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燕
摘 要: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但是在跨文化交際當中卻會因?qū)Ξ惏钗幕娜狈α私舛斐烧Z用失誤。本文從禮貌原則出發(fā),以社交、禁忌、稱呼等方面來闡明禮貌用語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不同使用范圍。只有充分了解本國文化,了解并尊重他國文化,才能實現(xiàn)成功交際。
關鍵詞: 禮貌用語 中西文化差異 跨文化交際
前言
禮貌作為一種文化習俗,在人腦中是根深蒂固的,它以巨大的力量促使人們按照本民族的習慣進行交際,即使是許多有文化有教養(yǎng)、知道入鄉(xiāng)隨俗的人,也難以擺脫文化習俗的羈絆,在跨文化交際中有意無意地觸犯對方的禁忌,造成語用失誤。
跨文化交際中很關鍵性的問題,就是人們能否沖破各自文化的藩籬和約束去領略認可,或接受其他文化中多重且隱蔽的特性。為了順利融洽地進行交際,除了建立良好的習俗差異意識,遵守“入境問禁,入國問俗,入門問佛”的禮儀、規(guī)范,更重要的還應重視移情,不管是說話人還是聽話人,在認知心理上都要樂于接受對方不同文化進入自己的母語。移情在語用學上指語言交際雙方情感溝通,能設想和理解對方用意。
我們中國人使用作為外國語的英語時,不免會不自覺地觸及講英語的外國朋友可能忌諱的“非自由話題”。
1.社交
邀請朋友到家里吃飯,中國人總要盛情款待,為客人擺上一桌豐盛的飯菜,以及上好的酒。一般在英語國家的話,只需要一種酒,而忌諱幾種酒混飲。西方酒類繁多,講究什么場合喝什么酒,吃什么菜喝什么酒,不可濫飲。在宴席上,中國人喜愛勸客人喝酒吃菜,唯恐招待不周,甚至往朋友碗里夾菜。而在西方是忌諱這樣做的,他們隨客人的意愿,從不強迫客人吃什么喝什么,常常說:“Help yourself,please.”所以在西方做客就不要客氣了。
漢語中不說“我喜歡你的……”來恭維對方,以免令人感覺垂涎三尺;在應對贊揚時,貶己尊人是中國禮貌的最大特點,被公認為是一種謙虛。英語則對于他人的恭維表示高興。這里的沖突是,我們認為他們的迎合方式不夠謙虛,自以為是;而他們把我們的否定、自貶,看成是自卑虛偽,言不由衷。這是兩種不同文化傳統(tǒng)帶來的結果。我們強調(diào)社會和集體的力量,不提倡個人突出,而他們則注重個性解放與發(fā)展,肯定突出自我,他們對我們的自謙不理解。
在向別人征求意見時,直接地拒絕在中國人看來容易產(chǎn)生不和并且不夠禮貌。因為這種做法違反了漢人處世的原則,為了不使對方產(chǎn)生不快,就用那些含蓄、模糊的禮貌的話語間接地拒絕對方,讓對方自己知難而退。
英國人使用“謝謝”比說漢語的人要普遍得多,他們常常把“Thank you”掛在嘴邊,即使是家庭成員之間或戀人之間也不例外。而操漢語的人不像西方人那樣頻頻致謝。我們對理所當然的服務一般不致謝,夫妻或親屬之間不用謝謝,越是親近的人越不講客氣,這是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否則會被認為是裝腔作勢;受表揚或贊美時,一般不說謝謝,以免給人不謙虛的感覺,因為謝謝等于默認贊美;工作職責范圍,只要不涉及個人情誼,即使別人替自己辦了事也無需致謝。漢語感謝語多用于確實受人之惠時,并且感謝語的表達方式也靈活多樣。漢語多用移情“讓你破費了”。在對話場合,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問題比直接感謝更為親切,真正體現(xiàn)漢語情真意切,體現(xiàn)漢人的禮貌(林一心,1997:31)。
2.禁忌
由于相同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人類共同具有某些榮辱感和羞恥感。漢英普遍存在著“說兇即兇,說禍即禍”的恐懼心理,對神和鬼都有一種敬畏之心,不同的只是神是圣潔的而鬼是可怕的,但兩者都是輕慢不得。中西兩種文化中都有許多禮貌禁忌語。如涉及排泄、疾病、死亡、性行為等。英語中把四個字母的詞歸為英語中最忌諱的詞,既然人們忌諱某些事物,而在言語交際中又不能完全避開,于是就用迂回委婉的表達方式——委婉語。
一個意思常常可以產(chǎn)生一個以上的委婉語。我們把委婉語分為兩類,一種是詞語的委婉。用那些美好悅耳的詞來代替那些過分外露,引人反感、恐懼或者惡心的詞語,以掩蓋赤裸裸的事實。比如,對于老人切忌以old(老)相稱。英語中,稱老年為“golden years”,老年人為“ senior citizens”;罷工不說“strike”卻說“industrial action”;解雇不說“dismiss”卻說“discontinue ones serve”。相反在中國,老是智慧和經(jīng)驗的象征,“老馬識途,老當益壯”,年齡大者是“老教授,老壽星”。這類禁忌在中國要比西方少得多,特別是西方人認為是最大的禁忌——隱私,而我們覺得是很平常的事,是我們常常談論的話題。但中國人也有忌談的東西,那常常是涉及個人尊嚴的短處、痛楚、缺陷等方面的事情。西方人非常崇尚個人主義、獨立精神,很重視隱私。隱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個人隱私包括個人的年齡、財產(chǎn)、工資、收入、婚姻、戀愛等,在與他們交談時,不要涉及這些話題。英語中有句諺語“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其意思是一個人的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未經(jīng)許可,不得入內(nèi)。
我們會聽到中國人用英語冒出一句寒暄話:“Have you had your meal?”作為漢語交際中這一語言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漢民族文化的社會背景、生活習慣在語言中的一種折射現(xiàn)象。中國是一個傳統(tǒng)的農(nóng)業(yè)國家,在遠古時代生產(chǎn)技術落后,吃飯問題一直是困擾著人們生存的一個最突出的問題。為了延續(xù)聲明,先得解決吃飯問題,問候語“吃了嗎”正是在社會食物嚴重缺乏、人們經(jīng)受饑餓煎熬的社會背景下產(chǎn)生的。反映了先民對生存首要條件的極大關注,民以食為天,反映了一種求生的欲望刺激了民族食欲的狀況(郭淑萍,2002:143)。即便現(xiàn)在已經(jīng)基本解決了溫飽,“吃了沒有?”還常被我們的嘴里出現(xiàn)。
作為聽話人,如果他們意識到身在異國,注意到跨文化交際的語用移情,他們就不會介意我們因為文化差異而偶爾混雜在英語中的異國特色,也不會因為聽到我們的英語而產(chǎn)生不愉快的民族情緒。
第二類委婉語是通過整個句子來表現(xiàn)客氣或禮貌,在語氣或語態(tài)上作些調(diào)整,使人聽起來委婉舒服,不那么咄咄逼人,有分寸。如英語中“I am not sure.I dont know.Do you really think so?”或?qū)⒎穸ǖ膽B(tài)度隱藏在肯定句中。如:
You lived in London?
