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本文從對當前大學教育的功利化和實用性傾向所造成的"高學歷,低文化"現(xiàn)象表示憂慮出發(fā),指出大學語文人文教育在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這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也是我們今天提倡回歸大學精神本位的有力觀照。文章闡述了大學語文在人文教育中的四個功能,即是培養(yǎng)學生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傳承我們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挖掘科學教育中的人文價值和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同時文章從教材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意義三個方面的探討對大學語文人文教育提出了較為可行的實施策略,應該說這是實施大學語文人文教育的三個比較重要的著力點。文章思路清晰、觀點明確,分析到位,行文流暢,具有一定的理論性與較強的實踐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人們的價值觀念發(fā)生了變化,開始重物質而輕精神。在這樣的群體心態(tài)支配下,教育也越來越多地表現(xiàn)出對實用性的功利追求:重理工,輕人文;重專業(yè),輕基礎;重功利,輕素質。所幸的是,人們看到了教育的功利化和實用性傾向導致的嚴重后果。大學生“知書不識禮”,“高學歷、低文化”的現(xiàn)象非常普遍。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必須在高校大力加強人文教育,而大學語文就是向學生傳播優(yōu)秀的人文文化、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課程。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應該抓好大學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從基本做起,提高學生人文素質。人文教育指的是培養(yǎng)人文精神的教育,其實質是一種人性教育,以心性完善為教育的最高目的。“人文教育主張通過知識的傳授、環(huán)境的熏陶等手段使人類優(yōu)秀的人文知識成果及其所蘊含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想情感和思維方式內化為受教育者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修養(yǎng)、精神風貌和品格意志。”①大學語文是各類高等教育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其主要任務是文化傳播、思想教育和審美教育,它對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大學語文在人文教育中的功能
在大學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確立使大學語文的學科性質區(qū)別于工具性的理工學科,也與相類的其他人文學科有明顯的區(qū)分。大學語文的人文性質的目標直指的是價值體系。教育部高教司《大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設置大學語文課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基礎性特點,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滲透的發(fā)展趨勢,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培養(yǎng)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這就是說,語文教育的目的是提升人、培養(yǎng)人。大學語文體現(xiàn)的是一種文學文化、人倫情懷、人生體驗等情懷,它的人文性教育與和諧社會中“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不謀而合,這也使語文學科承擔著一個巨大的育人功能。
(一)大學語文是培養(yǎng)學生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的精神家園。高等院校進行人文教育,最終目的是要通過廣博知識的熏陶、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達到理想人格的塑造,人性境界的提升。文學是對以人為中心的整個社會生活的藝術反映,是對人的內心世界的表現(xiàn)。在具體的文學作品中,思想道德內容蘊含在藝術形象之中,渾然一體,水乳交融,人們欣賞文學作品,既有審美的享受,又有道德的陶冶。在文學作品中,讀者可以看到人性中善的一面,也可以看到人性中惡的一面。人文性就是要充分發(fā)現(xiàn)人的內心世界,探索人的個性與情感見;建立超出物欲的精神家園,用人類文明和現(xiàn)代社會意識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當我們讀到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時,應為他拋棄外在功名富貴而追求內在個人自由的獨立人格和自由精神而歡呼;當我們讀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時,應為中國傳統(tǒng)士大夫憂國憂民的強烈歷史責任感和社會良知所震撼,我們的精神境界亦隨之升華;孔子的德政,孟子的仁政,莊子的天人合一,屈原長路漫漫“雖九死而不悔”的求索,李白千金換美酒的豪爽,蘇軾大江淘盡風流的慨嘆……他們對現(xiàn)實的困境,或有“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倔強意志,或有“民貴君輕”的社會關懷意識,或有天地萬物平等的生命尊貴觀念。在這些文學欣賞過程中,學生不知不覺地從個人的小圈子里走出來,暫時忘卻世俗的、功利的目的,擺脫時間和空間的束縛,不由自主地進入一種超凡脫俗、高尚純潔的狀態(tài),從而獲得了精神的自由和升華。因此,大學語文所講授的課文是中外古今名家情感的結晶和升華,是用文學的藝術形式,以情感育人,這是任何以傳授知識為主的課程都無法企及的。文學作品通過生動的形象作用于人的情感,以情感人,使欣賞者在情感力量的推動下,培養(yǎng)學生獨特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操。
