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厚峰
摘要:近些年來,隨著生態(tài)環(huán)保意識的加強和野生動物生存環(huán)境的逐步改善,各地野生動物致人損害事件頻繁發(fā)生。因此,建立和完善野生動物致人損害賠償制度,對野生動物侵權造成的損害進行合理的賠償和救濟,不但是出于以人為本,建設和諧社會的考量,而且也直接關系到公民保護野生動物的積極性。但是,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關于野生動物致人損害賠償?shù)膶iT法律。在司法實踐中,可以直接援引的只有《野生動物保護法》的相關規(guī)定。文章試對此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立法建議。
關鍵詞:野生動物;損害賠償;公平負擔;無過失責任
中圖分類號:D922.6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8937(2009)18-0173-02
1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隨著生態(tài)環(huán)保意識的加強和國家對野生動物保護的各項措施逐步落實,我國的野生動物種群得以恢復、繁衍、壯大。然而,一個問題隨之而來,這就是野生動物與人類爭奪棲息場所和生存空間的矛盾開始升級。在一些野生動物種群較多的地區(qū),野生動物傷人毀財?shù)氖录r有發(fā)生。據(jù)統(tǒng)計,從1991年到2002年,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受野生動物危害的農(nóng)戶有幾千戶,造成的糧食損失達數(shù)千噸,經(jīng)濟作物100多萬株,60人受到傷害,15人慘死?!?/p>
遺憾的是,我國目前尚無關于野生動物致人損害的專門法律,僅《野生動物保護法》第14條規(guī)定:“因保護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造成農(nóng)作物或者其他損失的,由當?shù)卣o予補償,補償辦法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政府制定?!绷硗?國務院于1992年批準發(fā)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其中亦做出了類似的規(guī)定。
野生動物致人損害作為一類特殊的侵權行為,本應屬于未來的侵權責任法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而將野生動物致人損害的法律規(guī)定草草收歸于位階偏低的《野生動物保護法》之中,似有立法者對此問題過于忽視之嫌。因此,文章認為,應按照侵權行為和侵權責任的相關理論,建立起一個完善的野生動物致人損害賠償制度,使受害人的損失能夠得到合理的彌補。
2野生動物致人損害賠償?shù)睦碚摲治?/p>
2.1野生動物的范疇
野生動物的一般定義是:凡生存在天然自由狀態(tài)下,或者來源于天然自由狀態(tài)的雖然已經(jīng)短期馴養(yǎng)但還沒有產(chǎn)生進化變異的各種動物。但法律上并沒有對野生動物的范疇做出完整的界定。因此,有必要對野生動物的范疇做出精確的界定。文章認為,飼養(yǎng)動物和野生動物致人損害賠償責任之所以不同,乃是在于二者所受到人的管理和控制程度不同。因此,界定野生動物的范疇應當從人對動物的管理、控制能力的角度入手,將野生動物限定為:在一般狀況下,自由生存于其棲息環(huán)境中,不受人為控制的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兩棲類、魚類、昆蟲及其它種類之動物。
2.2立法模式之我見
《野生動物保護法》的立法宗旨應是著眼于對野生動物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xù)利用,維持生態(tài)平衡。事實上該法基本無暇顧及野生動物致人損害賠償?shù)膯栴}。如硬性地將野生動物致人損害的賠償問題塞入《野生動物保護法》中,則只會使這一問題越來越行政化。依文章之見,野生動物致人損害賠償制度應當融入侵權責任法的體系當中,成為未來侵權責任法的一個組成部分。
2008年12月22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草案)》(二次審議稿)。遺憾的是,這一稿的《草案》中并沒有關于野生動物致人損害責任的內(nèi)容。文章認為,《侵權責任法》的分則中應當加入野生動物致人損害賠償?shù)膬?nèi)容。具體而言,可以作如下表述:
第XX條野生動物造成他人人身或財產(chǎn)損害的,野生動物的管理機關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但能夠證明損害是因受害人的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的,可以減輕或者免除野生動物的管理機關的賠償責任。
因第三人的過錯致使野生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受害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野生動物的管理機關承擔賠償責任。野生動物的管理機關可以在第三人的過錯范圍內(nèi)免除賠償責任。
這樣的條款基本上構成了野生動物致人損害賠償制度的主要骨架,其他的一些關乎實施操作的重要內(nèi)容,如;野生動物的范疇、賠償義務機關的確定等問題,可以由最高院做出司法解釋或由國務院制定一個行政規(guī)章來作出進一步的細化規(guī)定。這樣就可以避免立法分散,“授權立法”滿天飛的尷尬局面。
3野生動物致人損害賠償?shù)闹贫仍O計
3.1損害賠償責任構成
野生動物致人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必須服從于對損害進行救濟的實際需要和社會成本。因此,野生動物致人損害賠償責任應符合:①加害方是野生動物。這里所說的野生動物,包括但不限于《野生動物保護法》所劃定的國家保護野生動物的范疇。②該種野生動物的加害行為。野生動物的加害行為是損害賠償責任構成的必要條件。③損害事實。損害事實是野生動物致人損害的客觀結果,是進行損害賠償?shù)母驹?。④因果關系。因果關系是指野生動物的加害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是野生動物致人損害賠償責任構成的邏輯要件。
3.2賠償義務主體
野生動物資源屬于國家所有,即野生動物的所有權作為一種物權為國家所享有和支配。那么,既然享有所有者的權利,國家就應該承擔所有者的義務。在民事領域,國家是可以成為賠償責任主體的,比如政府采購違約賠償責任等。此外,《國家賠償法》的出臺也為國家作為賠償?shù)牧x務主體提供了法律保障。因此,國家作為賠償義務主體,對其享有物權的野生動物所造成的損害進行賠償當無疑義。
在我國,野生動物的主要占有者或管理者大多為野生動物保護區(qū)的行政主管部門或其管理機構等。所以,野生動物致人損害賠償 的執(zhí)行機關又可具體細化為國家林業(yè)局和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林業(yè)局或國家和地方的漁業(yè)主管部門。
3.3免責事由
綜上所述,野生動物致人損害責任的免責事由應當具體包括以下幾類:
①損害結果是由受害人的過錯所造成的。受害人的過錯既包括故意也包括過失。而受害人的過錯又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受害人本應避免該種損害結果發(fā)生,但因自己的故意或過失而未能避免,這種情況下,受害人無權就所受的損失請求賠償;二是受害人被野生動物致傷或財產(chǎn)遭到毀損后,未采取必要的措施以致傷情惡化或財產(chǎn)損失加大,此時,受害人無權就加大的損失請求賠償。
②損害結果是由第三人的過錯所造成的。受害人可以追究有過錯行為的第三人的賠償責任,第三人在其過錯范圍內(nèi)向被害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而野生動物所有人及管理人則可以在第三人的過錯范圍內(nèi)免責。
③自甘冒險行為?!白愿拭半U經(jīng)由被告作為辯解而提出并加以證明時,是一種確定性的抗辯。即使存在被告對原告負有注意義務而他卻疏忽的事實時,這一抗辯的運用仍將免除或減輕被告的侵權責任?!?/p>
將受害人同意及自甘冒險作為動物侵權致人損害的免責事由,在國外已有先例。如根據(jù)英國1971年的《動物法案》的規(guī)定,原告人同意動物進入土地或受害人自甘冒險進入本屬動物出沒的領地都是一個絕對的免責事由。文章認為,野生動物致人損害賠償?shù)拿庳熓掠芍幸矐敯ㄗ愿拭半U行為。
參考文獻:
[1] 王澤鑒.侵權行為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2] 馬建章,賈竟波.野生動物管理學[M].哈爾濱:東北林業(yè)大
學出版社,1990.
[5] 邱之岫.野生動物侵權法律探討[J].行政與法,2006,(5).
[6] 毛瑞兆.英美法的動物致害責任[J].山西大學學報,2007,2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