I was born there.(張迎雪等,2004:84)
但是在中文中,通常會這樣用:“你的建議,我們有些同意,有些要回去研究一下,是否下次再談?”這樣,通過暗示的方法,讓對方在緩和的氣氛中仔細反思,既可以使他不失面子,有臺階下,又能及時提醒他:我們有不同意見,值得商榷。
又如,某人拜訪一位作家,說到很晚,主人有心辭客,卻不便直說。只是乘隙插了一句“給你再上點茶吧?”某君猛然醒悟,連忙告辭。添茶是待客熱情周到的行為,而主人卻要征求客人的意見,很客氣地詢問,言外之意就是“你是否還要繼續(xù)地談下去”,十分含蓄,既表達了自己的意思,又不傷害別人的面子,看來這就是性格內(nèi)向的中國人的典型表達禮貌的方式。
3.稱謂
在中國,自古就有帝諱、祖先諱等,而在英語中的稱謂上,這一點要好一些,雖然對于君王室、高級神職人員、社會地位較高的人士的稱謂有一些嚴肅的規(guī)則,但一般不存在諱名問題,因為每人都希望同別人無拘無束地接觸,不喜歡別人過分客氣地恭維,所以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用Mr+姓,或Miss/Mrs+姓稱謂別人就可以了。晚輩沿用長輩的名字不犯忌,長晚輩之間直呼其名的現(xiàn)象也很常見,而這些在我國的習慣中都被視為無教養(yǎng)。
4.習俗
中國人和西方人對于禮貌或者客氣的理解不同,常常會導致一些交際的困難。
Chinese Host:Do wash your hands and faces.And this will make you feel cooler.
Foreign Guest: I am OK!Really!
Chinese Host:Please,it is no trouble at all.
Foreign Guest:I have make-up in my face (embarrassed).(崔義平,2004:67)
再比如王先生與約翰先生談話時雙方都很高興,在分手時約翰表示要找個時間與王先生共進晚餐。王先生欣然應允,幾周后,他開始懷疑對方毫無誠意,因為約翰先生在發(fā)出邀請后再沒來約定晚餐的具體時間和地點(羅納德·考倫著,施家煒譯,1995:5)。
當一個英國人懷了孕,樂呵呵地告知其中國朋友:“Hi,my friend.I tell you something.I am pregnant.Would you like to touch it?”而在中國一般是難以接受的。人們常常用“有喜了,快當媽媽了?!敝惖奈裾Z來代替。如果一對夫婦久婚不育,作為“不孝有三,無后乃大”的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國,漢語中則會用“膝下荒涼”、“斷了香火”等委婉語。當然,語言禁忌在某種意義上對語義的發(fā)展和變化,對詞匯的擴大都起了一定促進作用。禁忌是有時代性的,隨著社會以及人們知識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原來是完全禁忌的現(xiàn)在卻能接受。
結語
當人們處于不同的文化之中,言語交際雖然使用了符號關系正確的句子,但不自覺地違反了人際規(guī)范或社會規(guī)約,或者不合時間空間,不看對象,這樣造成的不禮貌用語是跨文化交際中應該盡量注意的問題。
禮貌用語要吸收人類一切優(yōu)秀的文明成果,不同民族的文化揚長避短,交匯融合,歷史上不乏其例。我們對西方的文化采取科學的態(tài)度,積極吸收和借鑒對比,就一定能促進中西文化的交流,使我們的交際更加流暢、舒適。
參考文獻:
[1]崔義平.語用負遷移視角的語用失誤[J].山東外語教學,2004,3:67.
[2]郭淑萍.跨文化交際中的禁忌與文化移情[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2,3:143.
[3]林一心.社交禮貌用語與民族文化心態(tài)[J].教育評論,1997,01:31.
[4]羅納德·考倫著,施家煒譯.跨文化交際:話語分析法[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5.
[5]張迎雪,董艷麗,薛仁喜.英漢語言中禮貌表達法之比較[J].山東外語教學,2004,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