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喜
閱讀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能力,它不僅是一種求知的手段,又是開發(fā)智力的手段。因此閱讀改革成了語文學科改革的“重中之重”。新課程的教材安排了一篇篇充滿童趣的、學生喜聞樂見的文章,增強了可讀性,激發(fā)了學生讀文的興趣,同時滲透了許多科學方面的知識,開拓了學生的視野。但在欣喜之余,我們語文老師覺得有點力不從心,班級里過早地出現(xiàn)了“兩極分化”。新課程教材倡導“多認少寫,提早閱讀”,隨著識字量的增多,由于學生個體記憶水平的差異,語文閱讀技能的懸殊,從而存在著比較大的閱讀障礙,便逐漸產(chǎn)生了學習語文有困難的學生(下面簡稱“學困生”)。他們無法較好地完成課內(nèi)的閱讀任務(wù),于是乎課上課下,校內(nèi)校外,都在竭力地采用多種方法去掌握課本知識,這樣一來,就使他們感到學習的索然無味,也使大腦皮層一再感到疲乏,從而失去閱讀的興趣,甚至產(chǎn)生畏懼心理。這不但不利于他們掌握所學的知識,而且會阻礙他們的智力發(fā)展。長此以往,這些學生與其他學生之間的差距也就越來越大,這對進入高一級的學習造成更大的困難。由此看出,“學困生”更需要老師在閱讀上給予積極、正確的幫助。及時地發(fā)現(xiàn)學生閱讀上的困難,并幫助他們掌握良好的閱讀方法,克服閱讀上的困難,激發(fā)他們閱讀的興趣,培養(yǎng)和提高閱讀的能力成為當務(wù)之急。
一、克服心理障礙,樹立閱讀信心,激發(fā)“學困生”閱讀欲望
“自信是一個人對自己的積極感受?!敝挥挟攲W生產(chǎn)生了一種對自己認可、肯定、接受和支持的態(tài)度,才能樹立起“我能行”的自信心?!皩W困生”由于在學習上經(jīng)歷了太多的失敗,容易形成自卑、自信心不足等心理障礙。如果我們以熱情、積極的態(tài)度去支持他們,鼓勵他們?nèi)ラ喿x,肯定會讓他們重新找回自信,同時贏得與同伴平等相處的空間,并從中獲得閱讀的快樂,激發(fā)努力向上的勇氣,產(chǎn)生閱讀的欲望,逐漸去克服畏懼、退縮。
首先,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營造民主的課堂氣氛?!皩W困生”的心理承受力較脆弱,只有處于自由寬松的空間,他們的心情才舒暢,求知欲才能旺盛,思維才會活躍、流暢。閱讀時,他們就能躍躍欲試,盡情地自由參與朗讀,才能讀自己想讀,讀自己所感,把自己的閱讀能力發(fā)揮到極至。在操作上,教師要力求做到態(tài)度親切,尊重每個“學困生”的情感體驗,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理解,充分信任學生能讀懂課文,讀好課文,把讀書的權(quán)利還給這些學生。
其次,優(yōu)化評價,激發(fā)“學困生”主動參與閱讀過程的熱情?!皩W困生”比優(yōu)秀生更需要獎賞和鼓勵,而這往往是來自于老師的激勵性評價。從中,他們感受到了溫暖和甜蜜,感覺到自己是被老師所關(guān)注的,與其他同學都是平等的,這就縮短了“學困生”和老師、優(yōu)秀生之間的距離。在閱讀的過程中,老師要去發(fā)現(xiàn)“學困生”的閃光點,哪怕只有一丁點的進步,都要恰到好處地給予表揚。如“你的聲音響亮多了!”“能把這句話讀得這么通順,你真能干!”“你的進步就在于你能大膽地站起來朗讀課文,比好多同學強!”只有這樣,“學困生”才能在老師的言語中,體會到成功和自信,享受到自己付出努力所得到的獎勵,于是爭取更多的機會,更積極地投入到閱讀中來,更喜愛閱讀,從而一步步地學會朗讀。當然,“學困生”在閱讀時往往會指讀,經(jīng)常出現(xiàn)增字、漏字、錯字、跳行等現(xiàn)象,一個句子、一段話會讀得很不通順,特別是碰到長句子,會結(jié)結(jié)巴巴。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他們更期待老師的鼓勵和幫助,我們不能一棒打死,或者敷衍而過,應該耐心地去輔導他們讀好句子?!皼]關(guān)系,只要你不緊張,老師相信你能讀得更好!”“你愿意跟著老師再讀一遍嗎?你會有所進步的!”讓學生對閱讀充滿樂觀的態(tài)度,就不再對閱讀“望而生畏”。
二、重視課外閱讀,教給閱讀方法,提高“學困生”閱讀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對于這些閱讀‘學困生來說,把學習僅僅局限于閱讀背誦必修的教材是特別有害的——這種做法會讓他們養(yǎng)成死記硬背的習慣,變得更加遲鈍?!薄白钣行У氖侄尉褪菙U大他們的閱讀范圍”。閱讀能力的強弱和知識的豐富程度密切相關(guān)。一方面,閱讀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是以一定數(shù)量的語文基礎(chǔ)知識和科學文化知識做基礎(chǔ)的;另一方面,有了豐富的知識積累,閱讀就能多方聯(lián)想,多方比較,多方思考,提高閱讀理解的深度和速度。如果沒有豐富的知識積累,就會造成閱讀的障礙。
1.針對個性特征,選擇合適讀物
