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煒
摘要:公民參與服務型政府的關系是一種良性互動的關系。公民參與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基礎,能有效監(jiān)督與制約政府,還可以有效彌補政府缺陷。針對當前公民參與在意識、制度、信息和渠道及法律等方面的障礙,本文認為應從轉變思想觀念、完善參與制度以及扶植社會中介組織等層面入手,以提升公民參與的水平與質量,進而推進服務型政府的建設。
關鍵詞:服務型政府公民參與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市民社會的興起,政府部分職能開始向社會轉移。建立以民為本的服務型政府是當前形勢所需。服務型政府的建設與公民參與密不可分。政府和公民之間的良好溝通是提升政府服務水平與服務效率的基礎。公民參與的水平越高,對建立服務型政府的推動作用就越大。因此,服務型政府與公民參與具有內在的互動關系,充分認識并協(xié)調好服務型政府與公民參與之間的關系,對于促進我國民主化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全面發(fā)展的有重要意義。
一、公民參與的涵義
公民作為一個社會人的存在形態(tài),專指人在公共生活中的角色歸屬。參與,意指參加事務的計劃、討論與處理。公民參與可做兩種理解:一是針對具體行政行為,即公民深入到某個具體行政事務的處理活動中;二是針對抽象行政行為,即公民對行政管理計劃、方針和政策提出建設性意見,并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公民參與是一種廣泛的參與,不僅包括公民的政治參與,即由公民直接或者間接選舉公共權力機構及領導人的過程;還包括所有有關公共利益、公共事務管理等方面的參與。公民參與體現出一種全新的公民責任、權利以及治理理念。
公民參與是現代民主政治的一種具體體現,它能夠促進民主政治的發(fā)展與進步。公民參與的理論先驅安斯坦(Sherry R Arnstein,1969)認為,“公民參與是一種公民權力的運用,是一種權力的再分配,是目前在政治、經濟等活動中,無法掌握權力的民眾,其意見在未來能有計劃地被列入考慮”。實踐證明,這種作為“公民權力的運用”和“權力的再分配”過程的公民參與,只有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理論指導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才能真正實現。
二、公民參與對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意義
第一,公民參與是服務型政府的基石。服務型政府的本質在于為民服務,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而要服務型政府的高質量產品與服務的提供,必須建立在對社會和人民的切實需要的了解基礎之上。另外,公共政策的科學制定與實施,也要求公民的積極主動參與。不僅如此,公民參與管理社會事務,本身即是服務型政府的內在組成,是衡量服務型政府成功的重要指標。
第二,公民參與,可以有效監(jiān)督與制約政府?!敖^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公民參與可形成廣泛而有力的社會監(jiān)督,有效防止政府的權力濫用和行政腐敗。公民參與可通過揭露各種公共權力被濫用的腐敗行為,保證國家行政機關和工作人員盡職守則,促進公共權力在正確軌道上協(xié)調、高效地運行。
第三,公民參與可有效彌補政府缺陷,進一步提升服務型政府的水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政府和公民各自居于不同的地位,發(fā)揮著不同作用,如果三者能夠定位合理,社會就能協(xié)調發(fā)展。政府不是萬能的,并且常常出現政府失靈,公民可通過公民參與扮演政府智囊團與政府合作者角色,以規(guī)制政府的失靈并使公共利益得以最優(yōu)實現。
三、公民參與的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
(一)公民參與的現狀
第一,意識。我國公民參與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對政府做出某一項政策的時候,缺乏一定的政治敏感性,沒有意識去主動參與社會事務。這與政府在鼓勵公民參與的手段不到位有一定的關系。政府往往只借助少數新聞媒體做宣傳,并且宣傳的力度不夠,造成公民沒有參與意識,特別是在農村,農民的自覺參與意識更是低下。
