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群
課堂教學效果可包括三層含義:即教學準備時的預設效果、教學進行中的生成效果、教學活動結束后的(遷移)效果。要真正做到語文課堂的高效就必須實現(xiàn)這三層意義上的“三級跳”。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認為可在下面“五度”上做好文章。
一、角度——預設時切入課堂的巧妙程度
設計巧妙的課堂導人與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或心理定勢形成反差,而后通過教學組織者高超的教學藝術和發(fā)揮,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把學生帶入一個全新的世界,能讓學生輕松愉快地進入知識的殿堂。
筆者在執(zhí)教《詩經(jīng)》兩首時,導入部分:先用多媒體課件出示《詩經(jīng)·終風》有關俗謂“打噴嚏則為有人思念”這一說法的出處:“終風有口,不日有口。寤言不寐,愿言則嚏?!睂W生學習興趣立即被激發(fā)——原本這一說出自詩經(jīng),學生恍然大悟。此時,教師出示《詩經(jīng)》簡介: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漢代被儒家奉為經(jīng)典,收錄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500年間的詩歌305首,包括風、雅、頌三部分,“風”大部分是民間歌謠,少部分是貴族作品。主要藝術表現(xiàn)手法是賦、比、興,且多運用雙聲疊韻、重章復唱、偶句用韻等方法。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其中兩首有名的詩篇。
這個導入過程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又為后面品味詩歌的意境美作了鋪墊,寓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角度獨特。課堂教學的導入預設如能強化這種切入的巧妙程度,高效的語文課堂就跨出了順利的第一步。
二、密度——課堂教學知識傳授學生活動的密集程度
課堂教學,特別是語文學科的課堂教學,預設、生成之間永遠不可能畫等號。一堂課預設傳授給學生多少知識,預設通過哪些活動才能實現(xiàn)的確很重要,預設得好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但如果設計活動過多,教師就會怕時間不夠,不得不讓學生從“過程”中走下來,直奔預設的“目的”,而如果設計密度太小,并長此以往,“老牛拖慢車”,“高效”也無從落實。
筆者在教學《詩經(jīng)》兩首時,第一課時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1“一讀知大意”——通過放錄音跟讀,對照注釋讀,整體齊讀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感知《關雎》大意;2“二讀明思想”
有學生分組討論抒情主人公感情、集體反饋、根據(jù)理解再讀等環(huán)節(jié):3“三讀品情味”——此環(huán)節(jié)要引導學生從“聲”“情”“文”“義”等四個方面賞析本詩,理解古人為何把它(《關雎》)冠于三百篇之首。
三、深度——對教學內(nèi)容獨到的領悟程度
新課標指出,“要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評價”,“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對文章內(nèi)容和表達“應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要讓學生對文本產(chǎn)生新穎獨到的見解,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的教師,首先要吃透文本,對文本的理解必須比學生更深、更新。正所謂“詩詠新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詩經(jīng)》兩首第二課時《兼葭》的教學,我在讓學生和前一篇《關雎》進行對比閱讀、整體感知,初步賞析其藝術特色后,將我自己對該詩內(nèi)容理解以疑問形式拋向學生:“很多人都說這首詩是愛情詩,但老師卻覺得完全可理解為是一首抒寫詩人理想志向的詩,郭沫若的《爐中煤》是借對‘年輕的女郎的眷戀來表達對祖國的深深眷戀。本課中的‘伊人就一定是一情人(戀人)嗎?我們是否也可以像理解郭老那首詩一樣理解本詩呢?”拋出問題后,立即引導學生根據(jù)時代背景、《詩經(jīng)》特征等因素對該問題進行討論,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對文章產(chǎn)生了濃厚的探究興趣,教師的“一石”(對教材的獨到理解)激起了“千重浪”(學生對文章產(chǎn)生各種新穎獨到的理解)。
四、力度——學生情感的共鳴程度及參與熱情度
列夫·托爾斯泰說過:“作者所體驗的感情感染了聽眾和觀眾,這就是藝術?!苯虒W藝術也應追求這種效果。新課標對我們觸動最大的就是過程。過程本身就是教學目標而且是長遠目標,甚至是最新的目標。
教學活動如果能激發(fā)學生高度的參與熱情、引起強烈的感情共鳴,這本身就是高效的一種體現(xiàn),即完美地實現(xiàn)了“教學、效果”中第二層含義。學《詩經(jīng)》時,筆者導入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研討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拓展理解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甚至課堂結束的設計(播放鄧麗君演唱的,由《蒹葭》改編譜曲的歌曲《在水一方》),都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引起了學生強烈的感情共鳴,讓學生感受了語文學科的無限魅力。
密度、深度,力度的恰當把握,有力地跳出了課堂高效的第二步。
五、遠度——學生知識、能力的遷移度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得法于課內(nèi)、受益于課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筆者認為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通過“漁”,而知“采”,而知“獵”,達到“教是為了不教”之效。
筆者就前面所舉《詩經(jīng)》教學案例,第一課時用“一讀知大意”“二讀明思想”“三讀品情味”三個板塊,以《關雎》為例引導學生學習,第二課的《蒹葭》教學則要求學生要仿照老師第一課時的做法進行比較閱讀,將課堂所學運用于實踐,并通過教師的輔導實現(xiàn)知識、能力的真正意義上的遷移。
席勒說過:“美的最高理想要在內(nèi)容與形式的盡量完美的結合和平衡里才可找到?!钡拇_,強化“五度”,不僅符合思維規(guī)律,而且適應語文課堂教學的內(nèi)在本質要求。做到這些,我們就一定可以實現(xiàn)語文課堂教學的“三級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