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永 張福祥
摘要知識產權不侵權訴訟是自新世紀以來在我國知識產權領域出現(xiàn)的一種新型訴訟,由于其理論基礎缺乏應有的探討,導致實務存在諸多爭議,這種法律訴訟模式的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法理上的根據(jù),本文就此做了簡要的探討。
關鍵詞訴權不侵權訴訟法理基礎
中圖分類號:D92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1-375-01
知識產權時代的到來,知識產權運用、管理日益成熟,工具化日益顯著,其不僅僅是權利保護工具,也是企業(yè)進行資產運作的工具,或成為打擊競爭對手的工具、融資質押的金融工具;或為壟斷市場的工具、訴訟經(jīng)濟的工具,甚至有學者認為知識產權“恐怖主義”時代已經(jīng)到來。而知識產權不侵權訴訟模式的出現(xiàn),很好的詮釋了知識產權發(fā)展的這種趨勢。知識產權不侵權訴訟是自新世紀以來在我國知識產權領域出現(xiàn)的一種新型訴訟。它改變了通常權利人是原告而涉嫌侵權人是被告的司法救濟傳統(tǒng),恰恰相反,這種訴訟則是由涉嫌侵權人充當原告主動提起訴訟進行維權。由于我國目前的法律規(guī)范對于這種新型的訴訟并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理論界也缺乏應有的探討,導致司法實踐中對于這種訴訟存在較多的爭議,以至于出現(xiàn)判決不一的局面。而且,我國屬于大陸法系,法律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據(jù),法官不能造法,法官在審判中間的自由裁量權的空間相當狹小,面對日益增多的確認不侵權訴訟,我國理論界和實務界大多感到很困惑,理論上,有的認為這是侵權之訴,有的認為是確認之訴;有的直接質疑這種訴訟存在的法理基礎,認為這是“惡人先告狀”,應該全面否定其訴的利益,不受理或者駁回起訴,有的認為在法理上這是正當?shù)脑V權,應該受理,還有的認為雖然應該受理,但應該嚴格其起訴條件;有的認為是原告所在地管轄,有的認為被告所在地管轄;等等諸多爭論。這也導致實踐中的判決不一。況且,實踐中,另一方當事人為了反制這種起訴,被告很可能在另外一地提起侵權訴訟,這就造成就同一事實的糾紛在多個地方發(fā)生訴訟,且訴訟結果往往不一致,造成國家訴訟資源的浪費而必然會受到司法機關的排斥。
面對這諸多爭議,知識產權不侵權訴訟模式的構建,最主要的是解決這種訴訟在法理上的存在依據(jù),也就是其法理基礎。
一、訴權的定義及性質
根據(jù)目前的民事訴訟的相關理論,一般認為,當事人因其實體權利義務關系爭議或者處于不正常的狀態(tài),請求國家司法機關行駛審判權加以裁判,這種請求就叫訴。訴訟的存在,必然有訴權的存在。所以,有人說:“無訴權便無當事人”,“無訴權便無訴”,何者為訴權?目前也有很多說法,但是,在諸多爭論之中,也形成了很多共識。訴權是當事人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按原以判決保護其私權的權利。沒有訴權,就無法取得合法解決糾紛的程序。是一項啟動與延續(xù)訴訟的權利,它是憲法權利,也是一項基本人權。一般認為,訴權是具有具有獨立價值的的權利,它具有程序意義和實體上的意義,程序上的意義是指國家應該保障當事人具有啟動訴訟程序的權利,從而在實體上對其權利作出裁判,支持其實體要求。司法作為維護社會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線,應該廣泛的賦予其社會成員以程序訴權來保障其實體權利,這也是現(xiàn)代國家權力來源及權力組成的應有之義,人民把權力交給議會和政府,目的在于通過國家這個具備強制力的機器保障其一切權利。當然也包括訴權在內。在我國,囿于司法資源的有限,對民事訴訟的起訴規(guī)定了起訴的諸多條件,比如:訴的利益、訴訟標的、原告條件的諸多規(guī)定等等,這也就導致我們的知識產權不侵權訴訟在理論中陷于糾纏和實踐中不被受理的根本原因。其實,在現(xiàn)實中,民事爭議的表現(xiàn)形式是很多種的,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已經(jīng)是民事訴訟的很多理論不能適應社會的發(fā)展了。
二、知識產權不侵權訴訟的訴權性質
知識產權是一種絕對權,不特定的義務主體負有不侵害權利人的知識產權的義務。在一般情況下,不侵權是知識產權法律關系的常態(tài),此時,雙方的權利義務狀態(tài)是在互不侵犯的法律狀態(tài)之中,訴的利益不存在,不具有提起訴訟的程序訴權。近幾年來,知識產權不侵權訴訟發(fā)生的案例甚多,去掉具體的案件情節(jié),有個相同之處,就是權利人不斷的發(fā)送侵權警告函,制止權利義務人退出市場或者停止其行為為止,而其就是僅僅發(fā)送警告函,不采取依法請求有權機關進一步處理的。從這一點上,知識產權已經(jīng)演變?yōu)槠髽I(yè)打壓其他競爭者的工具。但是,這種情形下的警告函預示著這樣一種疑問,發(fā)送警告的權利人到底是不是知識產權的真正權利人,也可能是假的權利人,或者其權利是無效的,在法律上沒有一個正確的定論。實踐中,很多擁有“無效專利”或“垃圾專利”的企業(yè)就利用知識產權大棒教訓競爭者,這就造成了權利濫用。
從知識產權不侵權訴訟發(fā)生的具體情形可知,當權利人向特定的義務人發(fā)出警告函或侵權聲明時,使知識產權權利人和不特定義務人之間正常的權利義務關系變?yōu)榕c特定的義務人之間的不正常的權利義務關系。也就是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xiàn)代商業(yè)社會,企業(yè)之間的這種法律關系的不明確就會導致權利義務雙方在經(jīng)濟、社會上的損害或者損害可能性所以,特定義務人有權利通過私力或公力途徑把雙方的權利義務恢復到正常的法律狀態(tài)。其中,公力救濟就包括訴訟途徑。而在訴訟途徑中,雖然義務人可以以商譽受損為由,但是在目前的法律制度狀態(tài)下,存在諸多限制。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希望法院對雙方的法律狀態(tài)進行確認,進而通過公權力宣告判決的方式來確定雙方權利義務關系的回歸正常,達到維護自身權利的目的。目前,知識產權不侵權訴訟在國際上已經(jīng)是應用非常普遍的國際規(guī)則。已經(jīng)成為知識產權警告函收受方進行有力反擊的武器。
故此,對于知識產權不侵權訴訟,在法理的角度來看,破除傳統(tǒng)訴權理論,打破訴權要件、受理要件等的限制,只要當事人具備訴的利益,就享有程序訴權,只要因權利人的濫用權利而使義務人之利益處于不穩(wěn)定的法律狀態(tài),義務人就有權利提起不侵權訴訟,法院就應該受理,進而來確認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進而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