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焰
語文教材,尤其是語文課文,作為小學生最“親密接觸”的閱讀對象,對他們各種觀念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其中就包括性別觀念。那么小學語文教材本身傳遞著什么樣的性別觀念,它們又可能給小學生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呢?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這是我尤其關心的。
據(jù)90年代末華中師大心理學教授左斌對小學語文課文的研究分析,發(fā)現(xiàn)小學語文分配給男女兩性扮演主角的數(shù)量,男性是女性的4.3倍;而在男女能力方面,語文教材中描述女性的是無知低能的多,男性則是知識淵博、能力高強的多;在男女性格方面,描述女性更多的是不良性格特征(如小氣、狠毒、不信任、迷信等),而男性則多是堅強、勇敢、正直、友愛等優(yōu)良的性格品質。另據(jù)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史靜寰博士的課題組2000年初所作的調查表明,教材中依然普遍存在“男性強于女性”、“男性優(yōu)于女性”的性別觀念和印象。以上兩項調查所依據(jù)的均系人民教育出版社90年代出版的小學語文教材,那么最新版的小學語文教材(即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小學語文實驗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06)的情況究竟如何?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在我的印象中,近年來由于國家和全社會對性別教育有所重視,各教育部門和各學校也采取了各種舉措,削弱和消除教育中的性別刻板印象,不僅性別差異正在縮小,男女的角色分配也在發(fā)生改變,而且還有意增加了反性別刻板印象的課文和繪圖,這些都應該說是可喜的變化。但是由于社會慣例、生活習俗、文化資源、思想觀念等多方面的原因,消除性別刻板印象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這促使我對新版小學語文教材提供的性別印象做一番調查。我的調查重點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性別角色的數(shù)量分配情況;二是性別印象的分配情況,其中包括職業(yè)、性格、角色等的設定和分配情況。
一.關于性別角色數(shù)量分配的調查統(tǒng)計與分析
性別角色數(shù)量指的是男女兩性角色在教材的性別角色總數(shù)中各自的數(shù)量分配情況及相關比例。本調查確定性別角色的方式主要憑三個方面的依據(jù):一是人物本身具有的性別指示,如周總理、魯迅、王小二.司馬光等;二是各種稱謂和指示代詞的指示,如雞媽媽、熊伯伯,或者用“她”來指示小鳥,用“他”來指示狐貍等;三是參照課文的繪圖或插圖來判斷所示人物的性別。其余一般群體指稱,如“人們”、“同學們”、“敵人”、“大臣”等則不計入;不可判斷性別的角色,如“烏鴉”、“小猴子”等也不計入;抒情性(如詩歌、抒情散文)、知識性(如說明文、科技小品)和報道性(如事件報道)課文,如果沒有特定言行的角色,一般也不計入,歸入“無涉性別角色”予以統(tǒng)計。
根據(jù)上述統(tǒng)計原則和方法,我在對1~6年級小學語文教材逐冊調查統(tǒng)計的基礎上,得出如下結論:第一.在性別角色的數(shù)量分配方面,男性角色所占性別角色總數(shù)的65.3%強,女性角色占性別角色總數(shù)的34.7%;第二.男女角色的絕對數(shù)量,男性是女性的1.9倍;男性主角的數(shù)量將近是女性主角數(shù)量的3倍。
