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偉
摘要介紹了南農7號的特征特性,并從播種、栽植、肥料運籌、田間管理、化控和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總結了其栽培技術,以期為該品種的推廣種植提供參考。
關鍵詞南農7號;雜交抗蟲棉;特征特性;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6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08-0146-01
南農7號(原名南抗7號)是南京農業(yè)大學棉花研究所選育的轉Bt+CpTI雙價基因抗蟲雜交棉新品種。2006年通過江蘇省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蘇審棉200606。2004年取得農業(yè)部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其品種選育方法已取得國家發(fā)明專利,專利號為ZL02116967.5。該雜交棉在區(qū)域試驗、生產試驗和前期示范過程中表現突出,具有結鈴性強、抗病性好、高產穩(wěn)產、適應性廣等優(yōu)點,集高產、優(yōu)質、抗病(逆)、抗蟲等優(yōu)良性狀于一體,在長江、黃河流域均可種植,具有廣闊的市場開發(fā)前景。在安徽含山、無為、宣城、蕪湖,江蘇東臺、興化等地試驗示范推廣,單產皮棉超過1 650kg/hm2。
1特征特性
1.1產量水平
在2000~2001年江蘇省區(qū)試中,2年籽棉平均產量3 951kg/hm2,比對照泗棉3號增產11.44%;皮棉產量1 545 kg/hm2,比對照增產2.30%。2002年生產試驗中,籽棉平均產量3 960kg/hm2,比對照增產16.08%;皮棉平均產量1 622 kg/hm2,比對照增產5.6%,均居第1位。在2004年啟東市棉花品比試驗中,籽棉產量4 463kg/hm2,比對照魯棉研15增產19.77%;皮棉產量1 924kg/hm2,比對照增產23.58%,均居參試13個品種中的第1位。
1.2品質特性
2000~2001年南京農業(yè)大學在試驗田取樣,送農業(yè)部纖維檢測中心測試,2年平均結果為2.5%跨長30.40mm,比強度20.98cN/tex,整齊度48.8%,延伸度5.6,馬克隆值4.86,氣紗品質1893。纖維品質符合紡織工業(yè)及江蘇省“九五”攻關要求。
1.3農藝性狀
該品種為中熟品種,生育期適中,為128d左右,早熟不早衰。株高中等120cm左右。植株呈塔形,出苗好,長勢穩(wěn)健,株形疏朗,群體清秀。葉片中等大小,色深,皺折較明顯,鈴卵圓形帶尖,鈴殼薄,吐絮暢,絮色白,易采收。結鈴性強,上、中、下分布均勻,成鈴率35%以上。果枝層次清晰,果枝著生節(jié)位低,一般果枝21臺,單株結鈴40個左右。單鈴重為5.9g左右,籽指10.0g左右,衣指6.8g,僵瓣率2.5%,霜前花率90.67%。衣分較高,在40%以上。
1.4抗性
對棉鈴蟲、紅鈴蟲等鱗翅目昆蟲具有顯著抗性。在2000~2002年江蘇省區(qū)域試驗中,表現出高抗棉鈴蟲,居區(qū)試品種第1位。省內外多點試驗表明,1、2代棉鈴蟲無需化學防治,3、4代棉鈴蟲視蟲情而定,適當輔以藥劑防治。一般比常規(guī)棉減少農藥用量70%以上。高抗枯萎病,耐黃萎病。在高溫、洪澇、干旱等逆境條件下,表現出高產、穩(wěn)產特性。
2栽培技術
2.1適時播種
播種時,5cm處地溫在14℃以上。在江蘇,采用營養(yǎng)缽育苗移栽方式種植,宜在4月上旬播種;采用直播棉種植,宜在5月上旬播種。
2.2合理密植
可采用寬窄行或等行種植。肥水較好的田塊栽植密度2.25~3.00萬株/hm2;麥棉、瓜棉、菜棉套作田塊栽植密度不超過2.70萬株/hm2;中等肥力田塊栽植密度3.00~3.75萬株/hm2;黃河流域棉區(qū)栽植密度3.75~4.50萬株/hm2。
2.3肥料運籌
施肥遵循“前輕后重”的原則,施足基肥,重施花鈴肥,補施蓋頂肥?;适┯袡C肥45t/hm2、硫酸銨450kg/hm2、過磷酸鈣600kg/hm2、硫酸鉀225kg/hm2、硼肥15kg/hm2、硫酸鋅15kg/hm2?;ㄢ彿适┠蛩?00kg/hm2、硫酸鉀225kg/hm2。蓋頂肥視長勢、天氣情況,施尿素75~150kg/hm2。
2.4田間管理
苗期要防漬;現蕾初期,要及時適度除掉葉枝和第一果枝下的果枝;結鈴初期,要及時抹贅芽、打頂;吐絮后期,可在晴天噴施0.9%乙烯利加速棉花吐絮,以利摘花。
2.5葉面追肥
在花鈴初期噴施硼肥,用量15kg/hm2,防止蕾鈴脫落,同時噴施磷酸二氫鉀溶液,起到養(yǎng)根護葉、防止早衰的作用。
2.6化控
一般進行2~4次,施用縮節(jié)胺90g/hm2,其中初花期、盛花期、打頂后各用15.0~22.5g/hm2、22.5~37.5g/hm2、30.0~37.5g/hm2為宜,控制植株瘋長,促進植株矮化,搭好高產植株態(tài)勢。
2.7防蟲治病
抗蟲棉不等于不要防蟲,要視情況防治棉鈴蟲、紅鈴蟲,重點防治棉蚜、棉紅蜘株、棉盲蝽象、斜紋夜蛾和苗期的地下害蟲。同時要加強棉花病害防治。
3參考文獻
[1] 孟建朝,葛朝紅.河北省雜交棉高產栽培技術[J].河北農業(yè)科學,2009(3):6-7.
[2] 陳艷花,孫昕路,趙云濤,等.雜交棉適宜種植密度小區(qū)試驗[J].種子世界,2009(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