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芳芳
摘 要: 起源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給翻譯研究帶來了勃勃生機,翻譯研究與跨文化交際通過語言學習緊密聯(lián)系起來,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學習外語不再僅僅局限在語言層面,而是通過學習語言了解異族文化,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在此過程中,翻譯起到了橋梁的溝通作用。作為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了解和掌握常見動物詞語在中外文化中的內涵是任何英語學習者不可忽視的內容。
關鍵詞: 英漢動物詞語 文化內涵比較 翻譯
在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進程中,動物一直與人類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這種親密無間的關系使得人類對動物產生各種各樣錯綜復雜的情感,如崇拜、喜歡、厭惡、恐懼等情緒。在英漢兩種文化中存在著許許多多與動物相關的詞匯以及大量以動物為喻體的比喻性短語。由于中英文化的差異,人們對同一種動物賦予不同的文化內涵和寓意,從而形成不同的聯(lián)想意義。通過對同一動物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可能出現(xiàn)的內涵相同或相異的研究,以及不同動物可能引起類似的聯(lián)想諸方面的對比研究,可以透析出文化對詞匯的影響,揭示中英兩種文化間的差異。
1.同一動物詞在中英文化中具有相同的文化內涵
由于相同或相似的生活環(huán)境,在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人們對于某些動物,特別是那些與人類生活有著密切關系的動物,有著相同的情感,因而產生相同或相似的聯(lián)想,并賦予他們相同的文化內涵。例如:狐貍(fox)帶給我們的聯(lián)想是狡猾、奸詐。漢語中我們說某人很狡猾時,常說“他是個老狐貍”。英國人在形容某人狡猾時也說:“He is a fox.”意思是說“He is as cunning as a fox.”。羊(sheep)在中西文化中均被視為一種性情極馴服、溫順的動物,該詞在英漢文化中都用來比喻性格溫和、恭順。例如:“she has a character of a sheep.”類似的動物詞匯還有:
蜜蜂(bee)在英漢兩種語言中都是勤勞的象征。漢語有“他是一只勤勞的蜜蜂”之說,英語也有“as busy as a bee”。如:
(1)The children were as busy as bees, making preparations for the festival.
孩子們忙得像蜜蜂一樣,為過節(jié)做準備。
狼(wolf)生性貪婪、兇殘、狡詐,英漢兩種語言對狼的喻意基本相同。漢語中有“如狼似虎”、“狼心狗肺”、“狼崽子”之說。英語中有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著羊皮的狼);have a wolf by ears(騎虎難下);throw to the wolves(出賣朋友);wolf down(狼吞虎咽)等說法。由于狼的形象和喻意均為我國讀者所熟悉,所以翻譯時可采取直靈活的方式,或直譯或意譯。如:
(2)The newspaper placards that had cried “wolf” so often, cried wolf now in vain.
報紙上連篇累牘的“狼來了”的廣告,現(xiàn)在已經無人相信了。
豬(pig)除了生性骯臟、貪吃外,還有懶、憨、丑等文化內涵,中西文化對豬的形象和喻義基本一致。漢語中有“豬頭”“肥豬”“懶豬”“笨豬”“長得像豬八戒”之說,豬的形象讓人討厭,多用于貶義。英語中也有許多含有pig的習慣用語,幾乎都含有明顯的貶義,如eat like a pig(喧鬧而貪婪地大吃大喝);make a pig of oneself(大吃大喝);buy a pig in a poke(未經過目而買下的上當之貨)。又如:
(3)He had been a pig about money.
他對錢貪得無厭。
2.同一動物詞在英漢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內涵
當我們以群體作為文化活動的主體,以一定地域為文化存在的空間來考察文化時,就會發(fā)現(xiàn)文化具有明顯的民族性。由于英漢民族長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自然對同一動物詞會產生不同的聯(lián)想,賦予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龍(dragon),中文里吉祥尊貴的“龍”與英文中邪惡兇殘的dragon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漢文化中,龍象征著吉祥、權威、高貴和繁榮。在封建社會,龍是帝王的象征,皇帝被稱為“真龍?zhí)熳印?。漢語中有大量的關于龍的成語,如“龍騰虎躍”、“龍鳳呈祥”、“望子成龍”等。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一種兇殘的怪物,被認為是惡魔的化身?!妒ソ洝分邪褠耗龅┓Q為the great dragon。現(xiàn)代英語中dragon用以指“兇暴之徒”或“嚴厲透頂?shù)娜恕?,如?/p>
(4)She is a real dragon, youd better keep away from her.
