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雪梅
所謂新課的導入,是指在正式講授新課、傳授新知識前的開場白。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p>
在初中物理課教學中,導人新課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講課時要設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首先要設計好每堂課的“開場白”,要講出新意,講出字里行間學生看不出來的“奇珍異寶”。因為學生對知識興趣的第一個源泉就是教師對每個學科、每個單元、每個課題的“開場白”。好的“開場白”是開啟學生思維大門的鑰匙,是把學生引向知識海洋的風帆。那么,怎樣提出課題、導入新課呢?通過實踐教學,我認為以下幾種導入法效果不錯。
一、復習式導入法
這是新課導人中應用較多、效果顯著的一種方法。物理教師在講新課前,有意識地提示、分析與本堂課要傳授的新知識有密切聯(lián)系的舊知識,喚起學生原有的記憶。簡言之,復習式導人法是教師和學生一起對已有的知識進行復習、歸納、總結和運用,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問題情境”,出現(xiàn)新的需要與原有心理水平相“沖突”,造成學生心求通而未能得,口欲言而不能說的情勢,而后再開始學習新知識、新技能,這種導人法易于調(diào)動學生心理中的積極因素。
例如,在講“測定小燈泡的電功率”時,先提問學生100W的燈泡和40W的燈泡接在200V電壓的電路中,誰亮?回答:“100W的燈亮?!敝?,將兩燈泡并聯(lián)接入電路,結果果然跟同學們的看法一致。然后再將兩燈泡串聯(lián)接人電路,IOOW的燈泡反而比40W的燈泡暗多了。這事實使他們?yōu)橹徽?。接著啟發(fā)他們?nèi)ダ斫獯?、并?lián)電路的特征,燈泡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的物理意義。為學習新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在這種情境中,新知識便會又迅速、又牢固的與舊知識聯(lián)系,融合在一起。
二、講故事導入法
在物理學的發(fā)展過程中,充滿著許許多多妙趣橫生的故事和傳說,如果在課堂教學中選用一些故事片斷,并做一些模擬演示,就會創(chuàng)設出非常活躍的學習情境。
例如,在講“運動和靜止”時,教師可講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有一法國的飛行員駕駛一架戰(zhàn)斗機在空中飛行時,發(fā)現(xiàn)在耳邊有一只“昆蟲”,他伸手一抓,竟然抓到了一顆子彈。為什么他能夠輕而易舉的抓到子彈呢?
又如。講磁現(xiàn)象,教師可通過介紹我國四大發(fā)明之一“指南針”導入新課,等等。講故事導人法,其最大的特點是生動活潑、引人人勝,不僅能吸引學生,使課堂產(chǎn)生愉快的學習氣氛,而且還能使學生越來越喜歡物理這門學科。
三、懸念式導入法
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各種知識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提出帶有懸念的問題來導入新課或問題,能夠激起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
例如,在講到水沸騰的現(xiàn)象時,引入平時人們常說的:“響水不開,開水不響”的說法是否正確,從而引導學生去注意觀察水沸騰時的現(xiàn)象。在講到升華和凝華時,提出口常生活中燈炮用久了會變黑,燈絲會變細,為什么呢?在講“阿基米德定律”時,教師可先提問學生:一只鐵釘放入水中會沉下去,為什么用鋼鐵做的大船在水中反而不會沉下去呢?在講在“磁場”時,因為磁場看不見、摸不著,很抽象,為此我便特意設計了這樣一個小實驗:取一個大試管,在試管下部套一塊圓環(huán)形磁體,然后把另一塊圓環(huán)形磁體從試管上部套入,使靠近的兩極為同名磁極。此時學生會看到上面的一塊環(huán)形磁體懸浮在空中,這和生活常識發(fā)生了矛盾,在學生心目中造成了懸念,此時,教師再適時地引入“磁場”的概念,學生對磁場有一點感性認識,理解起來也就事半功倍了??梢?,懸念、疑問常常是探索的出發(fā)點,在懸念中既可以巧妙地提出學習任務,又可以創(chuàng)造出探求的最佳情境。
四、實驗式導入法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學習物理的基本方法是觀察實驗。利用實驗式導入法,可以先讓學生觀察實物、模型、幻燈片、投影等,引起學生的興趣,再從觀察中提出問題,讓學生從解決這些問題人手,自然而然地過渡到新課的學習。在新課導人時做一些新鮮有趣的實驗導入,效果將會比應用課本實驗好得多。
例如,在講“大氣壓強——覆杯實驗”導入時,將一只玻璃杯灌滿水,用一張塑料卡片蓋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過來。問,當把手移開后,會產(chǎn)生什么現(xiàn)象?松手后學生驚訝不已。在這樣輕松的氛圍中學生思維活躍,想得快,師生就容易進行情感交流,為整堂課的教學開個好頭。這樣的導入既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又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也有利于激勵學生大膽的去嘗試自制一些小實驗,從而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利用學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現(xiàn)象,喚起學生的注意,引起學生思考,從而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而導人新課。
五、推理式導入法
在導入新課中,如能采用層層設疑,步步逼近,逗引學生思考,通過對科學知識的探索,點燃其思維的火花,從而主動鉆研下去。
例如,在研究“物體不受力作用時怎樣運動”,我先按課本做了一組對比實驗:讓小車從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分別運動到毛巾、紙板、玻璃鋪墊的水平軌道上,觀測它運動距離的長短。然后提問:“大家觀察到了什么?這是為什么?”小結學生的回答后,啟發(fā)學生推理:“如果小車放到一個更光滑的物體上,光滑到漫有摩擦力的作用時,小車在水平方向上還受不受外力的作用,它將怎樣運動下去?”學生得出小車水平方向不再受外力作用,它將一直以原來的速度運動下去。這一現(xiàn)象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看不到的,學生帶著好奇聽課,收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