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林
文學雜志的市場化和日趨激烈的競爭,對編輯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作為一位文字編輯要對自己的工作對象非常熟悉,這樣才可以非常準確的把握自己所負責的那本雜志的風格,充分了解雜志的目標人群和辦刊特色,讓自己編寫的每一篇內(nèi)容都應服從于雜志的整體風格。然而,編輯人員職業(yè)素養(yǎng)的高低直接影響刊物質(zhì)量和生命力。編輯的職能包涵很多方面,需要有相應的職業(yè)素質(zhì)。筆者以多年文學編輯生涯的親身經(jīng)歷,對新時期文學雜志編輯職業(yè)素養(yǎng)談點看法,以期與同行一起研討、共同學習、共同提高。
(1)多寫文章,有靈感時馬上紀錄,多觀察。提高文字水平主要靠兩條:一是學習,二是勤筆,即勤學苦練,特別是要勤于動筆。其次是加強文化知識的修養(yǎng),增加智慧。青年人正值妙齡,精力充沛,正是學習知識的好時機。除了學習專業(yè)的知識,還應擴大閱讀面,廣泛涉獵文學、藝術、社會與人生等方面的知識。同時,還要閱讀大量的古代詩詞,閱讀古代格言諺語,學習更多的辭藻和成語,加強自身素養(yǎng),然后多動筆,嘗試多運用。喜歡什么就看什么——明代文學家袁宏道說過:不喜歡讀的書,讓別人去讀。一開始不要試圖去找什么中心思想之類的。讀書多了自然沉淀下來。也不一定讀所謂的名著。在讀原著的同時多讀一些相關評論也是提高的好方法,當然,要找那些自己看得懂的文章,由淺入深。
(2)編輯要有超越一般作者和記者的語言功底。語言功底對于文字工作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們在編輯別人文章之前,首先自己要能寫出漂亮的文章。試想,我們自己的文章尚且寫不好,又怎能對別人的文章開刀呢?要知道,很多作者的水平是非常高的。文章的問題發(fā)現(xiàn)不了,那就是編輯失職;文章本身沒有問題,被編輯修改之后,出了問題,那就鬧出笑話了。那么,如何才能擁有良好的語言功底呢?我想,只要在三個方面進行持續(xù)的努力。①是大量的閱讀。我建議大家多讀一些好的雜志、書籍,比如金庸的小說,又有趣,有能獲益。②把握一個原則:精簡。精簡有幾個方面的涵義,第一是語句、文字不重復,一步到位;第二可有可無的文字一律不要;第三是多分句,一個很多的句子,截成兩句、三句,就精煉得多,讀者讀起來,既不費力,又有節(jié)奏感,鏗鏘有力。③有變化。其實,文字的變化是一把雙刃劍,所以現(xiàn)在很少有人提倡。但是我個人感覺,有變化才有意思。文似看山不喜平,太平淡、稚嫩的文章,體現(xiàn)不出我們的水平。所以我們在遣詞造句時,應該有意識地爭取一定限度上的變化。但是,變化如果過分了,甚至出現(xiàn)謬誤,那就是矯情、矯柔做作了。
(3)制作好標題。從我個人的經(jīng)驗來看,做一個好的標題,只要把握三點就可以了。①準確;有一個誤解,認為標題的準確是指對全文進行一個高度精煉的概括,實則不然。如果能做到對全文進行一個高度精煉的概括,確實是一個很好的選題。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做到這一點,往往很困難。那么,標題如果是一篇文章的文眼,或者是這篇文章最具代表性的意思、語句,也是可以的。②精煉;這一點好理解,就是不要太長,盡量不要“的”、“了”之類的語氣詞、介詞、連詞,讀進來讓人感覺樸素有力。③新意;標題不能太平。有時候,很平的標題,往往很實在,但這樣讓人感覺我們沒水平,我們當然不希望別人以為我們沒水平了。因此,我們要在立意上、遣詞造句上,力求創(chuàng)意。
(4)要有版面的感覺。我在這里講編輯要有版面的感覺,不是越俎代庖,搶美編的飯碗。在整體版面上,標題、圖片、色彩,版式,編輯要有感覺,做到心中有數(shù),與美編協(xié)商處理。但是,還有一種版面是美編無能為力的。各位在看其他媒體的時候有沒有發(fā)現(xiàn),很多文章不僅僅是文字,而是一種組合,不但與圖片進行組合,還與圖表、鏈接、抽象設計進行組合。這種組合的文章,讀者看起來既方便,又美觀。這就需要編輯在編輯文章、寫文章時,要有版面的感覺,這篇文章需要圖表嗎?圖表怎么做?需要什么樣的圖片和設計?如何將這些元素進行適當組合?想好了這些問題之后,就可以與美編分工合作開展工作了。
(5)多參與人際交流活動,學會主動與別人進行各種交談,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認識,同時讓人很容易的明白。平時可以多豐富一下自己各方面的知識,增加與別人交談時的話料。多與專業(yè)人士接觸,這樣可以增加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還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