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磊
新課程改革猶如一陣春風撲面而來,給課堂帶來了生機,注入了活力。廣大教師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了新課程改革之中,對傳統(tǒng)教學方法教學模式中不合理的部分加以拋棄。由于不同的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理解的程度不同,或者認識上有所偏差,往往會出現(xiàn)一些矯枉過正的現(xiàn)象。下面就在生物教學中可能出現(xiàn)的一些泛化現(xiàn)象加以討論并探究其解決的方法。
1探究的泛化
1.1現(xiàn)象
探究性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學習理念,它的許多優(yōu)勢是傳統(tǒng)教學方式所不能及的,因此很多教師把它奉為法寶,認為其無所不能,表現(xiàn)為在課堂中動輒就探究,好像缺少了探究就沒有辦法學習似的,從而導致了探究學習的淺層化、形式化、庸俗化。
探究的泛化,就是說什么都去探究,做什么都是探究,表現(xiàn)在隨意地給一些人們早已熟知的教與學的形式貼上探究的標簽,比如一個從目的到內(nèi)容再到方法、步驟,甚至連表格都畫好了的生物實驗活動設計,卻不僅被冠以“探究”,而且還是“自主探究”的名稱……這樣,任何一個普通的教學活動都變成了探究性學習;還有教師把開展活動就等同于探究性學習;甚至更有些教師把探究性學習課簡單地理解為生物實驗課,認為實驗室里的課就是探究課,這些顯然是對探究性學習的誤解和歪曲。
1.2對策
教師要深刻理解探究性學習的內(nèi)涵,建構(gòu)有效的探究活動。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一種教學理念。從新課程標準來看,探究性學習應該是讓學生在主動參與過程中進行學習,讓學生在探究問題的活動中獲取知識,了解科學實驗的工作方法和思維方法,學會科學研究所需要的各種技能,領悟科學的工作方法和思維方法,學會科學研究所需要的各種技能,領悟科學觀念,培養(yǎng)科學精神。學生將從被動的學習變?yōu)橹鲃訁⑴c。
生物學科中眾多的知識不是都能去探究的,也沒有必要都進行探究。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絕不是簡單地用一種方式取代另一種方式。新課程在強調(diào)探究性學習的同時,也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探究是科學學習的方式和目標”,但并不意味著“探究”是唯一的學習方式,它也有其不足之處。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尊重學生的實際經(jīng)驗和探究水平。實事求是地建構(gòu)有意義的探究活動,是實現(xiàn)有效探究的基礎,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yǎng)。
2表揚的泛化
2.1現(xiàn)象
“表揚”作為一種藝術,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著不可忽略的作用?,F(xiàn)在很多課堂中,越來越多地看到不少教師片面地運用了肯定為主的教學原則,幾乎學生只要回答了問題,教師總是面帶微笑地表揚“很好”“不錯”等等,不少本應該成為很好的引導契機的回答,卻被一些熱情洋溢的表揚給錯失了,有時明明是學生答錯了,教師卻不置可否,以致不該夸的也變著法子夸,不該獎的也來個照顧情緒獎。在一次公開課,教師提問一位學生“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后期分開的染色體是否為同源染色體,并說出理由”。該學生回答:“是的,因為它們形態(tài)、大小相同?!边@位老師笑道:“不錯,說明你動腦筋了。”然后就轉(zhuǎn)向提問下一位學生。這位教師面對學生錯誤的回答,不是去及時地引導學生認識領悟回答究竟錯在哪里,避免錯誤的思考角度應是什么,而是一味的頒發(fā)“普獎”,這樣做是不恰當?shù)?。再如,有的教師當學生回答了一個較復雜的問題,就夸道:你以后肯定會成為一名生物學家的。這顯然也是不恰當?shù)摹?/p>
2.2對策
賞識教育要講究度,必要的批評指正不可缺少。不可否認教學中需要表揚,學生也渴望被表揚,但是否就拒絕指正性和否定性的評價呢?實踐證明教師過多使用毫無層次、毫無原則的表揚,一視同仁的評價,不僅會使學生變得好壞難辨、是非不分,在贊揚之聲中迷失自己,同時也會缺乏應對挫折的必要的免疫力。因此在開展激勵性評價的同時,教師更不能忽視指正性的、否定性的評價,否則,便是不完整的教育,不負責任的教育。
在教學中關鍵是要把握好“尺度”和講究方法:對學生不同層次的表現(xiàn)要給予不同的評價,切忌“一刀切”。如對表現(xiàn)一般的學生,教師可以先婉轉(zhuǎn)地指出其不足之處,然后說些“你想想還有沒有更好的”、“爭取下次回答得更好”等鼓勵性話語來激勵他們;對表現(xiàn)特棒的學生可以說“非常好”來表揚他們。此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該關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和態(tài)度,幫助他們認識自我,建立信心,使他們享受成功的愉悅,揚起成功的風帆,但超值的獎賞易使人迷失或產(chǎn)生情性。因此教師要客觀公正及時地評價每個學生的缺失或閃光點。賞識激勵和批評懲罰都是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常用的手段,兩者不可偏廢。但它們都有局限,是一把雙刃劍,要綜合運用,掌握好分寸。
比如,我在表揚時,教師可以注意以下幾點:要注意適當?shù)臅r機;要因人而異;注意措詞,表揚要適度;表揚要真實,更要處于真情。
3合作學習的泛化
3.1現(xiàn)象
如今走進新課程課堂,合作學習已然成為一種時尚,隨處可見,十分熱鬧。實際上學生收獲不多,有的甚至是白白地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一些教師以為讓學生圍在一起,討論一下,就是合作學習,非此不能體現(xiàn)新理念。他們不是把合作學習當作一種學習方式,而是把合作當作了一種時尚。也有的教師認為只要每節(jié)課有學生討論問題,這就是新課改了。不能否認,新課改中當然要有討論這一形式,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去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從而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但哪些問題值得討論。記得一次公開課中,教師讓同桌之間討論一下DNA與RNA這兩種核酸有什么區(qū)別,教室里學生剛開始翻書討論,1min后,教師就點名讓學生回答了。顯然這位教師處理的不是太得當,沒有真正體現(xiàn)合作學習,僅流于形式。
