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閱讀教學界存在著一種比較嚴重的問題,即學生在文學閱讀教學中沒有自己的體驗,沒有自由的閱讀,他們應獲得的關于生活的認識、審美的體驗、情感的熏陶、智慧的啟迪都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劃重點,抄結論。文學作品具有豐富的內涵,它的任何一方面都可以成為審美對象,即從不同角度分析,它所表現(xiàn)的主題都是不同的,但是為了圖方便,教師會給復雜多元、具有無限意義的作品下一個固定的結論,讓學生被動地接受對課文整齊劃一的解釋。
這樣不尊重文學作品的閱讀規(guī)律,對文本進行“碎尸萬段”般的切割、肢解,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深切的閱讀感受,破壞了文學作品的精神價值。曾在一次期末考試中,有一道名著閱讀欣賞題,要求談談對寶釵的理解,我們在閱卷中發(fā)現(xiàn)有兩個班的學生70℅的答案幾近相同,任教老師很得意,因為準備的材料都要求學生去背,押中題了。流水閱卷的老師卻大呼“審美疲勞”。細想起來,其實挺可悲的。
因此讓體驗走進文學作品的教學中,充分重視學生的體驗過程,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至關重要。體驗式文學閱讀教學即教師要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生活積累、心理能力,全部的感覺器官,和他們一起投入到文學作品中,去感受、體味、探索、發(fā)現(xiàn)作品與自我的精神世界相融合。
一、對文學作品進行體驗式閱讀教學的意義
第一,當文學作品進入讀者視野時,作家的精神創(chuàng)造和情感體驗已凝定于文本中。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往往具有豐富的內涵,它是作者個人情思和生命體驗的結晶,又不只是作者純粹的個人情感,常蘊涵著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它為學生體驗提供了無限開放的空間,師生共同探索作品的意蘊能讓我們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在體驗中學生認識了自我,也認識了世界。
第二,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文本包含的意義、刻畫的形象、抒發(fā)的感情,是由語言符號的特殊組合得以傳達。而語言符號,只有經(jīng)過讀者的理解、體驗、想象,才能將作品形象化。在體驗式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形象思維、想象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
第三,文學作品主要使用的是描述性語言,具有模糊性和不確定性。而且越是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其內涵越是豐富,讀者通過個人的生活經(jīng)驗、情感經(jīng)驗、感受能力等對文本進行加工,從而也豐富了文本的內涵。在體驗式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個性得到了伸展,言語創(chuàng)造能力得到發(fā)展。
第四,閱讀活動是一種復雜的心智活動。文學作品的體驗式閱讀教學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心理機制。在教學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心理圖式,調動起學生良好的閱讀心境,使閱讀效果彰顯。同時這也是一個涵養(yǎng)學生心靈,構建個體文化心理的過程。
二、體驗式閱讀教學過程中常用的教學方法
(一)激發(fā)興趣法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笔紫龋w驗式文學閱讀要創(chuàng)設愉快的閱讀心境,又要激活學生閱讀文本的有關經(jīng)驗和積累,形成閱讀期待的心理狀態(tài)。教師在教學的初始階段,應調動學生情緒進入良好的狀態(tài),產(chǎn)生學習的興趣,從而進入文學作品的欣賞層面。例如,在教學《小狗包弟》時,筆者從學生飼養(yǎng)小動物日久生情的經(jīng)歷入手,讓學生觀看人與動物親昵無間的圖片。有一位同學還主動舉手插播了一則新聞,講述了一位小學生在兩年內養(yǎng)了上千只蠶寶寶,現(xiàn)在因為種種原因不能照料,通過報紙尋求有條件與能力精心照料蠶寶寶的人,愿意無償捐獻,讓蠶寶寶有個好歸宿。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們了解到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感情得到充分的醞釀,為解讀文章作了鋪墊。
其次,促成學生閱讀初感。這是學生對文學作品最原汁原味的真實閱讀,和文本第一次的思想碰撞,這種閱讀往往會給學生帶來閱讀的興趣。教師應重視這一閱讀初感。同時它也為閱讀教學確立了起點,讓教師及時把握學生此時理解文本的程度和存在的問題,并以此展開下一步的教學。
(二)誦讀吟詠法
誦讀吟詠,它將眼、口、耳、腦與文本緊密聯(lián)系起來,揣摩詞語的內蘊,體會文本的情味。富有感染力的朗讀能傳達出作品蘊涵的情感。美學家朱光潛說:“藝術家把所有的思想和情趣表現(xiàn)在音調和節(jié)奏里,聽眾就從這音調和節(jié)奏中體驗或感染到那種思想和情趣,從而引起同情或共鳴?!焙玫恼b讀對文本的理解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特級教師韓軍就特別擅長運用誦讀這一教學法。他在教學趙麗宏的《致大雁》這篇散文作品時,誦讀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上課一開始,就先激情朗讀,全場寂靜,大家都在用心聆聽韓老師的朗讀。 讀完之后,會場響起掌聲。教學第二步驟,鼓勵學生背誦,教師點評,用詞語替換法來欣賞、理解語句的言外之意,有時學生背不熟練,教師聲情并茂地接下背,再次調動學生閱讀情緒。他的誦讀教學法有兩個層次,第一步,在誦讀中使學生初步體會意境,體驗文本飽含的情感;第二步,在誦讀中品析優(yōu)美語言,并在誦讀中揣摩語言的意蘊美。課堂氣氛特別好。