這樣兩個指數(shù),較之左斌教授和史靜寰教授的統(tǒng)計,都有所降低,這表明小學語文教材在性別角色數(shù)量的分配上,確實有所改觀,大致情況如下:左斌統(tǒng)計男女性別差為4.3倍,史靜寰統(tǒng)計為3.9倍,本人統(tǒng)計為3.5倍。
但是,即便就我的統(tǒng)計來看,男女性別角色的數(shù)量分配差別還是比較大的,其中的差別不僅是數(shù)量上的,而且是“質量”上的。其中,我以為值得注意是男性和女性絕對數(shù)量的比值有所縮小,但男性和女性承擔主角的數(shù)量和比值卻未見明顯降低,也就是說,在主角的數(shù)量分配上“男主女從”的基本印象還沒有發(fā)生很大的改變。
當然,在教材中,無論是性別的數(shù)量分配還是性別角色設定,出現(xiàn)“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強于女性”、“男性優(yōu)于女性”的情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簡單地歸于“重男輕女”的觀念,我只是想通過自己的調查分析指出,在消除性別刻板印象方面,在教材的改進和教師對教材的使用等方面,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而且應當去做。當我對小學語文教材的性別印象分配情況作了調查后,更加確信這一點。
二.關于性別印象分配的調查與分析
性別印象是由許多因素綜合形成的,簡單地說,它幫助人們形成“男人是怎么樣的”、“女人是怎么樣的”這些對兩性性別的基本認知。小學生性別印象的形成除了來自于社會的習得和學習,教材閱讀也是一個重要的渠道,而且由于教材本身所具有的權威性、規(guī)范性和強制性,小學生更容易受到它的影響。作為社會、歷史、文化的產物,性別印象往往先在于個人對性別的認知,又幫助個人形成和建構性別印象,所以,性別印象包含著各種預先的設定,并且固化在教材中,又傳導給學生。這些設定包括形象化設定(如外貌外形、服飾裝束等)、性格化設定(如男性堅毅、女性柔順等)、職業(yè)化設定(如男性醫(yī)生、大學教授,女性護士、小學教師等)、角色化設定(如男性為施教者、施助者,女性為受教者、受助者等)等等。
關于小學語文教材性別印象分配的調查與分析,我采用兩種方式進行。一種是擇取案例分析的方式,主要以低年級組(一二年級)教材為對象;第二種是列表統(tǒng)計的方式,主要以高年級組(五六年級)教材為對象。
(1)低年級組語文教材中的性別印象分配情況
①性別形象化設定
對于小學生來說,教材中的性別形象化設定是他們從學校教育中獲得的有關性別的初始印象。小學生的心靈盡管已經不是“白板”,但是在閱讀的認知和建構活動中,教材具有強大的引導功能,除了新知識的引進,最直接的就是強化什么、抹淡什么,而性別的形象化設定,就是最直觀、最容易影響小學生的性別印象。我選擇父母和兒童作為考察對象。
首先是父母的外在形象和家庭分工,這在低年級教材中區(qū)分得頗為鮮明。
媽媽——呵護孩子生活。
在低年級語文教材的圖繪形象中,圍裙是媽媽的標準飾物,不論是人或動物擬人(如兔媽媽和雞媽媽),“圍裙”的反復出現(xiàn)和圖文的搭配,已經使它成為標志“媽媽”的文化符號,同時賦予了“女主內”(如洗洗涮涮之類)的特別意義,媽媽的形象總是同家務勞動相聯(lián)系的,形成關于女性的刻板印象。
在文字敘述中,有關媽媽的敘述總的說來是呵護和教育孩子獲取基本生活能力。如:一上第14課《自己去吧》鴨媽媽、鷹媽媽教小鴨下水、小鷹飛翔;第15課《一次比一次有進步》燕子媽媽教小燕子觀察;一下第27課《兩只小獅子》獅子媽媽教育懶獅子要學本領;二上第3課《植物媽媽有辦法》各種植物媽媽告訴孩子出門旅行;二上第16課《風娃娃》中風媽媽教風娃娃幫人們做好事等。
爸爸——傳授孩子知識。
如果說媽媽標準飾物是圍裙,那么,爸爸的標準飾物則是包,是背包、皮包、書包,唯獨不是裝生活雜物的拎包。教材提供的諸多圖例表明:爸爸的包里面也許是書籍、公文、工具,肯定不會像媽媽的包里只裝食品或其他生活日用品;因此爸爸的形象是同在外奔波相聯(lián)系的,這也符合“男主外”的性別刻板印象。
