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著名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shù)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睂嵺`證明,語文教學不但要曉之以理,還需動之以情。對學生適時、適情、適境地情感熏陶,是語文科教學的突出特點。因此,語文教師只有恰如其分地創(chuàng)造和把握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才能使一堂課既生動活潑,又充滿樂趣,并且使學生情感得以升華。如何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呢?
一、情緒飽滿、以情感人是前提
中學生最富有激情,思維敏捷活躍,教師如果能引導他們正確把握情感的方向盤,深入思考和面對人生的問題,將會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教師不但要有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還必需具有飽滿的熱情,注意語調(diào)的抑揚頓挫、節(jié)奏的快慢舒緩,以此來感染學生。上課時,有時需委婉清麗,使人仿佛進入甜美輕柔、如夢如幻的意境;有時需熱情奔放,如江河奔流,一瀉千里;有時還需低沉哀婉,一詠三嘆,催人淚下?!案腥诵恼撸群跚椤?,這樣,才能激起學生心靈的火花,與作者共同感受心情,體味人生。著名作家魯彥先生的《聽潮》是一篇激情澎湃、動人心魄的抒情散文。在講授過程中,筆者特別注意了情感運用、表情變化及教學效果,剛開始,筆者便以春風得意、滿腔熱情的無聲語言——-面部表情打動了學生,同時又神彩飛揚地發(fā)問:“同學們,你們見過大海嗎?大海是美麗的,漲潮之前平靜如鏡,漲潮時洶涌澎湃,波濤涌起。今天,我們就來欣賞這篇著名作家魯彥先生描寫大海的優(yōu)美散文——《聽潮》。按一般人的思維,人們往往從視覺來領(lǐng)略大海,為什么本文題目是《聽潮》而不是《觀潮》呢?”這樣,老師熱情洋溢的面部表情與以情激趣的有聲語言結(jié)合在一起,從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學們紛紛舉手,描述了大海的雄偉壯闊。緊接著,在一段優(yōu)美的大海音樂伴奏朗讀中,筆者隨著作者的感情流淌,語調(diào)時而輕柔,時而歡快,時而激昂,學生沉醉在大海的壯美之中。在筆者的啟發(fā)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了文章,并很準確地理清了文章思路。這樣,老師把作者的心靈感受傳遞給了學生,使他們既學到了知識,又懂得了如大海般潮起潮落的人生樂章。
二、傳情達意、設(shè)疑啟迪是基礎(chǔ)
文章不是無情物,中學語文教材大多都是文質(zhì)兼美的文學作品,這就要求老師必需自己先進入“角色”,教給學生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為自己的真實情感,正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先用傳情達意的語言來感染學生,然后在此基礎(chǔ)上步步深入,巧設(shè)疑問來啟發(fā)引導,給他們開辟由情入境的綠色通道。如講朱自清的優(yōu)秀之作《荷塘月色》第4-6自然段時,在學生反復朗讀之后,教師有感情地示范朗讀,把學生帶入月下荷塘的優(yōu)美境界之中,去感受作者所描寫的那恬淡、幽雅、朦朧的氛圍,然后引導學生披文入情,順勢設(shè)疑:“作者的景語描寫和他的心情有關(guān)嗎?”于是同學們從讀中把握了情感,眾說紛紜,進入了有聲有色地討論之中,這樣的設(shè)疑恰如其分,學生很快意識到了問題的答案——原來荷塘月色的朦朧美是和作者當時處于被黑暗壓抑的心情息息相關(guān)的,正因為作者對荷塘月色淡淡的喜悅和對人生淡淡的哀愁是融為一體的,才渲染出一幅朦朧的優(yōu)美荷塘月色圖,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這種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學生便銘記在心了,比教師頗費口舌的句子分析、學生被動接受好了許多。當學生做完精辟入里的分析討論之后,教師再讓學生默讀這三段,重溫這一幅朦朧圖。然后問:“假如你置身于此時此地,你筆下的荷塘月色又是怎樣一幅佳景?”這樣的話語,再次激發(fā)起學生的求知興趣,學生各抒己見、眾生齊鳴,進入了激情表達之中。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說話能力,又與作者的心情形成對比,濃化了課堂氣氛,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形象演示、以趣激人是關(guān)鍵
“形象”是教學中最豐富、最活躍的因素,它能直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投入情感,喚起他們的情境聯(lián)想,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采用比較直觀形象的教具或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不但符合學生的認識思維特點,同時可以協(xié)調(diào)氣氛,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情緒,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強學生對事物的感性認識。如在講授李健吾的名篇《雨中登泰山》時,先組織學生看一些有關(guān)描寫泰山奇景的記錄片,上課時再拿出自己積累的泰山風光卡片,讓學生邊欣賞邊學習課文,這樣,借助有關(guān)看過的記錄圖像和小插圖,把泰山風景的直觀形象和對課文的理性分析結(jié)合起來,課堂氣氛十分熱烈,學生情緒高漲,提高了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又如,在講授吳敬梓的《范進中舉》時,先組織學生看《范進中舉》教學片,學生很快從直觀形象的畫面中,感受到了封建社會的世態(tài)炎涼,八股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這時,教師再趁熱打鐵地帶動學生學習課文,于是先前的劇場畫面又重新浮現(xiàn)在學生的腦海中,學生輕而易舉地洞曉了作者的藝術(shù)境界與創(chuàng)作思想感情的統(tǒng)一,更加深了情感認識,產(chǎn)生了一個大的飛躍。此外,運用多媒體、掛圖、錄音、畫面、表演課本劇、小品等多種多樣的演示,既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陶冶學生的情操,又能達到一個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寓夸于評、以夸勵人是機竅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位學生都希望給老師留下一個美好的形象,得到好的評價。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對學生的閃光點給以贊許的評價,多激勵少批評,可激起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因此,在評價學生時,要抓住有利時機,用激勵的語言去燃起學生的希望之光,使其成為學生成長的推動力。例如,一位優(yōu)秀教師在講《荔枝蜜》一文的過程中,總是熱情洋溢,審時度勢地評價學生的發(fā)言。當學生看完課文并一連串地提出問題時,他不時地笑臉回答:“問得又多又好?!碑攲W生回答完老師提出的疑問時他又說:“你思維敏捷,見多識廣?!碑攲W生各抒己見,發(fā)表完對此文最后一段的見解后,這位老師又風趣地說道:“你們的見解很有借鑒意義,我本人也認為值得探討,楊朔此文的結(jié)尾確實有過于修飾之處……”這些真摯而又有啟發(fā)性的話語,像涓涓細流,滋潤了這些敢于大膽懷疑、勇于探索的學生的心田,激勵了他們以后學習語文的熱情。
當然,教無定法,但無論采用哪種教學手段,都必須合理地調(diào)動學生的這種情感心理因素。情感,作為人類最豐富最多變最美妙的心理體驗,一定會在語文教學中發(fā)揮重大的作用,特別是在注重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現(xiàn)代化教育之中。
(陳東華 山東省寧陽職教中心27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