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瀚云 程 凱
摘要20世紀初期刑罰的目的刑理論取代了報應型理論后,起訴便宜主義逐漸被國際社會所承認,成為世界各國刑事訴訟制度發(fā)展的一大趨勢。許多國家通過對檢察制度改革賦予檢察機關充分的自由裁量權,暫緩起訴制度就是在此背景下提出來的,它是起訴便宜主義在刑事訴訟中的反映。
關鍵詞暫緩起訴司法實踐
中圖分類號:D9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1-049-02
暫緩起訴制度的確立體現(xiàn)了懲罰與寬大相結合的刑事政策,更好的實現(xiàn)了刑罰的功能。面對當今犯罪日趨嚴峻的情勢之下,我國狹小的起訴裁量權已不能滿足司法實踐中為應對復雜情況、體現(xiàn)刑事政策而對起訴裁量權的客觀
需求,影響了起訴便宜主義功效的發(fā)揮。適當?shù)臄U大檢察機關的起訴裁量權,建立刑事緩訴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一、暫緩起訴制度概述
暫緩起訴制度是司法實踐中創(chuàng)設的一種起訴裁量權。從暫緩起訴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及其在各國的立法實踐中可以得出,暫緩起訴制度作為一種適應形勢的檢務實踐方式,其產生、存在及發(fā)展是必然的。暫緩起訴實質上是起訴與不起訴之間的一個緩沖帶,是檢察機關在綜合考慮犯罪嫌疑人的個人情況、案件性質及影響以及公共利益需要的基礎上,對于已達到起訴標準的犯罪嫌疑人暫不起訴,而是在一定的考驗期內要求其履行一定的義務,如果在此期間內,該犯罪嫌疑人履行了規(guī)定的義務,檢察機關就不再對其進行起訴,訴訟程序隨之終止;反之,檢察機關仍將對其進行起訴,請求法院追究其刑事責任,所以暫緩起訴權本質上是檢察機關所享有的暫時擱置其起訴權而后視情況再決定是否起訴的自由裁量權。
由此可以看出,暫緩起訴制度具有以下四個特征:第一,暫緩起訴權屬于公訴權,而公訴權專屬于檢察機關,其他任何機關都無權行使所以,決定是否適用暫緩起訴的只能是檢察機關;第二,暫緩起訴是公訴機關對刑事案件進行審查后采取的一種法律處置方式;第三,有足夠的證據(jù)證明被暫緩起訴之人有犯罪事實,依法應判處輕罪以上刑罰并具備起訴條件;第四,犯罪嫌疑人同意履行某些特定義務或檢察官斟酌各種情形,認為沒必要立刻提起公訴,采取非刑罰方法更為適宜;第五,對被決定暫緩起訴之人設定一個考驗期,如果在考驗期內,犯罪嫌疑人遵守規(guī)定,未犯新罪,則考驗期滿,檢察官作出不起訴決定 (這在法律后果上等同于無罪),否則檢察官就恢復刑事起訴。
二、暫緩起訴制度的價值
(一)暫緩起訴制度能夠彌補訴訟制度的漏洞和不足
暫緩起訴不同于一般的不起訴。首先,暫緩起訴適用對象是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第二,暫緩起訴是附有一定條件的暫時停止起訴程序而非真正意義上的終結案件。當犯罪人在規(guī)定時間內履行了法定要求,則檢察機關即可作出不起訴處理,否則仍要追究其刑事責任。第三,暫緩起訴適用上要附條件和考驗期。檢察機關是否終結訴訟程序,是否對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訴,完全根據(jù)犯罪嫌疑人在考驗期內的表現(xiàn)來確定。因此對犯罪嫌疑人來說暫緩起訴制度更為嚴厲。它既能起到不起訴制度所缺乏的對犯罪嫌疑人的懲戒、矯正作用,又比起訴制度更有利于促使犯罪嫌疑人改過自新、重新做人,可以使刑事訴訟體系更加嚴密,社會效果更好。
(二)暫緩起訴制度能夠體現(xiàn)檢察機關起訴裁量權