再看文字敘述,爸爸和媽媽向孩子講述的內容也是有明顯的區(qū)別的,他的基本活動是向孩子傳授知識,這同媽媽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一下第33課《火車的故事》:小明的爸爸告訴有關火車和鐵路建設的知識;二上第29課《父親和鳥》:父親不是獵人而懂鳥等。
將二者相比,可以明顯見出男女性別形象化設定的差異,而且通過小學生閱讀的認知和建構活動,還會從中引申出男女性格化設定的差異,比如女性勤勞、男性聰明等。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低年級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圖繪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以我從事小學教育教學的實踐經驗,孩子對圖繪的敏感和直覺的理解、記憶甚至超出成年人,從這些看上去顯得零散、不打眼的圖繪中,孩子們會有意無意地將它們聯(lián)系起來、組織起來建構起自己的性別印象,小學生性別印象的形成同他們對教材的閱讀不無關系。
其次,是兒童的外在形象和活動差異。
總的說來,除了服飾和一般裝束之外,現(xiàn)在的小學教材在形象外觀方面沒有刻意凸顯男孩女孩的性別差異,甚至還有意弱化某些常見的性別刻板印象。但是在對兒童活動的描述方面仍然可以看到某些刻板化模式。如女孩的活動多與花鳥蟲魚等有關,屬于自然的日常活動;男孩的活動多與科技工程有關,屬于技術的知識活動。這種印象不免會對小學生的自我設計會造成某些限制。
以上擇取的若干樣例盡管有其“現(xiàn)實”依據(jù),但正因為如此,也很容易被教材的編寫、編輯者所忽略。生活現(xiàn)實一旦進入教材,成為文本“現(xiàn)實”,對于小學生的影響就可能大大強于生活現(xiàn)實本身。這也是教材可能具有的“強化”作用。
②性別職業(yè)化設定
相對來說,一二年級的語文教材中性別的職業(yè)設定還不是很充分,這與重點講述家庭生活和自然知識有關,也與許多課文采用童話式的講述方式有關。同小學生密切接觸的職業(yè)人群是老師,這是在小學教材中最先出現(xiàn)和最顯著的性別職業(yè)設定,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所有有關小學教師的圖繪均為女性;另外有些課文雖然沒有插圖,但在文字敘述中,老師均用“她”來指示。小學教師圖繪和文字敘述完全設定為女性,這顯然不符合實際情況。以本人所在的小學為例,男性教師所占比例達1/3,因此基本可以判定,教材在職業(yè)設定方面可能加強小學生的性別刻板印象。除了小學教師和家庭主婦,再具有明確職業(yè)身份的是售貨員,一二年級語文教材中有兩張圖繪,都是由女性承擔。
總的說來,一二年級課文中女性的職業(yè)設定相對單純,并且顯得平凡而普通;相比之下,男性的職業(yè)身份不僅多樣,而且占據(jù)較高的社會地位,如工程師、科學家、發(fā)明家、藝術家、政治家等。這種性別職業(yè)設定會給小學生留下很深刻的性別印象。
③性別性格化和角色化設定
結合小學生和小學教育的特點,小學語文教材課文中的人物性格設定主要著眼于基本品格;人物角色設定大多表現(xiàn)為較為簡單、但又能表示人物相互關系的“施-受”雙方。但是,就是從這些較為簡單的設定中,也可以看到某些性別刻板印象。例如——
男:主要優(yōu)點是勇敢和聰明,主要缺點是懶散和粗心。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勇敢的性格大多是由男孩來承擔,而且表現(xiàn)方式是多樣的。如一下第23課《王小二》寫對敵斗爭,不怕犧牲;二下第6課《我選我》寫王寧很自信,選自己為大家做事;二下第21課《畫家和牧童》寫牧童不怕名人,指出大畫家戴嵩的錯誤;二下第22課《我為你驕傲》寫男孩打破玻璃勇于承認等。聰明智慧的性格也多與男性有關,尤其因為主角多系古今中外名人,經過老師的介紹和解說會給學生留下更深的印象。如司馬光砸缸救孩子,曹沖稱象,韓愈買蠟燭讓光明裝滿房子,愛迪生用鏡子反射燭光等。相比之下,表現(xiàn)女性勇敢和智慧的課文則明顯單薄得多。
男性的主要弱點是懶惰。如二上第7課《一分鐘》元元因為貪睡1分鐘而遲到,第14課《我要的是葫蘆》“他”懶得除蟲而沒有收獲。
