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琴
【摘 要】高考對閱讀理解、寫作能力的要求逐年提高,針對現(xiàn)實中鋪天蓋地的應(yīng)試教育、題海戰(zhàn)術(shù),本文大聲疾呼:語文教學應(yīng)關(guān)注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讓學生多朗讀、多品讀文學名著,并能對著作中的某些人物、事件做出自己的評價,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和思考習慣,真正地厚實學生的文化底蘊。
【關(guān)鍵詞】多讀 多積累 習慣 文化底蘊
仔細分析一下近十年的高考試卷,考查的內(nèi)容歸納起來無外乎三個部分:一是語言知識(字、詞)及語言運用(詞、句使用的規(guī)則);二是閱讀(古詩文、現(xiàn)代文);三是寫作。而選擇題分數(shù)由原來的42分減少到30分,更預示著閱讀理解、表達等語文綜合能力的重要性。沉浸在題海中進行大量的模擬訓練,至多只能讓學生在短期內(nèi)“枝繁葉茂”,而語文教學注重的是“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chǔ)”,(《語文課程標準》)要讓他們結(jié)出豐碩的果實,就必須施好充足的“底肥”,而語文學習的“底肥”,就是多讀、多積累。
魯迅、巴金、托爾斯泰……哪一位文學巨匠不是通過大量潛心閱讀而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呢?哪一位高考狀元在談學習經(jīng)驗時不是把多讀放在第一位呢?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聰明的古人早已為我們指明了學習語文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只有多讀書,才能有充足的“源頭活水”,只有多讀書,才能“腹有詩書氣自華”。我們怎能忘記前人給我們留下的“圣經(jīng)”呢?
一噸的理論不如一兩的行動,語文教育應(yīng)該是一種“做的哲學”。為厚實學生的文化底蘊,我做了以下幾個嘗試:
一、還課堂以瑯瑯的書聲
一堂好的語文課,好比一桌美味的佳肴,教師如果只是滔滔不絕地講它的好處,卻不讓學生自己去嘗、去品味,那學生是永遠都無法領(lǐng)會其“美”的,至于吸收那其中的養(yǎng)料,更是無從說起。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教師痛快淋漓的感覺與學生枯燥無味的體驗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學生沒有走進文本,哪會有學習的興趣?學生的主體意識未被喚醒,又哪來探究的欲望?因此,我們的語文課應(yīng)精講少析,強化誦讀。
而讀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集體朗讀具有相互暗示和提醒的作用,對提高記憶的效果也有一定好處;自由讀可以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語言;分角色朗讀能更好地體現(xiàn)人物的個性特征;教師的范讀,對學生不僅有示范作用,而且有激勵作用,尤其能較好地體現(xiàn)朗讀的某一方面特定的要求;由專業(yè)播音人員錄制的朗讀錄音,發(fā)音標準,對文本的表現(xiàn)大多比較到位,有很強的表現(xiàn)力、感染力。教師可針對不同的文體和不同的需要靈活選用。
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們“逐漸感覺到語言的美,感覺到書里有念頭、有學頭,從而促進了
他們求知的欲望,增強了他們思維、想象的能力。”在反復的誦讀中,學生讀出了感情、讀出了氣勢,逐漸地理解了文本,走進了作者的感情世界,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讓學生暢游文學海洋
開設(shè)閱讀課,指導學生閱讀文學名著,是拓寬學生閱讀面的有效途徑。相當多的學生喜歡看武打、言情小說和幽默、寓言故事,但就是不肯閱讀“大部頭”的文學名著及優(yōu)秀作品。閱讀量少、知識面窄,影響了學生對文本的深刻理解,也不利于學生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及閱讀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學生品德和人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因為閱讀的過程是吸收、積累的過程,而情感的生成也離不開必要的足夠量的閱讀與一定質(zhì)的要求。
每兩周,我都給學生開設(shè)三節(jié)閱讀課,留出充裕的時間讓學生靜靜地去品讀自己喜歡的名著佳作,讓每個學生都帶著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和獨特的個性體驗去揣摩、去感受、去體味、去思考,引起其情感和心靈上的共鳴,從而讀出形象,讀出意境,讀出精神。實踐證明,雖然學生學課本的時間少了,但在長期的閱讀過程中,他們的詞匯量不斷增加,認識水平不斷提高,學生長期浸潤在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中,逐漸地具備了多元的視角和較高的審美鑒賞能力,這將會使他們終生受益。
三、讓好習慣慢慢地養(yǎng)成
1916年葉圣陶先生提出:“務(wù)以養(yǎng)成自力研修之習慣?!边@之后,他數(shù)十次提出:“教育就是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類似說法。為此,我在班里開展了每日一句格言的活動。由全班同學輪流,每天由一人將自己最喜歡的格言寫在黑板上特地劃出的格言欄里,其他同學分類抄下來,并挑選自己喜歡的每周背出4條,然后用定期的格言競賽來激發(fā)學生的熱情。這樣的積累使學生在平時的課堂上大顯身手,也豐富了他們寫作的語言,慢慢地,學生的文章中散發(fā)著濃郁的文化氣息。此外還鼓勵學生摘抄、剪報,讀書、做筆記成了知識積累的一種習慣,成了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門功課——快樂的功課。時間一長,學生的語言倉庫里就會有充足的“糧食”,“肚里”就會有充足的“貨物”,到時,寫作就不會再遭遇“無米之炊”的尷尬,而將成為一種自覺的活動,一種信手拈來的情感的抒發(fā),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將得到全面的提高。
四、給學生以展示的舞臺
我撥出每堂課的前五分鐘并讓出了三尺講臺,讓學生交流、展示自己課后的閱讀情況。具體做法是這樣的:一位學生朗讀一段認為有價值推薦給同學看的文字,并作簡要的評析,其他同學可自主發(fā)言,最后,教師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或作適當?shù)脑u析。只要內(nèi)容健康向上,具體的選材完全由學生自己決定,可以是國內(nèi)外重大新聞、校內(nèi)外的熱點話題、名家散文……為了能引起同學對其所讀內(nèi)容的關(guān)注和共鳴,很多學生都訂閱了不少有益的讀物,如:《語文報》《青年文摘》《微型小說選刊》等,他們留心生活、潤色詞句、做著精心的準備。其獨到的見解、豐富的情感、飛揚的靈性常常令我驚嘆不已!此項活動將語文與生活接通,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閱讀面,點燃了學生的激情,溝通了師生的情感、激發(fā)了競爭意識。學生的積淀會在不知不覺中豐厚起來。
我們的語文教學應(yīng)著眼于學生一生的發(fā)展,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和思維品質(zhì)的培養(yǎng),以活動促使學生去認真閱讀、積極思考、積蓄營養(yǎng),這樣學生才不致有“陷入與文化根基斷裂的危險”。身為語文老師,我們應(yīng)丟掉“講經(jīng)”,跳出題海,拿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主閱讀,讓他們到詞匯的花園里去采集,到文學的天空中去飛翔,欣賞生活的肖像、體驗情感的波濤、點燃精神的篝火、提取生命的精華。
如果我們?yōu)槊總€學生都打下了一個“精神底子”,也就放飛了學生明天的夢想,為每個人積蓄了成才的力量。當我們的語文教學真正厚實了學生的文化底蘊,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索欲望,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也就指日可待了。
參考文獻:
[1]中學語文教學,2005,(8).
[2]語文教學與研究(教師版),2004,(3).
[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