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詩韻
【摘 要】中小學校美術教育目前在基礎教育中仍然是一個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導致了中小學校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造力的全面發(fā)展受到嚴重抑制。從而,在理論上、觀念上、教學方法上等幾方面進行切實有效地改革,顯然是發(fā)揮美術教育作用的重要途徑之一。
【關鍵詞】中小學校美術教育 現狀 分析 改革方法
20世紀晚期,訊息科技的突破發(fā)展,集成了數千萬人類歷史的精華。美術教育在中國美術教育歷程中也受到沖擊,但普通學校美術教育的誕生卻是本世紀初的事。盡管它在中國存在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但真正出現突破性的發(fā)展卻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事。近些年來為了實施“科教興國”的戰(zhàn)略,培養(yǎng)適應二十一世紀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社會主義新人,黨中央、國務院于1999年6月13日作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學美術教育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不僅改變了它原來作為“調節(jié)課”的地位,而且成為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學科,從根本上說人們對美術教育自身的價值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近幾十年的教育改革實踐,成績是顯著的,不僅加強了基礎美術教育,培養(yǎng)了各級各類美術人才,并且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美術教育向現代化和國際化發(fā)展,使我國藝術教育走上了穩(wěn)步發(fā)展的新階段,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目前,學校美術課開課率大幅地提高,藝術教學體系逐步建立。隨著教學改革不斷深入,課堂教學質量明顯提高,藝術教學科學研究有所發(fā)展。過去十年的學校藝術教育雖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和帶有普遍指導作用的基本經驗,但是我們也應看到,由于學校教育中提供給美術教育的體制不夠健全、不夠完善,我國美術教育還存在著諸多方而問題,藝術教育仍然是整個學校教育中的最薄弱環(huán)節(jié)之一。
從我國學校教育的實質來看,藝術教育的開展還是極其薄弱的。如何才能使美術教育順應時代要求,如何為培養(yǎng)新時代人才作出自己獨特的貢獻,真正發(fā)揮其應有的功能是一個值得人們思考的大問題,也是美術教師面臨的嚴肅課題。
當前,我國美術教育事業(yè)在理論上、觀念上的缺陷,影響和剝弱了美術教育作用的發(fā)揮,“理論認識始終是教育領域中的一個大問題。”多年來,出于急近功利,滿足于數字的提高和表面的繁榮,不僅在導向上出現了混亂,在教學行政、教師方面也無所適從。社會的浮躁和對美術教育的偏見,助長了人們的“實利主義”觀念。
由于對美術教育缺乏正確和深層的認識,美術課被降至可有可無的副課,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因此,具體形象的運用和實際的技能操作少而不系統(tǒng),在以考試為指揮棒的教育制度下,這種現象越演越烈,致使一些教育者斷定“獲得穩(wěn)固和有用知識的唯一途徑是理智途徑,理智在其中得到訓練和運用的唯一領域是文學和數學語言的領域?!睂W校教育中抽象的認識性的語言學習被放到優(yōu)先地位,而感覺的身體的體驗受到忽視,由于連續(xù)地在詞語世界里生活,視覺意識的發(fā)展受到限制。
我國的美術教育是沿著“藝”和“技”兩條脈絡發(fā)展的,對應著美術教育效能的兩個側重面,但在美術教育效能的發(fā)揮上,仍以技術性為主,技術作為美術教育目的,在教學中被追求。如藝術的傳統(tǒng)功能僅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讓他們正確描繪對象,畫出照相般畫來。這些都導致了沒有把美術技能與人的感受和主觀意識加以聯系,主體很少去發(fā)展和感受“對象中”那種有生命的形式,忽略了對感受力和特征的注意。在我國教學大綱中,也忽略了用跟以外的其它感覺體驗,體驗感受僅限在美的領域,沒有強調他們的作品表達感性,他們的愿望、想象、恐懼,對同一個審美問題沒有強調用不同的美術表達。
在學校美術教育者方面,中小學美術教師的各種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先進教師和骨干教師從數量上和質量上都有發(fā)展。但目前的狀況還不能盡如人意。首先,中小學美術教師業(yè)務水平整體上不高,個別優(yōu)秀與整體不成比例。其次,教師本身對美術教育的價值的和功能認識模糊。
以上種種原因,致使我國中小學校美術教育雖然走過了大半個世紀的歷程,但始終沒有突破性進展,不少青少年走向社會生活以后,“再通過自己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取得的新的領悟,來沖刷教育給他留下的某些無用乃至有害的印記,從而為自己的發(fā)展尋找新的支撐點。”“美術教育的改革首先是教育觀念的改革。因為對待美術教育方方面面問題的態(tài)度和處理方法取決于教育觀念?!鞭D變學校美術教育觀念的目的,是保障中國學校美術教育的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中小學美術教育教學的困惑、釋然,改革保障和持續(xù)發(fā)展都有賴于教育觀念的更新、確立、以及諸多智者實實在在的研究與實踐。陳腐落后的教育觀念制約著行動,導致了保守和安于現狀。因此,應減少和消除學校美術教育觀念變革、更新的阻力和障礙,營造美術文化生態(tài),尋找建立促進美術文化于學生內化積淀與外化顯現的教育機制與方法,給予美術教育學術研究的自由與保障,以及中小學校美術教育發(fā)展的可能性條件和美術教育者真正的教育教學自主權和學習的自主權。從目前學校美術教育教學實際來看應對創(chuàng)造性與情意學習予以重視,應克服美術教學中的幾個誤區(qū),如失去學科教學的特征、價值取向的誤區(qū),以訛傳訛以及“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誤區(qū)。
我們的學校、家庭、社會美育不能繼續(xù)滿足于灌輸“一技之長”,要更新觀念而“由理入道”,重視以藝術理論培養(yǎng)審美能力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21世紀的美術目標不僅是整體性或全民性,而重要的是培養(yǎng)具有綜合創(chuàng)作能力的通才或復合型人才。因此,加強學校美術教育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只要我們行動起來,勇于實踐,善于積累經驗,就一定能克服中小學校美術教育中存在的弊端,讓中小學校美術向著健康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道一.中國普通高校藝術教育模式及推廣對策研究[Z].北京:教科規(guī)辦,1997.
[2]阿恩海姆.對美術教學的意見[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3.
[3]阿恩海姆視覺思維[M].光明日報出版社.
[4]黃梅.德國美術教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
[5]鐘以俊,焦鳳君.教學美學導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1.
[6]程明太.美術教育學[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
[7]鞏其莊.創(chuàng)造未來的教育[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