(二)大學語文是傳遞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途經。中國具有五千年燦爛悠久的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而大學語文正是精選其中的精華、涉及的內容豐富、范圍寬泛,從《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元曲雜劇、明清小說到“五四”新文學、現(xiàn)代文學、當代文學。這些優(yōu)秀典范之作蘊涵著豐富的社會內容,貫穿著優(yōu)秀的民族精神,都是古今的名流賢達們自己的生活經歷,反映著他們對人生、社會、自然的種種思索和深刻體驗認識,有理想、禮儀、情趣、仁愛之美等等,集中概括了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各個方面。大學生學習這些作品,就猶如同名家大師們進行心靈上一次次地交流溝通,體驗他們的人格魅力,從而有助于學習者進行精神上的洗禮,促使自己健康人格的形成。青年一代的成長需要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和哺育。用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去凝聚青年,促進青年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對我們培養(yǎng)促進社會發(fā)展的新型人才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傳統(tǒng)文學中,表現(xiàn)出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精神追求和自我塑造,青年人在生活中所要面對的許多很實際的問題,以感性的形式教孩子如何做人,猶如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滋潤他們的心田。所以我們有必要在大學生中大力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充分利用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引導他們,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大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以文學的藝術魅力,以人類的傳統(tǒng)美德重新鑄造學生的靈魂、不斷提高學生的精神素質。
(三)大學語文是挖掘科學教育中人文價值的有效方式。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在科學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及二者的有機結合上還缺乏系統(tǒng)的規(guī)劃,對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相互依存、結合和互補關系還缺乏明確的認識。因此,加強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整合研究并在此基礎上理順科學文化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二者之間的關系,為人文素質教育進行動態(tài)定位,是規(guī)劃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發(fā)展的首要前提。科學的研究對象是物質世界,但是無論是科學研究活動還是科學知識與方法都顯現(xiàn)出人性的光輝。無論是知識形態(tài)的科學,還是過程意義上的科學,都隱含著人的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所需的“精神糧食”。總體來說,科學能促進社會的進步和人的精神發(fā)展,使人具有理性精神與求真意識,批判精神與創(chuàng)新意識,公平精神與寬容意識,自由精神與獨立意識。大學教育是在普通教育的基礎上進行的高等專業(yè)教育,以科學教育為主,但受教育者必須具有一定程度的人文素質。當前和今后的一個時期,科學的發(fā)展一方面是高度分化,新的科學不斷出現(xiàn),另一方面又是高度綜合,邊緣科學、交叉科學層出不窮,學科之間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特別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交融對當代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大學語文能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增強人的思辨能力,更好地研究自然科學。在理工科院校,大學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和實用性高度統(tǒng)一的必修課程,它是在更高層次上培養(yǎng)及提高大學生的閱讀表達等六大能力,以便更好的傳播先進的技術成果。同時,理工科的學生在學習高科技之余,也要有一定的人文素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這樣才能把學到的知識用到人類社會進步中,而不是阻礙社會的發(fā)展。當然,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也不是靠單一學科教育所能完成的,它是一個多學科、多領域、多途徑的系統(tǒng)工程,利用一切優(yōu)秀文學作品和其他各種有益的社會文化作為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知識,促進學生人文素質發(fā)展。
(四)大學語文是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的有利條件。在學校教學中,大學語文學科具有形象性、豐富性、多樣性的特點,文學作品的閱讀欣賞過程,就是展開豐富想象的過程,為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和創(chuàng)造個性的培養(yǎng)提供了無比廣闊的空間?!洞髮W語文》選的都是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展示了作家們的思維方法和寫作技巧。我們可以借鑒他們的思維成果,汲取他們的思維智慧來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思考作品,與此同時,還應該有一種社會批判意識。如魯迅的雜文,他的文章形象性很強,說理、論辯、批判、駁論等邏輯力量都是透過鮮明的形象來體現(xiàn)的,因而他的雜文具有濃郁的批判色彩,文風或嚴峻凜然,或清新雋永,或鋒芒畢露,或潑辣犀利,或意味深長,多姿多彩不拘一格,是現(xiàn)代文學中有著重大影響的一種文體。在感受他對事態(tài)百相的深刻剖析和對歷史文化精辟論述的同時,我們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仔細地品味,學習他的辯證思維方法,激發(fā)靈感,激起創(chuàng)造力。在讀《阿Q正傳》時,不能不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不能不批評中國人的劣根性和麻木心靈;讀小說《藥》時,不能不批評當時革命者的脫離群眾以及華老栓的麻木愚昧。只有在日常教學中時時貫穿這種對社會和人生的批評意識,才能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一種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yǎng)一種社會的責任感,能獨立自由思考,恰恰是人文精神的重要體現(xiàn)。
二.大學語文在人文教育中的實施策略
