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清元
《語文課標(實驗稿)》指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地把這些內(nèi)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活動過程之中?!币虼耍處熢诮虒W中應努力把握教材中的人文理念、人文情操、人文精神并合理地融合成德育因素,在教學中加以滲透,使孩子的心智得以健全,靈魂得以凈化,從而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呢?筆者試著從以下幾方面,談點膚淺的看法。
首先,教師必須認識到:語文負載著、傳承著祖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任,有著極其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極其輝煌的人文精神,而語文教材則是實施德育的主要載體。語言文字不僅是人們傳遞信息、交流思想、表達感情的交際工具,而且還是人的一種生命活動,一種心靈的顫動,一種意念的呼喚。如《小抄寫員》中的父子之情,《窮人》中的鄰里之誼,《梅花魂》中的愛國之心,《只有一個地球》、《蛇與莊稼》等所引發(fā)的哲理思考,這些都需要教師認真開發(fā)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資源,讓學生在充滿人文的環(huán)境中健康成長。
其次,要注重教學過程中的師生、生生、文本之間的交流互動。這一步可分三個環(huán)節(jié)進行:(1)通過朗讀來體會文章的道德內(nèi)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不僅是加深理解課文內(nèi)容,領(lǐng)會文本的思想感情,而且還可以再現(xiàn)作品形象,使學生與文本之間產(chǎn)生情感和理念的共鳴,從而陶冶道德情操,使人文內(nèi)涵的得到滲透。如引導學生朗讀《再見了,親人》一文時,孩子們通過朗讀,不但達到了字通文順的誦讀要求,同時為特定時期——抗美援朝時期的中朝友誼深深感動,從而感到與人為善、助人為樂所帶來的精神享受,也認識到國際間和平共處的重要性。(2)在領(lǐng)悟中把握語言的道德意蘊。語言不僅是意義的承載工具,更是道德意蘊的承載工具;不僅是符號系統(tǒng),還積淀著豐富的民族精神和人類智慧。只要我們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在此基礎(chǔ)上用情去感悟語言背后的意境,用心去體味其中的人文精神、人性閃光點,進而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例如《圓明園的毀滅》一課中,孩子們通過作者低沉的敘述語調(diào),感悟到痛失圓明園的惋惜之情,更體味到作者對侵略者貪婪無恥的厭惡與憤怒。從而教育孩子們:只有祖國強大了,圓明園的悲劇才不會重演。這樣的德育比直接講“要愛國”還要來得深刻一些。(3)在師生互動的課堂交流中滲透德育。語文課堂中的師生互動是師生間、生生間一種心靈的交流,它充滿人性和詩意。教學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甚至活動中的師生本身都蘊涵著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道德要素,如獨立自主、堅強、勇敢、團結(jié)合作、勤勞善良等優(yōu)良品質(zhì),都可以在交流中呈現(xiàn)出來,并且相互影響,相互滲透。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理念,應成為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的自覺行為。自覺挖掘教材所蘊涵的德育資源,注重對學生的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道德情操的陶冶,有利于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共處,相融并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