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蘭
新聞是不停地在路上尋找美麗的故事。如今,“新聞故事化”已越來越多地運用在新聞采寫中。所謂新聞故事化,就是記者在新聞采寫中發(fā)掘新聞事實中的故事因素,以講故事的形式表現(xiàn)新聞事實,使新聞報道充滿人情味和親和力。
新聞故事化讓新聞充滿魅力
優(yōu)秀的新聞作品必然是一個好聽的故事。2009年春節(jié)過后,《鄭州日報》開辟“牛年新春見聞錄”專欄,陸續(xù)推出一組稿件:《黃帝故里農(nóng)民新年過出新滋味》、《徐徐和諧風 盈盈農(nóng)家樂》、《留校過年 感覺真好》、《弟弟創(chuàng)業(yè)當“廠長”》……一個個講述新年新事新風尚的故事,真實、親切,僅從標題上,已經(jīng)可以讓人感受到一種貼近群眾的親和力,一種新穎生動的吸引力,一下子拉近了讀者與新聞事件的距離。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是中央的一項重大決策。圍繞這一重大部署跟進報道,黨報責無旁貸。于是,《鄭州日報》精心選擇了一些典型村、亮點村,在一版主打位置圖文并茂地推出了一組報道,從不同側(cè)面反映新農(nóng)村建設中取得的成就和農(nóng)民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的期盼。這種以點帶面、小處著手報道重大題材的形式,受到了廣泛好評。
除了“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近年來,一些媒體對有關領導人活動等時政報道,也在嘗試著講故事的寫作方法。
去年9月初,兩篇新華社記者寫溫家寶總理赴四川災區(qū)慰問的報道讓人印象深刻。其中一篇寫道:
在地震中慘遭滅頂之災的北川縣城,一直是總理牽掛的地方。
9月1日上午,溫家寶又一次來到北川老縣城。他踩著崎嶇不平的道路,徒步走了一小時。傾斜破碎的房屋、斷裂的橋梁、被巨石砸毀的汽車、泄洪時留下的大量漂浮物……面對滿目瘡痍的情景,溫家寶神色凝重。
在遇難者集體掩埋處,溫家寶和隨行人員一起向遇難者獻上花圈和雪白的菊花,集體默哀1分鐘。
他對26歲的羌族姑娘王丹說,在這場地震中,北川的傷痛是巨大的,而北川人民又是堅強的、感恩的。地震奪去北川縣城一半的生命,但是活著的人又站起來了,充滿希望地工作著、學習著。一定要再建一個新北川,告慰遇難的同胞。王丹希望新北川建成時總理能再來。溫家寶深情地說:“到時候我一定會來,這是我一生忘不了的地方?!?/p>
……
另一篇文章這樣描述:汶川地震過去整整110天了,溫家寶第四次來到北川中學并參加開學典禮——
五星紅旗高高升起在旗桿的頂部,藍天白云下,顯得格外鮮艷。
在熱烈的掌聲中,溫家寶走上旗桿臺,面向3000多名師生站立:“同學們,老師們,地震過去整整110天了。北川站起來了,北川中學站立起來了。獨立無懼、堅忍不拔,靠自己的雙腿站立起來了?!?/p>
掌聲猶如春潮,卷過全場。
……
“溫爺爺好!”“總理好”……操場上,同學們的聲音此起彼伏。
溫家寶專門繞過一片灌木,來到20多名在地震中受傷、坐在輪椅上的同學中間。溫總理伸出手,和每一名同學有力握手。最后,他望著這些受傷的孩子,大聲說:“要堅強!”
離開的時間到了,溫家寶走向汽車。忽然,他回過頭來,向?qū)W校領導詢問李軍老師來了沒有?原來,不久前,高三(1)班班主任李軍致信總理,向總理匯報全班69名學生有50多名考上了大學,并表示今后將繼續(xù)努力工作。在信的后面,許多同學還每人給總理寫了一句話。
“你們的信,我收到了。”溫家寶對好不容易從人群中擠過來的李軍說,“可能寫信的許多孩子已經(jīng)到大學報到,離開北川中學了。請你代我向孩子們轉(zhuǎn)達問候?!?/p>
總理的車隊要離開了。驀然回首,臨時學校的大門門楣上是幾個醒目的大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這兩篇千余字的文章,通過直接引語、現(xiàn)場描述,真實地再現(xiàn)了總理在災區(qū)的一言一行,娓娓道來,真摯感人,一個親民總理的溫暖形象躍然紙上,引起了讀者的強烈共鳴。
好故事源自于深入細致的采訪
要有一雙新聞眼去捕捉故事。找故事是記者每天都要面臨的一個問題。同樣一件事,在一些人看來是新聞,而另一些人看來就不是新聞。這就要求記者必須保持對新聞靈敏的嗅覺。好記者每天都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在尋找故事,在街頭巷尾,在火熱的一線去發(fā)現(xiàn)新聞線索和靈感。
注意用精彩的細節(jié)詮釋故事。好故事離不開細節(ji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細節(jié)是新聞的血肉。我們說,一張照片勝過一千個文字。同樣,一個好的場景描寫也會勝過一張照片。無論是消息,還是通訊,細節(jié)描寫會極大地提高新聞報道效果,給讀者以身臨其境之感,讓人過目難忘。
雖然距汶川地震已經(jīng)一年了,但新華社記者朱玉采寫的《獻給北川的橘子》一文中的這樣一段描述依然歷歷在目,每每想起,都讓人心中隱隱作痛——
北川中學學生宿舍的殘骸上,一個毛茸茸的玩具熊,孤獨地掛在那里,等候著生死不明的主人。這個學校共有3013名師生,直到5月17日,僅有1300余名師生獲救。獲救的孩子安成斌,北川中學高三(7)班的學生,在新浪的博客中寫道:“在以后的日子里,一只蝴蝶失去了雙翼,它依然會奮力飛舞,一個民族,歷經(jīng)災難,它會變得更堅強。”
孩子們的堅強,讓我十分欣慰,但是,作為一個親歷災區(qū)的記者和一個母親,我心里為那些在教室里上課而遭遇無妄之災的孩子而痛。
在北川以往平靜安逸的日子里,被父母呵護的學生們,想來是不會缺水果吃的。但是,我不知道,在5月12日,走進課堂之前,孩子們有沒有來得及往嘴里塞個水果,或者,喝上一口水?