魯迅先生說:“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弊x書也是如此。教師要從實際出發(fā),通過課內(nèi)閱讀和課余談話等多渠道進行觀察,了解每個“學困生”的興趣和愛好,以及他們最想知道的、最關(guān)心的事情,向他們介紹適合于自己閱讀的書籍,鼓勵他們在閱讀時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選擇自己喜愛的讀物,引導他們積極閱讀,以拓展閱讀的范圍。比如圖文并茂的童話、神話、寓言故事等。在與這些“學困生”的接觸中,發(fā)現(xiàn)他們對此類書籍興趣頗濃,不僅喜歡看,也喜歡說。雖然他們復述的時候顯得有些磕磕巴巴,不夠連貫,故事也不夠完整,但是有的學生竟一口氣也能說上二十分鐘。這樣,在閱讀中不僅訓練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使他們學會思考,學會提問,學會歸納,學會總結(jié),從而得到收獲,提高學習能力,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2.延伸課內(nèi)閱讀,尋求科學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反復強調(diào):必須教學生學會閱讀,不善于閱讀,就不善于思考?!皩W困生”的自讀能力較弱,離開了老師的指導便無從下手,有了好書,也不知道如何去閱讀,從不想用所學的知識進行舉一反三的應用。在指導“學困生”課外閱讀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課內(nèi)閱讀和課外閱讀聯(lián)系起來,引導學生去尋找相同體裁、相近內(nèi)容或同一作者的作品,多渠道、多層次地開辟閱讀園地。例如,在教了《植物媽媽有辦法》后,可以說:“植物媽媽的辦法很多很多,你還了解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老師給你們介紹一本書《動腦筋爺爺》,我想細心的孩子就能發(fā)現(xiàn)。”在學了《我要的是葫蘆》,我向?qū)W生推薦了幾篇寓言故事,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閱讀欣賞、復述交流。通過這樣的閱讀,訓練他們的記憶能力、思維能力,鞏固舊知,復習新知,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閱讀的能力。
三、尋找閱讀伙伴,落實閱讀計劃,培養(yǎng)“學困生”閱讀習慣
(1)持之以恒地閱讀。閱讀是個功夫活,只有天天讀,天天練,才能形成一定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學生在閱讀中感到困難時,就更需要多閱讀,而在課堂中的閱讀時間畢竟是有限的,因此教師必須根據(jù)他們的個性需要,幫助每一位“學困生”制訂切實可行的閱讀計劃。這樣能確保每天閱讀的時間,閱讀的內(nèi)容,并給學生制作記錄卡,做好自評,老師及時檢查閱讀效果,及時鼓勵,以保持學生閱讀興趣的穩(wěn)定性和持久性。
(2)采用“一幫一”的辦法?!皩W困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能力較差,光靠老師的指導還遠遠不夠。教師要幫助他們在主流群體中尋找一位有一定閱讀能力的學生作為閱讀伙伴,定時、定點、有計劃地進行閱讀,形成個性化、有效性的閱讀實踐,及時幫助“學困生”解決閱讀困難,將閱讀計劃落到實處?!耙部稍试S‘學困生自主選擇學習伙伴,根據(jù)興趣組建閱讀小組,如朗讀小組、實踐表演小組、討論小組等。只要能使他們積極進行閱讀,利用較短時間順利達標就可以。教師還要教育優(yōu)等生尊重‘學困生,滿腔熱情地主動給予幫助?!边@樣,得到來自同伴間的關(guān)愛和幫助,有助于克服“學困生”的心理障礙,取得閱讀成效。
(3)開展親子閱讀。愛讀書的父母,最容易帶出愛讀書的孩子?!皩W困生”的閱讀能力低下,很大程度上與家庭環(huán)境有很大的關(guān)系。他們不能合理地、科學地安排孩子的閱讀時間,處理好閱讀和其他活動的關(guān)系;在保證孩子全面和諧的發(fā)展等方面,缺乏及時指導。有的家長甚至沒有閱讀的習慣,閱讀的愛好,根本起不到表率的作用。那么如何能在家中給予自己的孩子閱讀上的幫助?只有加強家長與學校的聯(lián)系,互相配合,使“學困生”的閱讀時間得以延續(xù)和強化。因此,家長的監(jiān)督和教育對孩子的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有必要讓家長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
總之,作為一名語文教育工作者,要著眼于未來,著眼于發(fā)展,從思想中重視“學困生”,給以鼓勵,幫助他們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最大限度地為他們創(chuàng)造表現(xiàn)的空間和時間,讓這些孩子愛上閱讀,學會閱讀,使每一位學生都能享受閱讀!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責任編輯:梁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