女:主要優(yōu)點是善良和守紀律,主要缺點是小氣和幼稚。
如二上第27課《清澈的湖水》小潔不隨地扔紙屑,二下選讀3《特別的作業(yè)》小麗愛護花木。又如二上第19課《藍色的樹葉》林園園不愿意借綠色鉛筆給李麗,二上第15課《小柳樹和小棗樹》用“她”來指示的柳樹幼稚無知。
一般說來教材中在性格設定方面:男生主動、倔強,而女生被動、柔順,這就影響到性別的角色化設定,因此在低年級教材中——
男生經常承擔保護者或施與者的角色。如一下第20課司馬光砸缸救孩子、第23課《王小二》保護人民群眾和八路軍、二上第16課《風娃娃》幫助人們做好事、28課“他”救淺水窪里的小魚等,還有一下選讀2《好孩子》京京把傘借給同學自己卻被淋濕了,二下第7課《我不是最弱小的》薩沙保護薔薇花等。
女生經常承擔被保護者或受施者的角色。如一下第28課《小伙伴》瑪莎放食物的背包丟了等待別人的幫助,第30課《棉花姑娘》被蟲咬求助,選讀2《好孩子》小玲沒帶傘被別人送回家,二上第19課《藍色的樹葉》李麗向林園園綠色鉛筆,二下第24課《玩具柜臺前的孩子》孩子的媽媽得到別人幫助,第25課《玲玲的畫》因畫被弄臟了而哭泣等。在教材中也有女性承擔施與者角色的,但是,在數(shù)量上要大大少于被保護者或受施者角色,也要少于男性。
(2)高年級組語文教材中的性別印象分配的統(tǒng)計與分析
在這項調查中,我主要著眼于人物的職業(yè)、性格、角色這三項構成性別印象的主要因素進行調查統(tǒng)計。為了統(tǒng)計的方便,也為了避免過于零散的羅列,我在下面的綜合統(tǒng)計表中對分冊逐篇的明細調查表作出了類型歸并。在職業(yè)方面區(qū)分出:古今政治家、文學藝術家、專家學者、革命軍人、一般職業(yè)、孩童學生、家庭主婦等主要類型,其余零星者歸于其他。在性格方面區(qū)分出博學多才、嚴肅持重、堅毅頑強、大智大勇、自信自強等主要類型,其余零星者歸于其他。在角色方面,我根據(jù)教材的角色分配和角色所具有的給予或接受的功能意義,主要區(qū)分為“施”和“受”這兩大類型,前者包括施教、施與、施救等,后者包括受教、受與、受助等等。列入調查統(tǒng)計的人物均系有較明確的職業(yè)、性格、角色設定的主要人物。
附表一:五六年級語文教材性別印象分配調查表1:職業(yè)設定
這一項的調查表明:在職業(yè)設定方面,高年級組的語文教材同低年級組沒有多少差別,女性同樣以家庭主婦和一般職業(yè)為主要人群;與之形成對照的是,由于小學生知識面的擴大和理解力的增強,男性的職業(yè)設定不僅多于女性,而且傾向于往“成名成家”方面發(fā)展,職業(yè)男性也因此而越是多地承擔起“施者”的角色功能,這很容易促使小學生形成“男性的貢獻大于女性”的性別刻板印象。
附表二:五六年級語文教材性別印象分配調查表2:性格設定
本項調查需要說明的是,對于性格類型的描述和概括本身就具有模糊性,或者說是印象式的。不過,依照這樣一個不很精確的方式,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里所列舉的六種性格類型,雖然并不專屬于男性性格,但是在課文中卻難得找到典型的女性人物來承擔。由此看來這是不是體現(xiàn)了性別設定上的某種偏差呢?
附表三:五六年級語文教材性別印象分配調查表3:角色功能設定
這一項的調查表明:在角色功能的設定方面,男女性別的差異是極大的。男性出演的施者是女性的4倍之多,而女性出演的受者是男性的1倍。因此本教材所提供的性別角色功能設定很容易給小學生形成“男強女弱”、“男施女受”的性別刻板印象。
如果說附表一和附表二提供的教材性別角色數(shù)量分配調查是對于“量”的分析的話,那么這里提供的性別印象分配調查就更有利于從“質”的方面說明問題(盡管也是建立在數(shù)量統(tǒng)計分析的基礎上)。從以上的統(tǒng)計和分析中,我的基本結論是:新版小學語文教材在性別印象的若干主要構成方面,仍然較為依賴傳統(tǒng)的性別印象,對于小學生來說,有強化性別刻板印象的可能。
陳焰,武漢市武昌區(qū)水果湖一小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