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進
摘要:裝飾雕塑是介于藝術與建筑之間邊緣重合的一門既獨立又依附的種類,它可以作為藝術主體,其形式映象所振動的美感脈沖,迫使人們對其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含量,提升了在人類文明史上的亮點和作用。時代性決定了裝飾雕塑的內(nèi)容與形式,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互動關系。文章對此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裝飾雕塑;審美屬性;功能性
中圖分類號:J31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45(2009)03-0121-02
裝飾雕塑是介于藝術與建筑之間邊緣重合的一門即獨立又依附的種類,也可以說是跳動于兩者之間的乒乓。為藝術史來說,它可以作為藝術主體,顯現(xiàn)其美感和歷史地位,從純粹美學的視角,它的形式映象所振動的美感脈沖,迫使人們對其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含量,提升了在人類文明史上的亮點和作用——成為美奐絕倫的經(jīng)典,其審美基因衍續(xù),傳遞了數(shù)千年。但作為建筑史而言,只是整體建筑包容的一個精粹,只是建筑屬性和空間需求的產(chǎn)物,它必須為建筑空間所內(nèi)含的人類某種活動服務。它是建筑包裝的一種修飾手法,通過具體的形象圖解說明了建筑的屬性和內(nèi)涵,為建筑空間營造所需的氛圍。當它再次步入建筑的環(huán)境和空間時,它不再是建筑功能需求的俘虜,而建筑的環(huán)境和空間都要為它提供展示自己理念和個性的場所,由此,人們也就明白了裝飾雕塑和藝術雕塑和涇涓,也明白了裝飾雕塑的重要取向——功能性。
裝飾雕塑的功能性主要體現(xiàn)在它是整體建筑和環(huán)境景觀的一部分,其作用就是用藝術的形式來裝飾和美化建筑體和環(huán)境空間,由此提升建筑景觀的文化口味及格調。因此裝飾雕塑的題材和創(chuàng)意自然要受制于建筑內(nèi)容和環(huán)境景觀需求的約束,同樣裝飾雕塑的形式表現(xiàn)和材料選取也要受到整體建筑形式和環(huán)境景觀空間表達的限制,所以說裝飾雕塑是一門限制性的藝術。
裝飾雕塑是在限制和無限之間擺動的指針,它既受制于建筑磁場的引力,而又努力地沿著藝術慣力方向前行。因為藝術的精神是自由無限的,這就要求裝飾雕塑家在有限的空間去完成無限的擴張和延伸,其動力就是人類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和精神需求,但它并不是在有限的建筑中去盲目隨意的發(fā)揮,那樣只會損壞建筑與雕塑的和諧統(tǒng)一。而是像質子一樣滲透物質,無影無形地飛越無限,正像中國畫論常說的“畫在畫外”,做到“墻里秋千墻外笑”。在有限的空間中去充分地表達顯示無限的意味。由此來改變建筑空間的視覺定向,予建筑空間以心理聯(lián)想,進一步揭示和深刻建筑的主題思想和內(nèi)涵。加重建筑的文化含量,使無言的建筑成為有言的生活史話,濃縮一個時代的形象,并予建筑以某種象征,只有這樣才能伸張開裝飾雕塑的美感觸角。
裝飾雕塑的審美由三點聯(lián)結而成,即:審美標尺(觀念主體)→審美媒介(視覺、觸覺)→審美對象(現(xiàn)實客體)。
審美標尺也就是審美準則,它是經(jīng)驗提煉出的時代理念,依據(jù)其理念對客體進行評價,在肯定和否定的過程中,淘汰一切不合時宜的人造物,而將一切適合時代理念的事物,予以肯定和留存,并作為經(jīng)典予以示范,由此也就塑造了一個時代的形象。但審美標尺隨著時代的變遷,其尺度也在發(fā)生著變移。在西方奴隸制向封建制邁進的過程,是在血與火的洗禮下進行的,戰(zhàn)爭與掠奪橫行,給人類帶來了無限的痛苦,人類通過對自身行為的反省,發(fā)現(xiàn)這些無休止的罪惡來源于人們無休無止的欲望。因為物質只能摧毀物質,它無法摧毀人的欲望,這樣就必須在精神領域創(chuàng)造一個無所不能的神——耶酥,他是上帝福音的傳播者和殉道者,活著的人們要向這死去的主敝開心靈,懺悔自己的罪念,以此達到靈魂的純凈和安慰,在這思想指導下的中世紀教堂建筑,自然也就顯得肅穆和悲涼了,它的組成部分——裝飾雕塑給人以冷酷無情的感受也就不足為怪了。