3.2對策
教師要拒絕形式,力求實效。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毋庸置疑的??墒怯行┙處熚凑嬲I會合作學習的要義,以至假合作學習之風日益盛行,有問題合作,沒有問題也合作,看似教學氛圍濃厚,學生參與的場面熱烈,但實質(zhì)上有價值的學習行為不多,所以不要讓新課改中的討論流于形式,而應該發(fā)揮它的實效。生物學的學科特點,很適合“合作學習”策略的應用,因此,改善和提高合作學習的方式和效果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可從下列幾方面加以注意:(1)是要明確合作的目的性。學習的內(nèi)容要有研究的價值,切實能發(fā)散學生思維,解決問題。(2)強化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學生如何合作,怎樣合作,要有方法,有指導,人人互動。(3)要留給學生合作學習的時空。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充分討論交流,而不是某個人或某某部分人的專利,重內(nèi)容求實效。
4民主的泛化
4.1現(xiàn)象
目前教學中,有些教師遇到了學生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比如說,該記憶的內(nèi)容不去記憶,上課隨意講話,
該完成的作業(yè)不去完成以及一些不良行為習慣,不是去指正、批評,而是視而不見,甚至于放任,惟恐去說了就是不民主,就是違背了新課程理念。還有些教師“滿堂問”,看上去是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體現(xiàn)了民主,實質(zhì)卻是師問生答,教師牽著學生走。
4.2對策
教師要理解民主,才可能實現(xiàn)民主。
泛化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要在教學中體現(xiàn)民主,教師首先應該理解民主,清楚民主課堂的構(gòu)建。上述學生的一些不良的行為或習慣,無論從學生角度,還是從教師的責任心的角度,都應該去教育他們,引導他們,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價值觀。教師不僅教書,更肩負著育人的重任。
師生對答不等于對話教學,真正的“對話教學”是指為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以師生平等為基礎,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要特征,以問題為核心,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以及師生與教材之間等的“對話互動”開展教學的活動過程。它可以把原先灌輸與被灌輸、我講你聽的教學,逐步變成民主平等的、對話式的、充滿愛心的雙向交流關系。
5信息技術的泛化
5.1現(xiàn)象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突飛猛進,多媒體教學已經(jīng)走進了校園,為教育事業(yè)的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媒體可在瞬間展示大量突破時空局限的生動形象的資料,極大地調(diào)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學生引入一個嶄新的教學場景,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親切自然,有助于學生迅速融入到學習與交流的環(huán)境中去,調(diào)動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是傳統(tǒng)教學手段所無法媲美的。為此,不少教師非常重視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的作用。他們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來制作課件,也不管是否適用、該用,一味追求“多用”。教師圍著多媒體忙得團團轉(zhuǎn),好像這樣做才體現(xiàn)出現(xiàn)代的課堂教學。比如講到遺傳病時,教師一下子展示出十幾張花花綠綠的圖片,講到基因的表達時,不惜花較多時間播放影片《侏羅紀公園》片段,甚至有的教師平時生物教學中全用多媒體備課、上課,課堂上學生就在教師的引導下對著投影學習,看上去氣氛很好,但實際效果到底如何呢?可想而知。
5.2對策
教師要擺正多媒體技術的位置,合理利用多媒體。
多媒體教學濫用則會喧賓奪主,顯得華而不實,畢竟這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課堂追求的是效益而不是熱鬧,若多媒體由“配角”變成了“主角”則會事與愿違了。教師應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學生的特點和教學實際情況選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堅持“需用時則盡量用,能不用時則盡量不用”的原則,避免“泛濫成災”。比如遇到減數(shù)分裂、孟德爾的兩個遺傳規(guī)律的實質(zhì)等深奧難懂的內(nèi)容時,可以借助動畫,變抽象為具體,加強理解。而對一些純粹為了引起學生興趣或?qū)胝n題的內(nèi)容則大可不必多用,否則只會沖淡主題,浪費學生的寶貴時間。
因此,教師應把多媒體教學手段與簡捷實用的傳統(tǒng)教學手段(如實物、掛圖等)以及板書、體態(tài)語言等有機結(jié)合起來,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取長補短,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教學手段輔助作用,使其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新課程理念及方式能解決傳統(tǒng)教學中存在的諸多不足,但新課程理念的貫徹落實絕非一蹴而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師在生物教學中只有準確理解和深刻把握新課程理念,摹其形而傳其神,在實施過程中把握好“時”、“度”,經(jīng)過長期的探索和艱苦的努力,才能真正實現(xiàn)教學的最優(yōu)化,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生物素養(yǎng),使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