(一)從增強學生人文知識能力出發(fā),教材內容應該博而精。大學語文重在構建學生的精神世界,人文精神的豐厚,是學生自主發(fā)展、持續(xù)發(fā)展、健康發(fā)展的最大保證。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啟迪學生的靈性、誘發(fā)學生的悟性、促進學生的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從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健康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目前,有很多發(fā)達國家知名高校的大學生,除主修某一學科外,幾乎有一半學分是靠選修人文、社會方面的課程所獲得的。我國教育部在面向21世紀高等教育的改革中,特別強調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具體做法包括加強文理兼容、拓寬專業(yè)口徑、進行通識教育等?!按髮W語文精選的都是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有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這些不同體裁的藝術珍品都是審美文體,都有著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語言。有辭藻瑰麗、氣勢開闊的《莊子》,也有情節(jié)生動、形象鮮明的《史記》;有感情奔放的《上邪》,也有纏綿悱惻的《長恨歌》;有‘大江東去的豪放,也有‘小橋流水人家的婉約;有豪放開闊、俊逸瀟灑的李白,也有博大精深、沉郁頓挫的杜甫……這些精品力作,既有大量社會美的濃縮、升華,亦有大量自然美、人性美的追求、創(chuàng)造?!雹谝虼?,我們的大學語文課應該增強學生的人文知識,喚醒學生沉睡的情感,探求人性的真實。
(二)從激發(fā)學生人文學習興趣出發(fā),教學方法要新而實。在當前高校的大學語文教學中,必須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及時、大膽采用新的教學手段,利用大學語文中豐富的情感特質、審美潛能和文化因素,將多媒體引入課堂教學,用圖文并茂的多媒體技術手段將語言文學轉化為更直觀、更形象的畫面和音響。通過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感官系統(tǒng),讓他們不知不覺地進入情境中,感受美的形象,把握美的真諦。例如,在教學課堂教學中,緊扣教學內容播放一些影像資料,營造美的氛圍,以更好地傳達所需的知識信息,通過感覺、視覺、聽覺等通感藝術,使學生能夠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從而獲得情感的愉悅和美感的陶冶。雖然文學的魅力不是簡單的線條和色彩,而是文字背后的情感、意境和理念,但是新穎的教學手段只是一種輔助,永遠不能代替教師的講授。講課中,教師儒雅的風度、優(yōu)美的語言、深刻的思想,才是最能吸引學生、打動學生的。通過大學語文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提升審美品位,啟發(fā)他們自覺地去正確地欣賞美,勇敢地追求美,科學地創(chuàng)造美。但是人文教育絕不是人文知識的教育,掌握人文知識絕不是大學人文教育的目標,大學人文教育的核心目標應在于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是“用人的精神世界的健康和諧發(fā)展去平衡和消解由于物質主義肆虐帶來的人的發(fā)展得失與遺憾,用積極、健康、向上的精神態(tài)勢去改變人的生存境域的困惑與窘迫,將人的整體發(fā)展水平提升到一種新的境界”③。
(三)從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出發(fā),教學意義要深而廣。大學語文教學在人文素質教育中承載了很多責任,我們要切實做好大學語文教學,通過對它的學習,使大學生的人格得到有效地提升,并使他們的人性內涵更為豐富。如在舒婷的《致橡樹》中我們思考現(xiàn)代愛情與獨立人格,在《雷雨》中我們思考人性的復雜與多變,《范進中舉》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扭曲,《守財奴》則為我們展示了人性的異化。我們的語文課應喚醒學生沉睡的情感,探求人性的真實。既有對真善美的追求,又有對假惡臭的揭露,使學生深刻感受人的性格的多重性,以此豐富學生的心靈和情感世界。錢谷融在《論文學是人學》中提出,文學就是反映人生的。我們在閱讀分析文學作品時決不能回避對社會的關注與思索。在現(xiàn)實生活中,沒有那么多的鮮花和掌聲,更多的是荊棘和坎坷,不幸和苦難,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他們的生存窘境和精神狀況尤其值得每一個有正義感的文學青年關注。同時,要借鑒世界各國先進文化來構建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新體系,堅持以德興校的指導思想,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不斷吸收世界各國文化的優(yōu)秀部分來充實我們的教育內容,以便使大學生在未來的世界發(fā)展的進程中真正掌握人類一切文化的優(yōu)秀成果。
充分發(fā)揮大學語文的教育功能是教育與時俱進的體現(xiàn)。我國在《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中明確提出,高等學校要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大學語文課,加強傳統(tǒng)文化教學與研究基地建設,推動相關學科發(fā)展。因此,我們必須充分發(fā)揮大學語文對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作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不僅在歷史進程中產生過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仍發(fā)揮著作用。古代文化、文學精品是歷史的產物,是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中先賢們思想、情感的結晶,歷經時間考驗,至今仍然顯示出廣博深厚的文化底蘊。歷史證明它能煥發(fā)出濃郁的藝術魅力,具有穿越時空的價值。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創(chuàng)造了燦爛輝煌的文化,它凝聚了我們祖先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深刻感悟與寶貴體驗,表達了他們的思想感情、人格品德和審美情趣,積淀為深厚的民族精神,深深地影響著后世的炎黃子孫,是前賢留給我們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精神寶庫。大學語文應使學生通過閱讀、思考、批判地繼承和借鑒前人豐富而深刻思想成果,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使之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產生巨大影響。
注釋:
①張興:《大學人文教育之我見》《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
②孫才妹:《融人文素質教育于大學語文教學中》《巢湖學院學報》 2007年第9卷第2期
③王坤慶:《新世紀人文主義教育價值觀思考》《教育研究》2000年第8期
李瑤曦,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