目前世界上的主要國家都采用起訴便宜主義,而起訴便宜原則就是通過賦予公訴機關一定的自由裁量權,來實現(xiàn)其訴訟價值。我國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檢察機關行使自由裁量權的情況有兩種:第一種情況是《刑事訴訟法》第142 條第二款規(guī)定的:“對于犯罪情節(jié)輕微,依照刑法規(guī)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即通常所說的微罪不起訴。第二種情況是案件經過兩次補充偵查后,人民檢察院仍然認為案件事實不清、證據(jù)不足時,也就是說仍然不符合起訴條件時,才可以做出不起訴決定。雖然法律在一定程度上賦予檢察機關一些自由裁量權,但該權力的行使范圍、裁量幅度都非常的有限。對于一具體的刑事案件,檢察機關審查后,只會出現(xiàn)兩種結果。一是提起公訴,則就會使得大量的案件經過審判程序,無法實現(xiàn)審前程序分流案件,不能實現(xiàn)刑事訴訟的經濟效益價值。二是不予起訴,該決定一旦作出,則刑事訴訟程序即告終結,檢察機關對犯罪嫌疑人就沒有一種法律上的約束,難以實現(xiàn)特別預防的目的。
(三)暫緩起訴制度體現(xiàn)法的形式正義性
在法律范圍內,實質正義可以說法律創(chuàng)制中的正義,形式正義則是法律執(zhí)行和適用中的正義。豍由于起訴法定主義完全不考慮具體案件的特別情況,不論犯罪的輕重,凡符合起訴條件必提起公訴。因此而引發(fā)對犯罪嫌疑人適用短期自由刑而帶來的種種不利后果。如:薩瑟蘭在差異結交論中所揭示的因大量適用短期自由刑所帶來的交叉感染和因為被告人在復歸社會后因為“標簽理論”而引發(fā)的對其自新具有阻礙作用的社會反應。豎在現(xiàn)代社會,由于刑事責任政策的變化,刑罰更注重其教育改造的功能,重點考慮的是有無懲罰的必須,不判處刑罰是否更有利于犯罪嫌疑人回歸社會和維護社會秩序。對一些輕罪案件,應用暫緩起訴制度,不僅能滿足刑罰特別預防的需要,而且能變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達到一般預防作用,體現(xiàn)了法律在執(zhí)行和適用中的正義。
(四)暫緩起訴制度符合刑罰個別化、輕型化刑事政策
暫緩起訴制度透過起訴裁量權運用,使犯罪嫌疑人可盡早脫離刑事司法程序,免于有罪判決宣告,使其不致于因定罪而失去上學、就業(yè)的機會和條件,避免遭受前科的烙印,易于回歸于社會,符合我國的刑事政策。有利于檢察機關權威的建立、偵查活動的充實。從防止犯罪的刑事政策而言,考慮到在暫緩起訴期間若再行犯罪,將被再行起訴,可使犯罪嫌疑人謹慎行事。不起訴在回避因起訴而帶來的重返社會方面的弊端、追求犯罪人的改過自新、防止再犯方面具有很積極的意義。
暫緩起訴制度恰能解決這一問題,它是在起訴與不起訴之間建立了一個過渡性制度。暫緩起訴書是附條件的不起訴。該決定一旦作出,訴訟程序是否終結完全取決于犯罪嫌疑人在考驗期內是否履行以及具體履行所附義務的情況。若符合要求則訴訟程序終結,反之則提起公訴。在暫緩起訴階段犯罪嫌疑人能盡快恢復正常的社會生活,在履行主務過程中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有感于國家的寬大處理,悔過自新,服務于社會,進而實現(xiàn) 刑罰特殊預防目的。同樣,這也有利于檢察機關正確行使起訴裁量權,體現(xiàn)檢察機關對刑事政策的運用與控制,提高檢察機關工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五)暫緩起訴制度體現(xiàn)司法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隨著犯罪數(shù)量日益攀升以及刑事訴訟程序的日趨復雜化,刑事司法資源越來越呈現(xiàn)出一種稀缺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若不顧刑事案件的復雜多樣性而而盲目的對每一個案件投入等量的司法資源,只會造成兩種后果:一是使得簡單的案件毫無必要的經歷復雜的訴訟法程序,造成訴訟資源的浪費;二是使復雜案件由于投入的司法資源相對不足,而難以得到符合公平、正義的要求處理。暫緩起訴制度,對那些危害性較小,對公共利益侵害程序較低的犯罪行為,在進入審判階段前以簡易方式得到消解,從而減少了訴訟環(huán)節(jié),節(jié)省了人、財、物等司法資源,把有限的訴訟資源用于嚴重犯罪行為的追究和審判,實現(xiàn)了訴訟資源合理配置,提高刑事訴訟效益。降低訴訟效率。據(jù)調查顯示:一些案件訴至法院,法院作定罪免刑判決或僅判罰金的占到法院輕刑判決的10%左右,這種做法顯然不利于提高訴訟效率,節(jié)約訴訟成本。