她是兇狠的母夜叉,最好離她遠點。
dog(狗)在中西文化中內涵意義差別甚大。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認為狗是一種讓人討厭的動物,用狗來形容人的詞匯多為貶義詞。例如“狗仗人勢”、“狼心狗肺”、“狐朋狗友”。而在西方,狗被認為是人類最好的朋友,人和狗的感情十分密切。dog在英語中大多數(shù)場合是褒義詞,可用來形容值得同情信賴的人,如a lucky dog(幸運兒);an old dog(老手);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as faithful as a dog(像狗一樣忠誠)。但有些時候也有明顯的貶義,如treat someone like a dog(虐待某人);live a dogs life(過著悲慘的生活);dog eat dog(人吃人、各顧各、殘酷無情的競爭)。
owl(貓頭鷹)在英漢兩種文化中具有絕然不同的文化意象。我國通常把貓頭鷹稱作“夜貓子”,由于其叫聲凄厲刺耳,人們常常把它與災難和死亡聯(lián)系在一起,它的出現(xiàn)被認為是一種不祥的征兆?!耙关堊舆M宅”意味著大禍臨頭,厄運將至。西方人卻把貓頭鷹看作是聰明和智慧的象征。貓頭鷹在人們心中的形象是沉著、冷靜,因而帶有“精明、智慧”等文化內涵,如as wise as an owl(像貓頭鷹一樣聰明)。
bat(蝙蝠)蝙蝠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聯(lián)想意義。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認為蝙蝠是幸福的象征,因為蝙蝠的“蝠”與幸福的“福”同音,而紅色的蝙蝠則是大吉大利的征兆,因為“紅蝠”與“洪?!敝C音的緣故。蝙蝠在西方人眼里是一種丑陋、邪惡的動物,因而總是把它與罪惡或黑暗勢力相聯(lián)系,英語中凡帶有bat的習語都含有貶義,如crazy as a bat(精神失常);have bats in the belfry(異想天開);as blind as a bat(有眼無珠),如:
(5)You must have been as blind as a bat not to have seen me; I was sitting at the next table.
你沒看見我一定是瞎了眼,我就坐在你旁邊的一桌。
fish(魚)的文化內涵在中英文化的喻義更是大相徑庭。在漢語中因“魚”和“余”諧音,中國人正式的宴會餐桌上,特別是年夜飯必須有魚,圖個“年年有余”的吉祥。英語中fish含有貶義色彩,用來形容不好的人和事,如a poor fish(可憐蟲);a loose fish(生活放蕩的女人);fish in the air(水中撈月);fishwife(舉止或說話粗魯?shù)呐?,大吵大鬧的潑婦);在風行愚人節(jié)的西方,上當受騙者被稱為April Fish(四月魚),指沒有頭腦、容易上當受騙的人。
3.同一動物詞在英漢兩種語言中沒有相關對應的文化內涵
基于文化上的差異,各民族對待動物的態(tài)度和情感也有著巨大的差異。有些動物在西方文化中有深刻的喻意,能夠引起豐富的聯(lián)想,但是這些詞在中國文化里文化含義甚少;相反,一些在中國文化里有豐富聯(lián)想意義的詞在英語文化中卻無相對應的含義,我們應對這類詞多加注意。
cat(貓)在漢語文化中喻義很少,而在英語文化中是一種有著豐富喻義形象的動物,如rain cats and dogs(大雨傾盆);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泄露機密);like a cat on hot bricks(如熱鍋上的螞蟻,如坐針氈)。在英語俚語中,cat常用以喻指a spiteful or unpleasant woman(心地惡毒或令人討厭的女人),如:
(6)Mrs smith is a perfect cat.
史密斯太太是個地地道道的長舌婦。
crocodile(鱷魚)是一種兇殘的爬行動物,漢語中沒有與此相關的習語短語;而在西方傳說中鱷魚一面吞食捕獲的動物一面流著悔恨的眼淚,以誘惑更多的動物上當受騙,因此英語中有the crocodile tears(鱷魚的眼淚)之說,現(xiàn)常用來比喻“假仁假義,假慈悲”。如:
(7)Take no notice of her crocodile tears.She is not in the least concerned about your injury.
不要理會她的假仁假義,她對你的傷勢一點兒也不關心。
4.不同的動物詞在中英文化中具有相似的文化內涵
中國人常用鼠來形容膽子小,如“膽小如鼠”;英語中卻用rabbit來類比,如as timid as a rabbit(膽小如兔)。比喻“說大話”,漢語說“吹?!?,可英語中卻用talk horse。漢語中一般用“?!眮硇稳萘獯?;而英語中要用horse,如:He is as strong as a horse.(他力大如牛)。比喻“頑固”,英語用as stubborn as a mule (頑固得像頭騾子);漢語通常說“犟得像頭牛”。漢語中人們把老虎看作百獸之王,人們常用“虎”形容勇猛威武。而英語中雄壯威猛的形象當首推lion,如, as bold as a lion(如獅子一樣勇猛)。
以上通過英漢動物詞文化內涵的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任何一種語言中的動物詞語不單是動物形象的符號代表,人們根據(jù)自身的生活經驗,賦予動物以各種喻義,這些源于動物的喻義形象鮮明、內涵豐富,從而構成了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達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了解和掌握這部分知識對英語學習者來說很有必要。
參考文獻:
[1]包惠南,包昂.中國文化與漢英翻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
[2]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3]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4]郭建中.文化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5]胡文仲.英美文化詞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6]朱祖延.漢語成語大詞典[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