受了傷,躺在廢墟里的你們,會口渴的呀!
從隨身攜帶的東西中,找到了個大橘子。我穿過一排排的救災帳篷,捧著這個水果,將鮮艷的它鄭重其事地放在了北川中學的廢墟上,鞠躬。
單薄的水果,是我們厚重的心意。安息吧,可愛的孩子們。
在離開北川的車上,我哽咽難言。同行的男記者田雨喝道:“不要哭!”
然后我看到,這個在地震當天就到達災區(qū),幾天之后瘦得幾乎脫了形的30歲男人,摘掉眼鏡,將一大把餐巾紙堵到自己的眼睛上。
催人淚下的畫面,生動傳神的細節(jié),坐在辦公室里寫不出來,靠別人提供的材料也編不出來。所以,我們說:“采訪和生活貼得有多近,稿子就離讀者有多近!”
好故事源自于匠心獨運的思考
無論新聞事件的大小,無論新聞事件是嚴肅沉重的內(nèi)容或是輕松活潑的話題,記者通過探尋、組織、思考、發(fā)現(xiàn),都可以用精確鮮活的文字和畫面講述出來。有經(jīng)驗的記者總是以小見大,在看上去微不足道的細節(jié)和人物背后,挖掘出具有重大新聞價值的故事。
角度要新穎獨特。角度就是立場就是思想,角度制約著新聞的價值與成敗。朱玉另一篇寫汶川地震的文章《不死的北川》這樣開篇:
突然間,我發(fā)現(xiàn)自己站在一戶人家的天花板上。
北川,震后第五天。
地震完全捏碎了這個川北縣城,也輕而易舉地粉碎了我面前這些居民樓。它們肩并肩地倒下,廢墟連著廢墟,完全沒有房子的模樣了。
不僅如此。地震不但推倒了這些房屋,還把我腳下的這所房子變了個戲法:地震把樓房的頂部像個蓋子一樣齊齊地削去了半米,然后將頂部以下統(tǒng)統(tǒng)搖碎,再將這個巨大的蓋子翻了個個兒,裝在殘磚碎瓦上。于是,所有房間的天花板都面沖青天了。
我是艱難地爬上幾層樓高的廢墟,從安在房頂?shù)臒艟吆头孔友b修的石膏線,才看出來自己身處何處。站在原來的街道上,雖然現(xiàn)在的柏油路面像被掰餅干一樣,一塊塊被掰碎了,但依稀可以看出羌族自治縣北川原來的清秀模樣。
……
撼人心弦的場面,一開始就緊緊抓住了讀者。在描寫了被地震摧毀的慘烈情景后,文章的結(jié)尾處的幾個細節(jié)傳神地呼應了主題——
很多人說,北川已經(jīng)完全毀了。但縣長經(jīng)大中卻口氣堅定地說:“縣城終歸是有的,我們有信心?!?/p>
每個人都知道,北川要恢復元氣,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但像是在印證這番話,北川街邊的樹木,經(jīng)過這么大的災難,仍然在不屈不撓地生長著,綠油油的。
在北川中學的新區(qū)里,孩子們雖然已經(jīng)離開了,但他們每天都要面對的五星紅旗,卻一直在旗桿上高高飄揚。旗桿不倒,旗幟鮮艷。
而出了北川縣城,災難中幸存的農(nóng)民們,在自己家的抗震棚旁打著油菜籽,旁邊放著從倒塌的房屋里搶出來的破家什。
以人的視角寫故事。人的故事,特別是普通人的感人故事,往往是讀者最愛看的。2009年2月15日,《廣州日報》新視覺版刊發(fā)了一組極具沖擊力的照片,反映了華北及黃淮地區(qū)遭受特大旱災的情景。其主題文章《美麗的悲傷》這樣寫道:“看著滿地青黃的麥苗,安徽省蚌埠市固鎮(zhèn)縣的農(nóng)民祖大爺一臉悲傷。年過六旬的他干了一輩子農(nóng)活從來沒有遇到過這祥的情況。在田地旁用于灌溉的溝渠早已枯竭,而且還長滿了雜草,地里唯一的一口水井也變得深不見底。祖大爺隨手拔起了一株小麥苗:“看起來還有點綠色,但它的根已死了……”
所以,在故事化的寫作中要注意用平民視角表現(xiàn)一個重大主題,努力挖掘新聞事實中具有人性、人情的因素;把情感因素融入理性思索中,以增強新聞報道的趣味性與可讀性。
(作者為鄭州日報編委、時政新聞部主任)
編校:鄭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