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
1860年英法聯(lián)軍燒了圓明園,1864年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陷落。從內憂外患中剛剛喘了口氣的清朝官僚層,對洋鬼子又恨又怕。這時,英、法要求與清朝互派常駐公使,這一今日常見的重要外交措施,在當時被視為不可理喻的荒謬之舉,只有思想開明的郭嵩燾答應前往,家里人以為他必會成為在匈奴牧羊的蘇武,夫人自然不愿隨同,他只好帶個小妾前行。
臨行之前,湖南士人一致認為郭嵩燾此行大丟湖南人的臉面,揚言要開除其省籍。不想郭大人到了“鬼域”后,不但沒有駁斥鬼佬那套玩意兒不適合于天朝,天朝自有特殊的國情,典章文物遠勝鬼域,反而說人家朝野官民的文明程度很高。這下可捅了馬蜂窩,他被調回國內,回到省城長沙時,全城貼滿揭帖,指責他“勾通洋人”。
戊戌變法之后,風氣變了,年輕人留學、官員出洋考察成為時髦,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已成社會共識。于是乎,朝廷不得不掛起“預備立憲”的招牌來紓緩民意。經老佛爺首肯,光緒帝發(fā)布詔書,選派五位大臣組成考察團,去英、美、日等國考察憲政。
最初確定的五位大臣是鎮(zhèn)國公載澤、戶部侍郎戴鴻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撫端方和商部左丞紹英。這幾位并非酒肉飯囊,在當時清廷中還算是翹楚:載澤是“宗室貴胄,留心時事,素號開通”;戴鴻慈“久歷部寺,頗講新政”;端方是滿蒙親貴中有名的“少壯派”;徐世昌翰林出身,與袁世凱亦師亦友,后來當過一任民國大總統(tǒng)。不料考察團剛到天津站就被革命黨人吳樾扔了炸彈,紹英受了重傷,行程便耽擱下來。不久,徐世昌改任新設的巡警部尚書,清廷便改派山東布政使尚其亨、順天府丞李盛鐸充當。
盡管這些官員在同僚中算是見識不凡,可西方的憲政是個啥玩意兒,沒人說得清??疾焱戤吅螅麄儽仨氁豢疾靾蟾?,供皇帝御覽,且讓天下人評議。那時候沒有互聯(lián)網可以搜索、下載,去外國圖書館臨時抱佛腳拼湊也來不及,于是出發(fā)之前,足智多謀的徐世昌派探花出身,在戊戌變法中親近康、梁而受到處罰的熊希齡,拿著大把銀子東渡日本找槍手。
熊探花找到了誰?一個是他的湖南老鄉(xiāng)、鼓吹君主立憲最起勁的楊度,另一位則是戊戌變法的重要人物、被清廷通緝避禍東瀛的梁啟超。當時中國人里面,憲政知識能超過這兩人的,恐怕再也找不出來了。后來,梁啟超的捉刀文章是《世界各國憲政之比較》,楊度的捉刀文章是《憲政大綱應吸收各國之所長》與《實施憲政程序》。有梁、楊兩大才子當槍手,考察團沒有了思想包袱,充分地在外國考察了一番。
實事求是地說,五大臣率領的考察團雖然也到過一些名勝地考察旅游資源,到過風月場所考察社會狀況,但總體說來比現(xiàn)在多數(shù)公費考察團敬業(yè)。戴澤、端方回國后編著了《列國政要》,對其考察過的國家政府組織、憲法、法律、經濟、教育等情況作了詳細介紹,戴鴻慈寫了一部《出使九國日記》,于1906年秋刊發(fā),載澤亦有《考察政治日記》問世。
試問,今日多如牛毛的公費考察團,誰能找到梁啟超、楊度那樣的槍手?大部分時間花在夏威夷海灘、拉斯維加斯賭城的官員們,敢公布自己的考察日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