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輝
摘要《刑法》第17條第2款規(guī)定的未成年人相對刑事責任范圍長期以來一直在學界存在諸多分歧,根據當前國內外關于保護未成年人特殊權益的要求,本文以使個人自由的保障和法益保護之間達到最大限度的平衡為主旨,就該款涉及的一些爭議問題進行了解讀和分析。
關鍵詞未成年相對刑事責任范圍
中圖分類號:D92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1-377-01
關于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應負刑事責任范圍的問題,學界和實務界一直存在爭議。直到我國刑法(1997年修訂版)就這一問題在第十七條第二款(以下簡稱刑法該條款)做出如下規(guī)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豍的,應當負刑事責任?!焙?才稍有緩和。該款條文明確將應負相對刑事責任的范圍縮小為八種嚴重犯罪,迎合了當時國內外關于保護未成年人特殊權益的呼聲,受到社會廣泛好評。
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未成年人在犯罪方面逐漸呈現(xiàn)出暴力犯罪和侵犯財產權犯罪日益突出、犯罪低齡化嚴重且結伙作案居多、犯罪成人化趨勢明顯等新特點,引起了各界重視。隨著司法實踐的積累和理論研究的深入,圍繞刑法該條款的爭議主要集中到了兩個方面:1.該條款規(guī)定的是八種具體罪名還是犯罪行為;2.相對刑事責任范圍是否有必要進一步擴充。
首先,關于該條款規(guī)定的到底是八種犯罪行為還是具體犯罪罪名的問題,學界目前主要存在“罪名說”與“犯罪行為說”兩種觀點。前種觀點傾向于體現(xiàn)刑法保障人權的機能,而后者更傾向于體現(xiàn)刑法保護法益的機能。
2002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就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承擔刑事責任范圍問題詢問了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后者以法工委【2002】12號做出答復,規(guī)定:“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guī)定的八種犯罪,是指具體犯罪行為而不是具體罪名。”但該答復就如何確定罪名,并未涉及。2003年4月18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研究室作出進一步回應:“相對刑事責任年齡的人實施了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guī)定的行為,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其罪名應當根據所觸犯的刑法分則具體條文確定,對于綁架后殺害被綁架人的,其罪名應認定為綁架罪?!痹摯饛陀捎诖嬖谶`反罪刑法定原則而引起了廣泛爭議。為了平息學界的爭端,更好地指導實務界的司法實踐,最高人民法院于2006年1月11日在《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條中作出司法解釋,認為應當依照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guī)定確定罪名,定罪處罰,從而正式確立了“犯罪行為說”在學術界的主導地位。
其次,隨著對第一個問題討論的不斷深入,結合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的具體現(xiàn)狀,各界人士就第二個問題又展開了更為激烈的爭論。當前我國學界主要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即“限制論”和“擴張論”:
第一,限制論者以罪行法定原則的必然要求為理論根據、以保障未成年人特殊權益為宗旨,主張在司法實踐中,既不能突破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限定,也不應超出此八種犯罪的限制追究刑事責任。豎
第二,擴張論者主張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不但應對刑法規(guī)定的八種犯罪承擔責任,還應對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壞交通工具罪、綁架罪、拐賣婦女罪(限于拐賣過程中奸淫被拐賣婦女的)、強迫賣淫罪(先于強奸后迫使賣淫的)等嚴重危害社會、侵害他人權益的犯罪承擔刑事責任。
對此筆者認為,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國逐漸呈現(xiàn)出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且作案手段的老練程度和反偵察能力增強的趨勢,但根據現(xiàn)有刑法及相關規(guī)定他們在犯下社會危害性強的罪行后卻不用承擔任何刑事責任,造成了司法的很大失衡。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建議司法機關對刑法第17條第2款進行進一步的完善:
1.在刑法修正案中明確說明所列的是八種犯罪行為。雖然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就該問題曾做出過答復,但這一答復的效力尚值得商榷。豏
2.增加列舉一些嚴重犯罪,現(xiàn)有的規(guī)定范圍過窄,導致實踐中一些極其嚴重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得不到應有的懲罰,“立法應將綁架、劫持航空器、決水等嚴重犯罪行為一并歸入,可能更為妥當一些。豐
3.與最低起刑點相結合進行規(guī)定,出于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刑法應僅就那些社會危害性大,主觀惡性強,實施可能性大的犯罪行為要求其承擔相對刑事責任。而刑法該條款所列舉的八種犯罪行為差距很大,情節(jié)輕重各有不同。應明確列舉犯罪行為的種類且達到一個適宜的最低法定刑以上才追究刑事責任;
青少年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我們在研究相對刑事責任范圍時,不但要考慮公平、正義,還要充分考慮到這個年齡段的未成年人的特點,必須嚴格規(guī)定其僅對刑法中危害性質嚴重且易被其認知的行為承擔刑事責任。因為如果對正在受教育、人格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動輒給與刑事處罰,便會使他們喪失學習的最佳時機,導致其將來很難在社會上生存,從而成為社會安定和發(fā)展更大的隱患。畢竟,刑罰不是治百病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