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焰
摘要:我國當前刑事訴訟領域,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權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而處于刑事訴訟另一極的被害人的權利則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背景下,刑事和解制度作為一種刑事案件的解決方式,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也引發(fā)了我們對于刑事訴訟中被害人權利保護的思考。
關鍵詞:刑事訴訟刑事和解被害人權利
長期以來,我國的刑事法律強調(diào)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認為刑事責任是一種國家責任,是國家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分子之間的事情①。在這種“國家——被告人”的國家本位主義的刑事訴訟模式下,對于犯罪行為人是否追究責任,在多大程度上追究責任,完全由國家決定,而作為刑事訴訟另一極的被害人沒有決定權,甚至缺乏發(fā)言權。
一、我國對被害人權利保護的現(xiàn)狀
1、被害人權利的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
依照現(xiàn)行刑事法律,被害人的權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
一是訴訟權利。除參加庭審外,被害人的訴訟權利主要涵蓋以下幾點:①控告、申訴權;②起訴權;③委托訴訟代理人參加訴訟的權利;④有權申請法定人員的回避;⑤對有關決定、裁判提起異議或申訴的權利。
二是獲得賠償?shù)臋嗬?。在刑事訴訟中解決了被告人犯罪行為引起的物質(zhì)損害賠償問題,對于被害人盡早擺脫因受侵害而面臨的生活困難,彌補其經(jīng)濟損失,平衡其心理,具有積極意義,也利于訴訟公正②。
三是獲得信息的權利。即對于被害人在立案偵查、審查起訴、審判階段應當享有的權利,相關機關應當履行告知義務③。
2、被害人權利保護的不足
我國對于刑事被害人權利的保護已經(jīng)有了較為廣泛的內(nèi)容,但仍存在兩大方面的不足。
一方面,被害人空有當事人的身份,而缺失當事人之實。依照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二條規(guī)定,被害人作為刑事訴訟當事人,應當享有當事人完整的權利。事實卻并非如此。首先,在公訴案件中,被害人對一審判決不服,沒有上訴權,僅有申請抗訴權。而是否抗訴,決定權在公訴機關手中。其次,在公訴轉(zhuǎn)自訴案件中,被害人作為自訴人的權利依然受到嚴格限制。第三,由于司法機關的工作作風和工作傳統(tǒng)問題,致使被害人所應享有的訴訟權利并未得到切實保障。
另一方面,對被害人獲得賠償?shù)臋嗬?guī)定籠統(tǒng),涉及面狹窄。關于對被害人的賠償,刑法和刑事訴訟法都規(guī)定通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來實現(xiàn),其他途徑基本沒有。現(xiàn)實中,多數(shù)案件的被告人非常貧窮,或者因為賠償不是減輕其刑罰的法定條件,使得被害人不能現(xiàn)實得到賠償或者得到的賠償數(shù)量有限。與此同時,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賠償范圍僅限于物質(zhì)損失,而不允許、不支持被害人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顯然并不符合實際,也不能彌補被害人所受創(chuàng)傷。
二、刑事和解制度與被害人權利保護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背景下,刑事和解制度作為一種刑事案件的解決方式,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也引發(fā)了我們對于被害人權利保護的思考。
1、刑事和解制度
所謂刑事和解制度是指犯罪行為發(fā)生后,經(jīng)由調(diào)停人的幫助,使加害者和被害者直接相談、協(xié)商,解決糾紛或沖突的一種刑事司法制度,其目的是修復因犯罪人的犯罪行為而破壞的加害人和受害人原本具有的和睦關系,使罪犯因此而改過自新,復歸社會④。
①刑事和解的理論基礎。關于刑事和解的理論基礎,我國大多數(shù)學者接受了美國犯罪學家約翰?R?戈姆在《刑事和解計劃:一個實踐和理論架構的考察》中所提及的平衡理論、敘說理論和恢復正義理論。平衡理論以被害人在任何情況下對何為公平、何為正義的合理期待的相對樸素的觀念為前提,被害人選擇適合自身需要的方式,通過計算成本,來達到平衡與恢復的目的。平衡理論總的來說是從被害人本位主義出發(fā),盡管能使刑事和解成為一種低風險、高效率的糾紛解決機制,但由于沒有考慮社會與加害人的問題,并不能全面解構刑事和解的價值。敘說理論將刑事和解當作被害人敘說傷害的過程,并將被害敘說視為一種有效的心理治療方式。這種理論借鑒了心理學的方法來解讀刑事和解過程的心理治療效果,使被害人的心理恢復具有現(xiàn)實可能。然而,僅僅從心理學和被害人利益的角度來論證刑事和解的合理性,過于狹隘?;謴驼x理論認為犯罪破壞了加害人、被害人和社會之間的正常利益關系,恢復正義的任務就是要在三者之間重建這種平衡。⑤多數(shù)學者認為,恢復正義理論在強調(diào)被害人利益保護的同時,兼顧了犯罪人的社會復歸,全面詮釋了刑事和解理念。
②刑事和解的價值。首先是公正價值。刑事和解是以被害人利益為保護核心構建的制度,但它也兼顧了加害人和社會公共利益——盡管這種保護并不完全對等,但畢竟是以對被害人、加害人和社會的全面保護為價值內(nèi)涵。其次是效率價值。刑事和解的效率價值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直接影響個案的訴訟效率。二是能夠間接實現(xiàn)刑事司法的整體效率。三是刑事和解符合訴訟經(jīng)濟原則的要求。刑事和解之所以能夠提高個案處分效率和刑事司法整體效率,是因為其所耗費司法成本低。⑥
