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德洲
當前,讀書誦經(jīng)活動在隴原大地開展得如火如荼,師生之間掀起了讀書買書的熱潮。于是,各種教輔讀物充斥市場:《倍速學習法》,《教材全解》,《新教材動態(tài)詳解》等等。盜版的,正版的,魚龍混雜,五花八門。筆者通過走訪了解到:學生買了教輔讀物,卻不能正確使用。
一、束縛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指的是學生面臨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強烈的困惑、疑慮,以及想要去探究的內(nèi)心狀態(tài)。這種內(nèi)心狀態(tài),可以促使學生積極地思維,不斷地提出新的問題,進而去解決。古人云:“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就非常準確地指出了“問題意識”的重要性。
而當前學生買來教輔讀物,并不將其用在課前的預習和課后的復習上,而是用在課堂上尋找老師講課過程中提問的問題的答案上。試問,長此以往,“問題意識”如何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內(nèi)驅力如何產(chǎn)生?其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又如何激起?
今年,我市又提出了創(chuàng)新教育。讓學生在大膽實踐、不斷探索中提出新的問題,并通過問題的研究解決,達到知
識的內(nèi)化。而這樣利用教輔讀物的學生,又怎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呢?
二、禁錮了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課堂是創(chuàng)新教育實施的著眼點和最終落腳點。學習過程,實際上是學生對知識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不同生活經(jīng)歷、個性特征的孩子,對同一問題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而不合理使用教輔讀物,學生的思維就被囿于其中。因為教輔讀物上就有專家對某一問題的分析和理解,學生毋勿須勞神勞力,分析之,探究之。這樣一來,學生就被固定在了某種事先設計好的程序中,成為這種程序下的奴隸。
筆者曾聽說過這樣一節(jié)課:課前教師做了大量工作,下載了不少課件,設置了很多問題。課堂上,師生配合融洽,授課過程有條不紊。老師提出了問題,學生開始合作探究。探究得非常熱烈,而答案卻有出奇的一致,非常的準確——教輔讀物某頁某行。
三、為學生做作業(yè)提供了“方便”
作業(yè)是為了讓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的,是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對某一問題做出的判斷,是知識的積累和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因此當作業(yè)一旦布置,就是學生根據(jù)現(xiàn)有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而絕大多數(shù)同學照抄教輔讀物后面的標準答案。于是,學生的作業(yè)千篇一律,缺乏新意。更為可笑的是,答案中偶爾的一點小錯誤,也被學生原模原樣“復制”到作業(yè)本上。
筆者今年任七年級語文課教學,前不久上完《音樂巨人貝多芬》一文之后,布置了這樣一道題,“注意描寫貝多芬穿著和外貌特征的語句,模仿這種寫法,用幾句話描寫你最熟悉的一個同學的外貌?!蹦嘲嘤?6人,55個人的答案可以合并同類項:他矮矮的個子,皮膚白凈,飽滿的額頭上“寸草不生”,小眼睛上掛著一副瓶底厚的眼鏡,羞羞答答的一副“大知識分子”形象,纖細的小手總喜歡下垂著(《倍速學習法》第152頁)。
凡此種種,都是學生不正確使用教輔讀物的表現(xiàn)。教輔讀物,它只能是檢測我們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對某一觀點的理解是否有失偏頗,拓寬我們的知識視野,熟練我們的運算技巧。而不能把它看做禁錮學生思維的枷鎖,只有這樣,教師才不會對著學生說:“當今的學生越教越差,當今的學越教越難教”?!皢韬?,豈真越教越差呼,豈真不知緣何而差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