第二,制度。聽證制度是公民參與的代表性制度,但卻存在很多缺陷。聽證制度是為了更好的聽取民意,使得政策更加的透明化,科學化,合理化。但聽證會現存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代表不具有代表性,聽證會組成人員應該是與利益相關的相對方,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其組成人員往往是一些專家學者,一般群眾只占少數。然而這些專家學者們是否能真正的站在公民的角度去思考,卻是值得懷疑的。如果聽證代表無法代表公民利益,那么聽證會也就失去了它的本質意義。
第三,信息和渠道。透明行政是實現公民參與的前提,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公民參與的權力必然受阻。一方面,政府壟斷信息,公民在信息公開中缺位,政府部門的信息公開由政府自行決定,公民沒有選擇權。另一方面,公民參與的渠道不夠暢通,現在仍有相當一些政府部門以及工作人員將行政關系當成諱莫如深的秘密,憑借對行政信息的壟斷來鞏固其管理特權,造成公民參與渠道狹窄,這些問題都制約著公民的有效參與。
第四,法律。公民參與的程序、決策程序、制度設計都應該有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保障其實施?,F不按法律規(guī)定的程序,在重大價格調整、行政立法事項出臺之前,不舉行聽證會的行為有之名為聽證會,但實為走過場的行為有之,通過操縱聽證會糊弄老百姓的行為亦有之,所以法律的強制力顯得格為重要。然而現有行政復議法和行政訴訟法對此類行為還未能實施有效的司法審查。
(二)提升公民參與的對策
第一,深刻轉變思想觀念。(1)政府層面:政府應從管理者轉變?yōu)榉照?把職能定位于“掌舵而不是劃槳”,還權于社會,真正將實現公民參與視作政府責任與優(yōu)化政府行政決策的必由途徑。(2)公民層面:樹立自治理念,積極而負有責任地參與到公共事務管理。根據美國著名的政治學家阿爾蒙德對公民政治文化的分類標準,狹隘型、順從型的公民在我國目前政治生活中仍占很大比例,而參與型的積極公民比例則有待進一步的提高。按照政治學的一般原理,公民應該享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jiān)督權四方面的政治權利。因此,培養(yǎng)公民的參與意識,形成有力的思想文化氛圍,是提升公民參與的前提。
第二,“參與制度”的建立與完善。(1)聽證制度:在任何一項重大決策之前都必須建立聽證程序,充分考慮人民群眾的利益,不僅要適當擴大普通民眾的比例,更要在聽證會召開之前深入群眾,以把握客觀真實的人民意愿。(2)信息公開制度:政務信息是人民監(jiān)督政府、負責參與國家管理的必要條件,對于不涉及政府機密的信息應做到及時公開,避免暗箱操作。(3)法律制度:通過立法確保公民在公共政策制定主體地位的合法性、規(guī)范政府行為消除各種行政違法與侵權現象、完善救濟途徑保障公民的實質權利。(4)激勵制度:通過物質激勵或者精神激勵等實質性途徑鼓勵公民參與,如設立公民建議獎,以提高公民參與的熱情。(5)反饋評價制度:完善政府部門的信訪與答復體系,督促政府部門關注公民的意愿表達,同時增強公民對政府的信任與理解,形成良好的雙向溝通。
第三,扶植和發(fā)展社會中介組織。社會中介組織是政府與社會之間的聯結紐帶,在政府職能轉變的過程中,中介組織實際上承擔了許多原來政府的職能。作為一種非政府組織,它有較強的社會參與性,對政府權力發(fā)揮起到一定的社會監(jiān)督作用。它甚至還可以有效的介入公共事務的治理與服務的層面,在政府與市場之外發(fā)揮其獨特作用。例如:社會中介組織以社會弱勢群體為服務對象,能很好的促進社會公平。
綜上所述,在現代社會,公民與政府的關系將逐步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的關系,兩者相互影響,互相滲透,共同發(fā)展。在理清公民參與與服務型政府的關系基礎之上,提升公民參與的水平與質量,不僅有利于建設服務型政府,更有助于發(fā)展高度民主化的社會主義國家,推動國家的有效治理及民主、自由、平等等基本價值理念的實現,最終更好更快地實現社會主義社會的和諧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登哈特.新公共服務——服務不是掌舵[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領21世紀的美國社區(qū)[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
[4]樸貞子.政策制定與公民參與[J].中國行政管理,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