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莉 唐玉芹 張俊香
【關鍵詞】精神科護士;心理健康;身體健康;影響因素
精神科護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yè),其護理對象是失去理智、缺乏自知力的精神病患者,護士除負責給他們服藥、打針等處置外,還須照顧他們的吃喝住行,最重要的是得保證他們的安全。在這種緊張繁重的工作中承受很大的精神壓力及心理負擔,影響其身心健康和工作質量。近年來精神科護理人員跳槽者較多,影響護理隊伍的穩(wěn)定性[1]。為此,筆者對影響精神科護士健康的因素進行簡略的分析,為緩解其心理和工作壓力,穩(wěn)定護理隊伍提供幫助。
1 工作環(huán)境與服務對象的特殊性
精神病醫(yī)院地理位置大都較偏僻,與外界接觸較少。服務對象普遍缺乏自知力,缺乏理智,言語紊亂,發(fā)病時情緒控制能力缺乏,打罵醫(yī)護人員的情況時有發(fā)生,護理人員只能寬容和忍受。護士在護理這些患者時,心身的付出要比綜合醫(yī)院護士多得多,使得精神科護士的工作處于超負荷運轉狀態(tài),造成護士身心疲憊。多數人在面對職業(yè)壓力時會出現對工作厭惡疲倦感,表現為工作效率低,對服務對象漠不關心,情緒低落、個人無工作成就感等。
2 護士缺乏,夜班過勤引起的心身反應
護士人力配置不足,3~4 d一個夜班,沒有節(jié)假日和星期天,實行輪流工作制,不分晝夜,不管花費多長時間,消耗多大體力,都要格守職責,導致生活規(guī)律的改變,久而久之,容易形成惡性循環(huán),導致心理問題的發(fā)生。值班時,護士既要完成日常治療和護理,又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杜絕各種意外事件的發(fā)生,使護士在工作期間心理高度緊張,護士的崗位不在護士站或辦公室,所有患者身邊,每15~30 min巡視病房1次,心身疲勞,引起人的生理、心理活動的變化,如:心境抑郁、心理緊張、焦慮失眠習慣性便秘、經前期緊張綜合征,甚至產生疾病等。
3 社會壓力使護士身心受到到嚴重影響
社會上許多人都認為,在精神病院工作就是看瘋子,會查數就行,因此精神科護士的辛勞得不到應有的承認與尊重,使護理人員不能從工作中體驗到自我價值的體現及滿足感和成就感等,主觀上形成不良的身心疲勞狀態(tài)。同時社會上絕大部分人認為精神病不能死人,一旦出現難以避免的事件如:自殺、自傷、死亡等,社會及家屬不理解,使具有雙重風險的精神科護士產生更加嚴重的疲勞心理[2]。另外,在競爭日益激烈的醫(yī)療市場中對精神科護士要求越來越高,要求護士在進行任何操作時,都必須各盡職守,精心細致,工作強度的加大,極易產生緊張焦慮等心理問題。
如何調節(jié)護士的緊張及消極情緒,是當今迫在眉睫的問題。
3.1 創(chuàng)造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增加護士待遇 創(chuàng)造寬敞舒適的工作環(huán)境,提高護士的工資、夜班待遇,使護士每天心情開朗、精神愉快,這樣才能精力充沛,工作才能充滿信心。還要盡可能地解決護理人員的數量結構不合理等情況,緩解護士的身心超負荷運轉的狀態(tài),合理有序地安排工作。增加護士的主人翁意識,醫(yī)院的各項決策要求護士參與,發(fā)揮護士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護士工作的積極性。
3.2 教會護士如何正確對待壓力源 首先要讓他們深刻理解精神科護士的工作意義。精神科護理工作關系到社會的發(fā)展和穩(wěn)定,也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和睦幸福,患者在護士的精心護理下,擺脫精神疾病的折磨,從而恢復身心健康,回歸社會,護士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逐步達到毫不利己的醫(yī)德境界,在工作中不斷加強業(yè)務訓練,提高業(yè)務水平,取得患者及家屬的信任,才能得到社會的尊重和認可。其次引導護士正確應用挫折的防御機制解決實際問題。注重培養(yǎng)護士對挫折及困難的承受和應對能力,不斷學習心理學知識,提高自身心理素質修養(yǎng),運用積極的應對策略,減少消極心理防御。運用各種方式正確處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問題,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tài)。最后教會他們合理安排時間,保證足夠的睡眠,保持旺盛的精力,鼓勵護士積極參加各種社交、文體活動,培養(yǎng)廣泛的興趣愛好,豐富業(yè)余生活,增加生活情趣,疏導、松弛精神緊張狀態(tài),維護其身心健康。
3.3 經常鼓勵護士,營造一個溫暖友愛與積極向上的環(huán)境。作為領導要處處關心體貼護士,生活上給予體貼幫助,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困難,學習上給予鼓勵支持,工作上給予無微不至的關心。要學會稱贊護士,對表現突出的骨干護士運用人性化的激勵理論,調動護士的積極性,對有潛力的護士要創(chuàng)造條件,使他們發(fā)揮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優(yōu)質服務、高效率工作、有創(chuàng)見性建議的護士給予獎勵、表揚,從而激發(fā)護士人性化服務的自覺性。對于護士的缺點和錯誤,領導要耐心教育批評,促之改進。給予及時疏導,使護士的心理壓力有機會釋放,以保持心理平衡。
總之,精神科護士所面臨的各種社會問題、心理問題等都不是一個孤立現象,而是與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工作壓力、社會支持等有密切的關系[3],當然也和護士的個性心理特征有關。因此,在提倡護理制度改革的同時,愿各級醫(yī)療衛(wèi)生部門及全社會從根本上重視對護理隊伍的建設,為她們創(chuàng)建一個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生活環(huán)境,讓護理人員以健康的心態(tài)為患者服務。
參 考 文 獻
[1] 劉玉霞.精神科護士流失的心理因素調查.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05,11(2):16.
[2] 侍永惠,劉紅莉,李麗芬,等.淺談護士工作環(huán)境與心理壓力的關系及對策.中華綜合醫(yī)學雜志,2004,5(1):69.
[3] 周曉琴,蔡春嵐,陳命家.護理專業(yè)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人格特征分析.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06,12(6):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