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姿芹
〔關鍵詞〕 知識;感情;個性;語言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07(A)—0059—01
充滿激情地上課指的是教師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具體表現(xiàn)為教師對知識的癡迷與渴求,是一種完全投入其中的忘我境界,是對學生形成的一種巨大的感召力,是一種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度與廣度的授課方式。
教師常常面臨這樣兩種尷尬。一方面是為了應試,教師不得不將精美的典范之作肢解割裂,上語文課和上數(shù)學課一樣,不斷地尋求答案;另一方面是上課時教師客觀冷靜地講解,所講的內容連自己都不能被感動,卻讓學生分析和發(fā)掘語境的深層含義。這樣,語文課的獨特性沒有了,應具有的魅力消失了,從而導致語文教學活動的失敗。
所以,教師需要充滿激情地上課。這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渴求豐富的知識
這一點應貫徹語文教學的始終。教師的知識層次和知識范圍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師的知識渴求對學生的感染力 。只有不斷地獲取新知識,不斷地更新觀念,不斷地讓學生耳目一新,教師才能讓學生有所觸動。如果教師只滿足于幾本文學史和固定不變的語法知識,講修辭時永遠是那幾個例子,就不能長久地吸引學生,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不能有力地影響學生。如果沒有對知識的巨大渴求,并將這種渴求具體化為不斷的提高和超越,具體化為開放性的懸念,具體化為不斷的深入和拓展,那么,語文老師就失去了自身的魅力對學生的影響。
二、醞釀飽滿的感情
任何一節(jié)課,從語文教師的角度來看都應是個性化的。上課和寫文章一樣,最怕的就是流于形式和平鋪直敘,最忌諱的就是心平氣和、毫無波瀾。從教師的授課行為這個角度來看,教師應視每節(jié)課為將要出生的生命,賦予它們以無限的生機、活力和希望。在孕育希望的過程中,教師對每一篇課文應充滿激情地去關注,去開掘,去欣賞。要做好這些,主要的就是尋找恰當?shù)慕嵌?。而這個角度就是醞釀飽滿的感情。有了這個角度,教師就能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問題。如果教師連自己的勞動和設計都無動于衷,怎能讓學生進入聽課的良好狀態(tài),怎能讓學生興趣盎然?
三、追求鮮明的個性
鮮明的個性是教師經久不衰的魅力所在。這種鮮明的個性,不是刻意的裝扮和粉飾,而是一種明心見性的直率與坦誠,是一種敢于展示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的勇氣,是一種能夠接受學生的建議和批評的胸懷與大度,是一種將自己和學生緊緊融合在一起的親切與平易。但是光憑這些還不足以顯示一個語文教師的魅力所在。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更不能墨守成規(guī),一絲不變,而是敢于引申和拓展,敢于突破。引申與拓展是指教師應盡可能地給學生想象的空間,讓學生由此及彼,由已知到未知,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望。敢于突破是指對某些文章和問題,教師應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當然,這是一種在知識積淀基礎上的大膽猜想和縝密的推理,是為了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不斷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以達到積累知識和提高能力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的性格魅力應仍以理性關照為主,以突破創(chuàng)新為其特點,以提高學生的素質為主要目的。這樣的魅力,對學生來說就是一個榜樣。
四、運用語言的藝術
語文教師運用語言的藝術性,其實就是以上所述追求的外化,它是教師形象的最直接的顯現(xiàn)。語言的修養(yǎng)來自于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來自于不斷的吸收和借鑒,來自于不斷的提煉和凈化,更有一點,來自于教師心靈的深處。形象、生動、鮮明是語言藝術的最高境界,這個境界又是無止境的。教師的認知程度,知識積累,對問題的思考成熟與否,都直接決定其語言的力度。信息量的豐富與否,學生感知的難易程度,是否符合學生審美趣味的表述風格等,是教師應該重視的問題。而語言的藝術性,是決定教師的課堂語言成熟與否的標志,是顯示教師能否高屋建瓴、游刃有余的一種尺度,也是顯示教師的思想內容與教學技巧的重要方面。所謂藝術性,指的是教師的語言在闡述、分析問題時,應有暗示性、啟發(fā)性、伸縮性,應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認知欲望、思維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