(六)暫緩起訴制度體現(xiàn)對社會公共利益的考慮
當今世界各國,在確認了檢察官行使是否起訴的自由裁量權時,除了必須在法律規(guī)定的限度內,還必須以公共利益這一價值目標作為考量依據(jù)。一般來說,檢察官對有充分確鑿的證據(jù)證明被告人有罪的案件決定延緩起訴,通常是考慮到追究刑事責任對于公共利益意義不大,或者說采用非刑罰的方法更有利于維護公共利益或彌補受到損害的公共利益。那么何為公共利益?即公眾的整體意志和最大多數(shù)人的普遍期待。在現(xiàn)代刑事訴訟中,公共利益的需要就是檢察機關和公訴制度存在的基礎。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言人,檢察官要求追求正義。他們一方面要揭露犯罪從而保障社會安定,另一方面,他們也要預防盲目的判斷導致程序失當和人權的犧牲。檢察機關更多地承擔了司法系統(tǒng)守門員的角色,他們通過適當?shù)淖C據(jù)以及社會公共利益的考慮來作出客觀的判斷以平衡各方需求。
三、暫緩起訴制度的弊端及控制
暫緩起訴制度重視刑罰的特殊預防功能,賦予檢察官廣泛起訴裁量權,而檢察官可能在決定起訴或不起訴前,廣泛收集證據(jù),對特殊預防的需要詳細斟酌,極有可能使偵查長期化,導致侵犯人權的弊端。正如臺灣學者朱朝亮認為:“對于刑事被告之特別預防刑事政策如何實現(xiàn),應由法院為審查及裁量,茍?zhí)嵩缭趥刹橹屑丛蕚刹闄C關基于特別預防刑事政策考量,得對被告之性格、犯罪情狀等作徹底調查,則將造成偵查程序長期化、糾問化,其結果對被告人權保障言,反有更受侵害之畏懼感?!必S同時,若僅考慮特殊預防,可能造成人民不信任司法。暫緩起訴制度易引至恣意行使起訴裁量權,有損于被害者或其它社會利益,無法確保起訴平等。同時,暫緩起訴最終導致刑罰消滅,針對刑罰消滅可能的負面效應,有學者指出:“濫用免除刑罰措施導致的最主要負面效應,就在于直接降低了犯罪與刑罰之間因果關系的必要性程度,加重了犯罪人對于刑罰認知的‘缺乏遠見感,增強他們對犯罪后‘可能被免除刑罰的信心,因而可能成為促進犯罪的動力之一?!?/p>
目前世界實行暫緩起訴的國家為抑制暫緩起訴的弊端,防止起訴裁量權的誤用,從幾方面采取預防措施對其進行限制: (1)在決定是否作出暫緩起訴處分時,應從一般預防和特殊預防的立場考察所收集的證據(jù),對犯罪嫌疑人不科處刑罰是否更有利于復歸社會,且不科處刑罰是否可確保社會秩序的維護,詳細斟酌。(2)如果程序的停止會構成當事人負擔時,則無論如何都需要當事人同意,即當事人同意必要性原則。在德國還必須經法院同意方能行使暫緩起訴處分權。同時對于任何的停止均要附有理由,使當事人可以審查。(3)嚴格暫緩起訴制度適用的案件范圍,暫緩起訴制度在大多數(shù)國家僅適用于輕罪案件。
為防止起訴裁量權的濫用,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對不起訴進行制約和救濟:其一,通過訴訟程序本身加強起訴裁量權行使的制約,表現(xiàn)為:(1) 檢察機關自身監(jiān)督,即基于檢察一體化原則產生(2)檢察機關內部上級對下一級執(zhí)行職務進行的一般性指揮監(jiān)督; 審判機關的監(jiān)督,即應被害人、被告人等請求對不起訴決定進行審查,對不正當不起訴進行裁定,重新啟動公訴程序。其二,借助社會公眾監(jiān)督,推進檢察制度民主化。主要指日本的檢察審查會制度及我國目前試行的不起訴公開審查制度。其三,加強對檢察官違法失職行為的懲戒。法律能賦予檢察官司法官屬性及高度裁量權限,使其獨立行使不起訴處分,效力如同確定判決。因此不起訴處分的決定過程須依正當法律程序原則詳予規(guī)范,明確相關程序,所有法定程序的規(guī)定均應公平而合理正當,方可滿足社會大眾對公平正義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