2、刑事和解制度對被害人權利保護的意義
刑事和解制度進入我們的視野主要是基于對傳統(tǒng)的國家單方行使司法權力的反省。在權利意識深入人心的今天,給私人權利較大的空間,不僅是廣大民眾的基本要求,也逐漸成為政策制定、制度調(diào)整的基本導向之一⑦。我國現(xiàn)實的刑事司法中,被告人的主體地位越來越被強調(diào)和關注,而處于刑事訴訟另一極的被害人的權利則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西方國家對被害人權利保護的從二戰(zhàn)以后有了明顯改善,被害人學和被害人理論研究使很多國家開始思索被害人與犯罪的關系,對被害人權利開始立法補救。“要以被害人和證人的需要作為訴訟活動的中心”⑧成為了一種刑事司法改革的方向。
三.被害人權利保護的體系構建的初步設想
僅從被害人本位來考慮對被害人權利的保護并不是我們的追求,存在矯枉過正的風險。構建被害人權利保護體系,要從恢復正義的角度,重構因犯罪行為而被破壞的被害人、加害人、社會之間的平衡。結合我國現(xiàn)實情況,對被害人權利保護體系的構建,筆者有以下幾點設想:
1、被害人當事人地位的回歸
一是加大被害人對犯罪追訴權的法律保障。對公安機關不立案、檢察機關不起訴案件,除不斷加強被害人的申請復議權外,還應加大對公安機關應當立案而不立案行為、檢察機關應當起訴而不起訴案件的責任追究力度。全方位建立起對被害人追訴權的保護和對公安機關、檢察機關相關職權的制約。
二是完整被害人作為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在公訴案件中,法院必須通知被害人到庭,列被害人席位,否則應視為審判程序不合法,可引起判決無效的后果;庭審中,被害人對于舉證范圍、順序、質(zhì)證方式、方法等應能獨立發(fā)表意見;對公訴案件的一審判決不服,除保證被害人向檢察機關申請抗訴的權利外,應全面賦予被害人上訴權,使其具有與被告人對等的訴訟權利。
三是加大被害人對自身實體權利的處分權利。就某些社會危害性小的案件(具體范圍還應進一步確定),賦予被害人接受調(diào)解、和解、提出撤訴的權利,無疑是對當事人自主權的尊重——刑事和解制度正是這樣一種當事人本位主義訴訟模式——同時也能改善被害人精神損害完全得不到補償?shù)默F(xiàn)狀,部分解決現(xiàn)行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局限性(如何徹底解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局限性,不屬于本文探討的范疇)。
①立足社會保障,建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
聯(lián)合國1985年通過的《為犯罪和濫用權力行為受害者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則宣言》規(guī)定了國家補償刑事被害人的原則。目前世界上有英美德法等國家建立了這一制度。從我國社會保險的現(xiàn)實情況出發(fā),結合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實際,探索并建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具有積極意義。
②補償資金來源。有關方面可以設立一個補償基金,由有關部門(如政法委)統(tǒng)一管理,來源主要是對犯罪分子的罰沒款、監(jiān)獄勞動盈利、國家稅收、社會捐助等,保證獨立核算、??顚S谩?/p>
③補償?shù)膶ο蠛头秶?。根?jù)我國現(xiàn)階段的社會經(jīng)濟狀況,將補償對象和范圍限定在如下方面較為合適:一是補償被害人的人身傷害,適當考慮精神損害補償,財產(chǎn)損害不予補償;二是需補償?shù)膿p害以故意犯罪造成的為主,過失犯罪造成的損害也應適當考慮;三是補償對象僅限于自然人的被害人及其近親屬。補償?shù)姆绞揭砸淮涡越o付為宜⑩。
2、建立被害人刑事法律援助制度
一般來說,法律援助程序的啟動需要當事人的申請。而在以公訴為基礎的刑事訴訟模式下,被害人因為依賴并依附于公安、檢察機關,訴訟權利都不能得到完整地行使。因此,針對被害人完善法律援助機構和程序非常必要。
當下,對被害人權利保護的呼聲越來越高,如何借鑒他國成功的經(jīng)驗,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被害人權利保護體系,仍有大量工作要做,從刑事和解制度出發(fā)開始的積極探索,對于保護被害人、挽救加害人、平衡社會利益,促進社會全面穩(wěn)定、和諧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①鄭海軍《刑事和解的制度沖擊》/法制與社會2007年01期 第180頁;
②來君《論刑事被害人的人權保護》/柴達木開發(fā)研究 2006年03期 第60頁;
③于天敏《刑事被害人的權利及其保障》/人民司法 2005年06期 第48頁;
④馬靜華《刑事和解制度論綱》/政治與法律 2003年04期 第113頁;
⑤馬靜華《刑事和解制度論綱》/政治與法律 2003年04期 第115-118頁;
⑨高銘暄、張?zhí)旒t《刑事和解與刑法價值實現(xiàn)——一種相對合理主義的解釋》/浙江公安高等專學校學報——公安專刊 2007年01期 第12頁;
⑥向朝陽、馬靜華《刑事和解的價值構造及中國模式的構建》/中國法學 2003年06期 第115-116頁;
⑦陳光中、葛琳《刑事和解初探》/中國法學 2006年05期 第9頁;
⑧最高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組織編譯:《所有人的正義——英國司法改革報告》/中國檢察出版社 2003年版 第189頁;
⑩王琰《對我國建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的立法思考》/河南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 2007年01期第54-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