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霄
民國時期是中國近代城市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在此期間出現(xiàn)了很多有影響力的都市。在這些眾多城市里又產(chǎn)生了一批有別于一般城市的“特別市”。特別市是1930年以前中華民國的一級行政區(qū)劃名稱,是由國民政府直接管轄的“市”。在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前的十年中,先后設置過8個特別市,它們是青島、南京、上海、漢口、北平、哈爾濱、天津、長春。這8個特別市和現(xiàn)在的直轄市有所不同,而在當時特別市是在“縣”以上的一級行政單位。在1927年的《特別市組織法》中規(guī)定:特別市直轄于國民政府,不入省、縣行政范圍;(一)京都;(二)人口百萬以上之都市;(三)其他有特殊情形之都市,得依國民政府之特許建為特別市。而到了1930年國民政府公布《市組織法》后,規(guī)定取消“特別”而一律稱“市”,改稱院轄市,受行政院管轄。1948年中華民國憲法公布后,又改稱直轄市??傊畯倪@些不斷變化的稱呼中,也能看出當時國民政府對特別市的重視。
上述提到的8個特別市中,大多數(shù)人對南京、上海、北平等這幾個大都市再熟悉不過了。它們當中或是當時的首都,或是當時最大的金融中心,或是古代王朝的都城,這些城市被稱為特別市也很容易理解。但對其他城市,如漢口、哈爾濱、長春等為何也受到國民政府的重視,被稱為特別市,也許就不是很清楚了。
南京、北平、上海特別市的建立
1927年4月18日,國民政府在南京建立,同月,成立南京市政廳。6月1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議決建立南京特別市,直接隸屬于國民政府,轄區(qū)范圍包括原江寧縣(即南京市)外城以內(nèi)地區(qū)及江浦縣浦江鎮(zhèn)。根據(jù)當時公布的《南京特別市暫行條例》,南京市政府初設財政、土地、教育、公安、衛(wèi)生、工務各局以及總務科、參事處。1928年7月公布的《南京特別市組織法》規(guī)定,設立秘書處以及財務、土地、社會、工務、公安、衛(wèi)生、教育等七局。1929年南京特別市改為首都特別市。1930年7月,首都特別市改稱為南京市,直隸于國民政府行政院。抗戰(zhàn)勝利后,國民政府將江寧縣湯山區(qū)劃歸南京市。1947年1月,國民政府行政院公布《南京市政府組織規(guī)程》,設市長一人,參事二人,下置民政、財政、教育、社會、地政、衛(wèi)生、工務七局,秘書、新聞、人事、會計、統(tǒng)計等五處,以及文獻委員會、都市計劃委員會、兵役協(xié)會等機構。歷任南京市市長有劉紀文、何民魂、魏道明、谷正倫、石瑛、馬超俊、沈怡、滕杰等人。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后,南京進入汪偽統(tǒng)治時期。從1937到1945年的南京,為偽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和汪偽國民政府特別直轄市。在該時期內(nèi),日偽政權為鞏固對南京的統(tǒng)治,成立了偽“自治委員會”,實行保甲制度等,強化治安,整個城市陷入了一片恐怖之中??箲?zhàn)結束之后,國民政府于1946年自重慶還都南京,南京又作為首都,一直延續(xù)到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為止。其作為特別市的稱呼也是在那個時候才結束。
1926年開始的北伐戰(zhàn)爭,從一開始就勢如破竹,很快就消滅了孫傳芳、吳佩孚主力,并一路北上,最終于1928年6月8日,北伐軍進入北京,28日宣布廢除京兆行政建置,改北京為北平,設北平特別市,直隸南京國民政府。原京兆地方所領20縣劃歸河北省。北平特別市轄區(qū)包括今西城區(qū)、東城區(qū)、崇文區(qū)、宣武區(qū)全境、朝陽區(qū)大部、海淀區(qū)南半部、石景山區(qū)北部、豐臺區(qū)南半部,以及東西南北四郊區(qū)。北平市政府設于中南海原北洋政府國務院舊址,市政府下設財政、土地、社會、工務、公安、衛(wèi)生、教育、公用等八局及秘書處(次年改設為社會、警察、財政、工務、衛(wèi)生五局及秘書處)。