在中國商周時期離昨日的民族公社制為期不遠,社會分化為以“王公”為代表的貴族統(tǒng)治階層和以奴隸為代表的遮民階層,社會的不公正,不平等勢必造成不滿情緒的蔓延,而對這泛濫的不滿情緒,用屠刀無法扼殺的,這就需要一種新的解決辦法,中國的王公貴族們沒有像西方一樣尋找一個無所不能的神——上帝,因為他們已經(jīng)有自己的上帝——祖先。所以他們也就利用遠古人類對自然的恐懼心理,借助猛獸兇禽的形象,來威脅震撼人們脆弱的心靈,以此達到精神上的抑制作用。這就是為什么這一歷史時期野獸紋樣比比皆是的社會原因,運用夸張、變形的造型手段進一步強化猛獸的威勢和猙獰,恐怖、怪異、神秘也就成為這一歷史時期的審美走向。當西方通過工業(yè)革命步入現(xiàn)代文明后,其最偉大的社會碩果是民主觀念的樹立,在這思想指導下,人性得以徹底的解放,對人的尊重和個性的肯定,造成了一個又一個物質體——城市建筑,最大能量地滿足人類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求,以“人為中心”、“為人服務”,已成為現(xiàn)代設計的基本原則。當今,西方的設計思想已不再是僅僅滿足人類感官的需求,而是將造型的觸角伸入人類心理深處,創(chuàng)造一個綠色環(huán)境,夢幻空間,張揚個性已成為最新的審美動向。綜上所例。無不說明審美標尺烙印著鮮明的時代特征。
裝飾雕塑的審美活動是通過二個途徑達到的,視覺: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看,用眼睛觀察,在人類所有的感官中,視覺的觸點范圍最廣大,一切可視的形象都在其掃描中。作為視覺本身是不具有美感的,它只是如實準確地反映客觀世界,將攝取的現(xiàn)實形象反饋給大腦,由那里的審美機構來分解、組合、評價。因為千萬年來人類社會的分工,造成了職業(yè)化的不同,職業(yè)化的傾向。因此說,裝飾雕塑的審美,首先必須要有一雙會看的眼睛,這是審美的前提。視覺傳遞的信息是——形態(tài)、空間、動勢和色彩,這是裝飾雕塑存在的基礎,也是審美判斷的前提。觸覺:即用身體某一部分接觸對象而產(chǎn)生的一種心理感受,如冷暖、粗細、光糙、凹凸、硬軟、潤澀等,它是由裝飾雕塑的構成材料及表現(xiàn)手法造成的,作為材料本身恐怕沒有如此強烈的效應,但人類千萬年來的親身經(jīng)驗沉淀為一種心理知覺,它極大地豐富了這種體驗,并將其情緒化,結晶為美感的一部分,拓展了審美空間,構筑與其它藝術不同的獨特個性魅力。
審美對象也就是現(xiàn)實存在的審美客體,它是物質原料,通過裝飾雕塑家的設計,操作而凝固的形象,從現(xiàn)象學上說:它是無生命,無意義的物質造型,僅是人為分解組合的結果。但作為審美對象,審美主體通過對它信息的解讀,而予它以生命和意義,即美學上的美感,我們可以通過對裝飾雕塑的理解,還原為原始自然空間的材料,它本身也是一種形態(tài),只不過是自然被動的,沒有留存人的痕跡。經(jīng)過裝飾雕塑家的設計、選取、組合。改變了自然空間的形態(tài),推動空間走勢,將虛白的空間納入了人類想象的領域。這一切卻是按照審美要求創(chuàng)造的結果——造型形態(tài),空間走向,形式語言,色彩象征,材料肌理,表現(xiàn)手法等。它可以在二度、三度、四度空間中,自由地扇動聯(lián)想的翅膀;它可以具象到超越真實,使真實汗顏,它也可以抽象到不為人所知,略顯荒誕。而這一切都是在功能需求的編制下進行的,形式、質感是裝飾雕塑存在的基因。
審美對象通過審美媒介到達審美主體,是通過兩條途徑達到的,外觀形式,通過視覺傳遞到觀念領域,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判斷——形式選取的合理性,形式顯現(xiàn)的內(nèi)涵性,形式玩弄的意味性,形式代表的時代性。材料肌理通過觸覺伸入心理領域,表現(xiàn)為舒適感,質量感,空間感等美感因素。由此匯聚成審美集體,而對其作出成功與失敗的判決。
裝飾雕塑的審美,既是主體對客體的判斷,也是客體通過創(chuàng)作提高主體水準的過程,它們之間既是聯(lián)結,也是循環(huán),正是這種無休無止的循環(huán),成就了人類審美無窮無盡的發(fā)展。
作者簡介:夏進(1960- ),男,供職于閩江學院藝術糸,研究方向:藝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