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艷萍
探究性學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中的能動作用。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發(fā)現(xiàn)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堅持“師生互動”的原則,積極引導學生質疑、探究,讓學生養(yǎng)成積極主動提問,互相答問的習慣,從而有效的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較好的將創(chuàng)新教育融入課堂教學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品質和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逐步培養(yǎng)探究性閱讀和期待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進而達到學習語文的目的。如學習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人教版)第十一冊中《第一場雪》這課,當學生對“瑞雪”有了形象認識,也受到了作者喜悅心情的感染,喜歡上了這場雪,但對作者產生這種喜悅心情的深層原因還不理解時,利用閱讀期待引出“作者喜歡這場雪是因為僅僅雪大、雪美嗎?”這個疑問,激發(fā)學生研讀探索的欲望,導入“聯(lián)想”部分的內容,留給學生讀書、思考時間,感悟“瑞雪兆豐年”和“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的含義,再次強化內心體驗,讓學生聯(lián)想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相關資料、明理悟情、獲得探究性愉悅。
現(xiàn)代教學論認為,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把獲取知識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生動、活撥、主動地發(fā)展,從而改變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消極、被動的地位。學生往往對一些自然現(xiàn)象,如植物、昆蟲、動物等感興趣,但未曾對此進行過仔細觀察和深入思考探究,因而教師不妨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以便對事物獲得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如上《蟋蟀的住宅》(人教版第九冊)這課時,我們抓住學生對蟋蟀住宅感興趣的心理,提出問題“蟋蟀住在什么地方、住宅如何?”引導他們探究蟋蟀住宅的奧秘,通過閱讀、實地考察、思考、探究到蟋蟀住宅的奧秘之處。學生不但獲取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積極探究問題的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我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突出語文特點
不管采用什么方式,研究什么課題,其主要目的還是學習語文,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要突出語文特點,強化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感受能力和思維能力為主要目標。這是小學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根本目標,切不可主次顛倒、本末倒置。
二、強調研究性特點
要采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使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究。按究性學習不能成為變相的“接受性學習”。注意探究性學習與課堂上有效的接受性學習之間相相成的關系。在研究性學業(yè)習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疑問意識,讓學生充分地體驗學習過程、學習方法、讓所有學生參與進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研究習慣。
三、關注學生特點
既要相信學生思維的敏捷,探索問題的熱忱,想像的豐富,又要考慮到小學生社會活動能力不強、處理實際問題缺乏經驗、思想單純的實際情況,因而活動范圍宜集中,活動的組織也應得到有效控制,教師要參與研究性學習的全過程。選擇的研究性課題切入口也宜小不宜大。
四、體現(xiàn)形成性評價的特點
探究生學習的評價是整個探究性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應重在學習過程而不是研究的結果,重在知識技能的應用而不是掌握知識的數(shù)量。
總之,“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是我們新課程改革中最響亮的口號與孜孜以求的目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達到這一目標的最好途徑。語文課堂教學中,應通過師生間“平等對話”,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把握情感脈搏,努力做到“以讀為本,以情為線”,引著學生隨作者走進“文章的感情世界”,真正做到讓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貫穿于語文教學和學習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