其次是學生的朗讀。教師的誦讀引領學生走進文本世界,但它不能代替學生自己的歷練。教師要組織學生誦讀吟詠。誦讀吟詠是學生與言語作品之間的對話,這是一個循序漸進、反復嘗試的過程,學生先要學習讀得正確流利,然后再追求聲情并茂,體悟作品內在的意蘊,并創(chuàng)造性地用聲音把這一切表達出來。學生誦讀水平提高的過程正是其對文本體驗和表達水平提高的過程,并且二者可以相互促進。
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多種多樣的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誦讀能力,如分角色朗讀、齊讀、比賽競讀等,并要及時地給予技巧指導,與學生一起探究文學作品的有聲世界。
(三)語境創(chuàng)設法
語境是和言語一道生成的。文學作品一旦生成,語境因素也就自然消失。體驗式閱讀教學通過創(chuàng)設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相應的體驗,溝通與文本的對話。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1.創(chuàng)設身臨其境的審美境界,激發(fā)想象,開拓意境。文學作品的閱讀是一種審美性閱讀,人是精神和情感的主體,人有審美的追求。體驗式閱讀教學很重要的一點是教師必須按照美的規(guī)律,從審美角度進行教學設計,處理教學內容,安排教學活動,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審美因素,創(chuàng)造審美的教學環(huán)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美感心理因素——想象,使學生獲得深切的美感體驗。
2.創(chuàng)設角色體驗的教學情境。文學作品塑造了具有豐富情感的各種人物,他們對世界、人生的認識,都值得學生進行設身處地的角色體驗。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中,學生置身于其中,深入感受人物的語言行為,感知人物的性格特點。
例如,在教學《羅密歐與朱麗葉》時,分析人物形象,欣賞人物語言是教學關鍵。在文中,人物的談吐顯示著他們不同的性格,表達了他們復雜矛盾的感情,非常適合學生表演課本劇。通過活動形式,在逼真的情境中,對作品形象及其情感的理解會變得深刻?;顒涌梢赃@樣安排:①研讀課文②觀摩影視作品;③學生表演;④學生演員談對所扮演角色的理解;⑤學生觀眾點評;⑥教師小結。這一形式以直觀、形象的方式引領學生走進文本世界中,與劇中人物做面對面的親密接觸。當然,這一準備工作需要比較多的時間,但這種體驗十分值得嘗試。
(四)整體感悟法
對文學作品的感知,不能只著眼于某個孤立的部分,而應從整體形式出發(fā),把它作為一個活生生的生命形式去感悟。這里既包括學生最初獲得的朦朧混沌、體現(xiàn)出模糊美的感性領悟,也包括整體感悟之后介入知性分析的整合閱讀。在實施這一教學法時,教師要讓學生有充分感悟文本的時間和自由,然后指導學生整體地感知文學作品的語言風貌、主體精神和總的感情傾向。具體說來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總攬全文,整體把握。讓學生直接感受文學作品展示的形象世界,而不是分析思想、觀點或意蘊,因為這些抽象的東西是隱蔽或深藏在形象與情境中的。閱讀教學首先必須進入文本的整體感知這一階段,讓學生的直覺首先與文本來一個碰撞。
例如,在教學戴望舒的《雨巷》時,這首詩有許多意象疊加在一起:悠長寂寥的雨巷、頹圮的籬墻、冷冷的哀怨的蒙蒙細雨等環(huán)境來渲染作者的悲劇感和孤獨感,而只有它們聯(lián)結成一個整體意境被感受時,那份落寞、惆悵的心境才能得到很好的體驗。
第二,聯(lián)系整體,品味語言,揭示出藏在其中的藝術奧妙。即通過分析局部字、詞、句、段與全文整體的聯(lián)系,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與中心。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語言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極富表現(xiàn)力。在閱讀教學中要聯(lián)系全文,反復咀嚼品味那些含義深刻雋永、表達形象生動、情味濃郁的字詞,才能真切深刻地感受到言語作品的豐富內涵,形成敏銳的言語感受能力,達到課標中所要求的“感受文學形象,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表現(xiàn)技巧”。
第三,整合歸納,在教學最后一步,教師要指導學生將感受、體驗與理解、評價結合起來,達到體悟的境界?!皩τ趯W生來說,他可能注意到作品的故事而忽視了結構,他可能注意到語言而忽視了意象,他可能注意到語詞的本義而忽視了引申義,他可能注意到語言能指和所指的吻合而忽視了能指和所指的背離,他可能注意到表層意義而忽視了深層意義等等。”教師就要針對這種情況,引導學生將閱讀中的不同體驗、不同讀解進行分析、比較、綜合,將學生對作品意義的理解不斷引向深入。
總之,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情感、經(jīng)驗、眼光、角度去體驗作品,對作品作出有個性的反應,對作品中自己特別喜愛的部分作出反應,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更為敏銳的藝術感受力。
參考文獻:
[1]曹明海,張秀清.語文教育文化過程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2]張心科.接受美學與中學文學教育[M].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5.
[3]辛繼湘.體驗教學研究[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
[4]潘新和.語文:表現(xiàn)與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戴蓉菁 福建省泉州市第九中學36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