還轄有偵緝隊、保安總隊、電車公司、自來水公司、壇廟管理所、救濟院、市立工廠等。設市政議會,由市長、秘書長、參事及各局長組成,為市行政輔助機關。時年29歲的何其鞏被任命為北平市的首任市長。至1949年1月,不到21年的時間,歷任市長有何其鞏(包括“代理”市長何成浚)、張蔭梧、王韜、胡若愚、周大文、袁良、宋哲元、秦德純、張自忠,其中有的稱“代市長”、“兼代市長”、“暫行代理市長”。1930年,依據(jù)《市組織法》,北平特別市改稱北平市,改隸行政院。抗日戰(zhàn)爭時期,北平淪陷。1937年8月6日成立偽臨時政府。1938年4月17日偽臨時政府改北平為北京,市政府稱市公署。光復后,又改稱北平,恢復原市政府建制。這樣一直到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之后改北平為北京,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北京的歷史從而也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1927年3月22日,北伐軍占領了上海,鑒于上海當時在國內(nèi)外政治經(jīng)濟各方面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武漢國民政府決定設上海為特別市。自此至“四一二”政變,寧漢雙方圍繞上海市政府的建立,曾展開了尖銳的斗爭。當日,市民代表委員會召開會議,宣布產(chǎn)生上海特別市臨時政府。經(jīng)工、商、學各界代表民主選舉白崇禧、鈕永建、楊杏佛、羅亦農(nóng)、汪壽華、虞洽卿、鄭毓秀、晨光甫、王曉籟等19人為上海特別市臨時政府委員,其中共產(chǎn)黨員占半數(shù)以上。后又推舉鈕永建、白崇禧、楊杏佛、王曉籟、汪壽華5人為常委。全市當時暫分八區(qū):閘北、江灣為第一區(qū),南市城內(nèi)為第二區(qū),滬西小沙渡、曹家渡為第三區(qū),滬東楊樹浦、翔殷為第四區(qū),浦東高橋為第五區(qū),公共租界為第六區(qū),法租界為第七區(qū),吳淞為第八區(qū)。3月25日,經(jīng)武漢中央政治會議議決,29日正式成立上海特別市臨時政府。7月,臨時政府結束,成立上海特別市政府,黃郛任市長。一直到1937年12月上海淪陷前,吳震修、張定璠、張群、吳鐵城、俞鴻鈞等先后擔任市長。1937年12月至1945年9月,上海被日軍占領。光復后,上海仍被設為特別市,錢大鈞、吳國楨先后擔任過市長。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從而結束了國民黨對上海的統(tǒng)治。
青島、天津、漢口、長春、哈爾濱特別市的建立
1929年4月20日,南京國民政府從北洋軍閥手中接管青島。由于當時青島聚居著大批僑民,且國際關系錯綜復雜,南京國民政府于同年5月2日頒發(fā)法令,將膠澳商埠改為青島特別市政府,原境域不變,直隸中央政府行政院管轄,由馬福祥任青島市首任市長,之后有葛敬恩、沈鴻烈先后擔任市長。1930年9月,在全國統(tǒng)一規(guī)范城市名稱的背景下,青島特別市政府改稱青島市政府,但其特別市的性質未變。1932年7月,為實施地方自治,將青島劃分成12個自治區(qū),后在1935年5月又重劃市鄉(xiāng)區(qū)域并改定名稱,市區(qū)劃為8區(qū),即東鎮(zhèn)、西鎮(zhèn)、大港、小港、海濱、浮山、四方和滄口(后兩區(qū)并為四滄區(qū));鄉(xiāng)區(qū)劃為11區(qū),即李村、嶗山等。1935年7月為解決青島水源地及加強青、即邊界行政管理等問題,經(jīng)山東省政府和青島市政府匯呈行政院核準,將即墨縣的嶗山東部山脈全部劃歸青島市管轄,使得全市陸地面積達746.75平方公里??箲?zhàn)期間,青島被日偽所統(tǒng)治。日軍為實施其法西斯統(tǒng)治,幾經(jīng)更改市區(qū)劃,青島完全陷入日偽的殖民統(tǒng)治??箲?zhàn)勝利后,青島的境域又恢復到淪陷前的面積,按警察區(qū)和保甲區(qū)進行區(qū)劃,這樣一直被保持到青島解放。
