大通道拱門》),可以結合大拱門的由來,美國杰弗遜總統(tǒng)西部擴張運動這段歷史來進行導入,這樣既完成了教學,又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2.在文化教學中注重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
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價值觀引導,就是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批判分析能力,即是非善惡的判斷與分析能力,將其有機地貫穿于培養(yǎng)學生語言知識的積累與創(chuàng)新、開發(fā)與提高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文化知識的積累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過程中。一種文化,最根本的性質是指一系列的價值觀念(布魯納,1989),必須以科學價值觀為指導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化知識與應用能力,才能真正有助于大學英語教學推動學生科學和人文素質的協(xié)調發(fā)展。在《新編實用英語》第四冊第七單元Environment中可以結合具體的數(shù)據(jù)和環(huán)境資源現(xiàn)狀將環(huán)境保護,節(jié)約用水,用電等的知識滲透到教學中,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增強了環(huán)保,節(jié)約的意識。此外,音樂也可以用于課堂導入,莫扎特,貝多芬的輕音樂還可以作課堂背景音樂,既可以陶冶情操,愉悅身心,也可以提高學習效率。
3.在文化教學中應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
學生具有多元化特點,學生知識、能力的差異導致他們學習效果的差異,面對教學中主體多元化的事實,教師應因材施教,突出學生主體的個體性,對他們進行思維,表達能力的訓練與培養(yǎng)。教師要充分掌握學生的表演欲強、容易滿足等特點,把學生的話題討論、演講和表演作為英語教學的導入,滿足學生的表演欲和成就感。演講的內容要與課文主題相關,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對話或教師提出話題,自由發(fā)表看法,也可分組匯報,以競賽方式進行,內容不限,可以是學生的日?;顒印⑿侣?、社會熱點,或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如奧運會、足球賽等。在《新編》第一冊第六單元Sports Events and Outdoor Activities一文中,可以以運動,健康,減肥等話題讓學生分組討論來導課。既練習了口語,增加了交流,又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xiàn)了文化教學的互動。
2004年初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贝髮W英語的目標突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強調了語言的交際功能,把語言的社會文化因素納入對學生的語言基礎和技能的培養(yǎng)內容之中。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布魯納著,邵瑞珍譯.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曹文.英語文化教學的兩個層次[J].外語界,1998.
[3]新編實用英語(第1-4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林汝昌.教學語言——一個仍有待研究的問題[J].外語界,1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