國民革命軍北伐之后,1928年6月21日,經(jīng)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定,改直隸省為河北省,以天津城及附近地段設置天津特別市,這便是天津設市之始,“市”的行政區(qū)劃,正式在天津形成。天津市下轄5個行政(公安)區(qū)、3個特別區(qū)(原德、奧、俄租界)、4鄉(xiāng)區(qū)(后來到1934年市、縣劃界,市區(qū)管轄的范圍東至牛圈,東南至吳家咀,南沿津浦路支線,西至西營門,西北至黑塔寺,北沿北寧鐵路)。1928年6月后的天津,實際的控制權掌握在以閻錫山為首的晉系官員手中,這在競選天津特別市市長人選中便可看出,因為后來出任首任市長的南桂馨正是出自晉系之中。到抗戰(zhàn)前,崔廷獻、張自忠等先后擔任天津市長一職。1930年6月,國民政府改特別市為天津市,隸屬行政院。1937年7月一直到1945年8月,天津市為日軍所占領,曾一度將天津改為“天津市特別公署”進行統(tǒng)治。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被改為天津市,仍歸行政院管轄,轄11區(qū)。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隸屬華北人民政府,同年10月,改為中央直轄市,一直沿用至今。
漢口特別市的設立是從武漢特別市演化而來的。1927年國民政府由廣州遷至武漢,在此定都。4月下令將三鎮(zhèn)合并設置武漢特別市,直隸國民政府。1929年7月1日,武漢特別市改為漢口特別市,轄漢口、漢陽兩區(qū)域。市下轄秘書處、社會局、公安局、財政局、工務局、教育局和衛(wèi)生局等。在市區(qū)實行區(qū)、坊、閭、鄰制度,劃市區(qū)為27個區(qū)、260坊、5262閭、26811鄰。原英租界為第三特別區(qū),隸屬湖北省政府。劉文島任漢口特別市的首任市長。1931年6月15日,行政院改組漢口特別市政府為漢口市政府,隸屬湖北省政府,任命何葆華為市長。1938年10月至1945年8月為漢口市淪陷期。抗戰(zhàn)勝利后,1946年10月,正式成立武昌市政府,轄武昌、漢陽二鎮(zhèn)。漢口市于1947年6月改為特別市,一直沿用至解放前。
作為東三省的兩個重要城市——長春和哈爾濱,在民國時期也受到南京國民政府以及其他國家的重視。長春被設為特別市的情況比較特殊,因為嚴格說起來,長春特別市是由日本一手設立的。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長春的基本狀況是:中國“長春市政籌備處”,轄統(tǒng)老城區(qū)及商埠地,基本上相當今天的南關區(qū)。日本滿鐵附屬地,基本上相當今天的寬城區(qū)范圍。1931年“九一八”事變,東北地區(qū)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1932年成立傀儡政權“偽滿洲國”,定首都于長春。同年3月15日改長春為新京特別市。從此長春成為日偽統(tǒng)治東北地區(qū)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交通(包括航空)中心。既為“國都”,日本曾對其建設下了很大功夫,制定了一個所謂的“國都建設”計劃,并分三個階段進行,可見其重視程度。但到了1945年“八一五”光復,蘇聯(lián)紅軍進駐長春,1946年5月30日國民黨占領長春。1948年10月,國民黨取消偽新京特別市,恢復了長春市名稱,調整區(qū)劃,但無多大變化。1948年10月18日,長春解放,建立人民民主政權,長春從此走上了繁榮、發(fā)展的道路。
哈爾濱在1921年-1926年由哈爾濱市政管理局管理。到1926年4月17日成立哈爾濱特別市,國民政府收回了長期被沙俄分子控制的行政管理權,并將埠頭區(qū)、新市街劃歸哈爾濱特別市管轄。11月1日,哈爾濱特別市自治委員會和哈爾濱特別市市政局成立,標志著結束沙俄把持哈爾濱市政的局面,中國人在自己領土上開始行使主權。由儲鎮(zhèn)就任市政局首任局長(市長)。1932年2月5日哈爾濱淪陷。日本關東軍進駐哈爾濱,哈爾濱人民開始了長達16年亡國奴的生活。1945年8月19日,蘇軍進駐哈爾濱,日本關東軍在哈爾濱市郊簽字投降,結束了日本的殖民統(tǒng)治。1946年4月28日,民主聯(lián)軍解放了哈爾濱,使其成為全國最早解放的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