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晶晶
摘要:跡與象通常用在對書畫的研究中,但它們并不僅僅只存在于書畫。招貼設計是一項與社會發(fā)展息息相關的設計活動,社會不斷的發(fā)展促使在招貼設計中所使用的跡象也不斷的發(fā)展。
關鍵詞:跡;象;招貼設計
一、跡與象
跡象這個詞古已有之,在中國古典藝術理論中早就有了對跡象一詞的使用,常出現(xiàn)在中國書畫史論中。跡用來形容具體的畫面效果或肌理、紋理等;象用來指代自然形象和藝術形象或物象的形態(tài)、方式等。跡與象通常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在自然物象和藝術形象中,沒有無跡的象,也沒有無象的跡,跡中有象因素的存在,在中國畫史上“誤墨成蠅”(三國時期畫家曹不興在為孫權畫畫時將一滴墨濺在畫上,為免受責罰將污點改成蒼蠅,讓孫權誤以為是真蒼蠅用手去彈)和“敗墻張素”(將白紙掛于破墻前,透過白紙看墻上的痕跡,通過對痕跡的想象作畫)的典故都說明跡有象,可識別,可改造。象則可以由各種相應的跡來充實,時代、風格、媒體的不同都會造成形成象的跡之間的差異化。
二、跡象與招貼設計
單純的跡象只能被看作是某種符號,而“只有當跡、象和一切你想(或別人認為你想)表達的情感結(jié)合在一起時,才是完整的藝術跡象?!?/p>
作跡造象本是繪畫的工作特征,繪畫是一種富有表現(xiàn)性的藝術,它所表現(xiàn)是對某種情感的呈現(xiàn)或顯現(xiàn),是不受個人情緒影響的認識結(jié)構,處于一種抽象狀態(tài)。然而,招貼設計也是一種跡象活動,設計師通過在紙面上做出一些痕跡,造成一定的象或者利用已有的跡運用各種技巧,對跡進行發(fā)揮和再造讓跡能成為一種象。
在電腦還沒有在設計領域普及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招貼設計師們都是運用尺子、畫筆、顏料、剪刀、膠水等工具進行招貼設計。很多著名的招貼設計師本身就是畫家,對繪畫有著深入的了解,如“新藝術”運動代表人物朱利斯·謝列特,他的很多設計作品都是將繪畫運用到招貼設計中,他扎實的繪畫技巧為設計作品提供了準確生動的象,同時結(jié)合對跡(柔和色彩效果)的運用使他的設計作品成為家喻戶曉的藝術品。招貼設計中繪畫的使用能增加作品的趣味性,所以當繪畫中所使用的跡象與設計作品相結(jié)合,所產(chǎn)生的效果是非常理想的。法國新藝術運動的代表人物阿爾豐斯·穆卡,他的設計常選擇植物紋樣為中心的曲線(象),與單線平涂(跡)的方法為設計手段,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裝飾感。德國“海報風格”運動的奠基人魯西安·伯恩哈特同樣是將繪畫跡象運用到招貼設計中的代表人物。他的設計作品往往是一張與主題相關的象搭配簡潔的文字和強烈的色彩效果,顯得簡明扼要,并且形成了一場設計風格的變革。
20世紀80-90年代,由于電腦的廣泛應用,為設計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和快捷,很多設計師從繁重枯燥的繪畫工作中解脫出來,運用電腦軟件進行招貼設計。但是運用電腦軟件進行設計并不意味著拋棄原來的作跡造象,而是將它們運用到了一個新的領域中。現(xiàn)在常用的設計軟件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等等,使電腦不僅能大量縮短平面設計的時間,同時也開拓了一個嶄新的、利用電腦從事創(chuàng)意設計的天地。利用這些軟件能靈巧地拼合形象、創(chuàng)造攝影無法達到的超現(xiàn)實環(huán)境。而軟件中的一些工具更是可以用來模仿跡象,在濾鏡中有各種我們所需要的痕跡。如水紋、沙地等自然紋理;有馬賽克、點狀化的人為紋理;還有鉛筆畫、水彩、木刻、油畫等藝術紋理,我們可以拿一個合適的象配上隨心所欲的跡來表達我們的情感思維。在任何一幅作品里,一個完整的象可以用不同的跡來填充,這些跡隨著時代、風格、媒體的不同有著巨大的差異,所表現(xiàn)出來的象也有著不同的含義。如李西斯基在1919年創(chuàng)作的革命招貼《紅色楔子攻打白軍》中,運用簡單的幾何圖形與強烈的色彩并結(jié)合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創(chuàng)作出了這幅作品,用來表達革命摧枯拉朽的巨大力量。社會文化環(huán)境及人生經(jīng)歷對設計師選擇跡象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康斯泰布爾曾道:“風景畫家應當心平氣和地去觀察自然,而一個莽漢永遠不會完全領略自然的美麗”。香港設計大師靳埭強先生受中國道家思想的影響非常深,他本身也是一位畫家,中國畫更是頗有功底,他經(jīng)常將京劇、水墨等中國文化精髓融入作品中,所創(chuàng)造的《樂山.樂水》系列招貼,將中國水墨畫的跡與筆、墨、紙、硯等象結(jié)合運用,讓人感受到恬淡虛靜,符合道家至高境界。
現(xiàn)在流傳甚廣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就是指要另辟蹊徑選擇別人所沒有考慮的元素來進行設計。在現(xiàn)在的招貼設計中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開始運用涂鴉、手繪、甚至僅僅用偶然生成的痕跡來進行創(chuàng)作,這些實質(zhì)上也是一種跡象活動。在近年來的許多公益招貼設計大賽中我們常常能看到作跡造象的設計作品,如利用墨汁滴在水中偶然形成的跡來組成一個具體的象,用來表達作者對環(huán)境保護的宣傳;用撕碎的塑料袋來模擬中國書法的筆觸組成一副字畫來傳遞對塑料制品的無聲指責;用兒童稚拙的繪畫來控訴現(xiàn)代工業(yè)化社會對環(huán)境的破壞等等,這些在招貼中使用的跡象能幫助人們更便捷的理解和認同設計作品所傳達的信息,并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三、結(jié)束語
我們生存社會模式以及文化結(jié)構不是一成不變的,有著潛移默化的變化,從而設計作品也會隨著這些新的模式發(fā)生著變化以適應環(huán)境的要求,正是因為這種流動的社會狀態(tài)導致人們所感興趣的事物也是不斷變化著的,對設計中跡象的影響也是動態(tài)的,招貼設計中各種新的跡與象因素的運用,能使觀者達到更多視覺上的享受和情感上的愉悅,這樣才能推動我們的設計不斷的前進、進步。
參考文獻:
1、鐘儒乾.繪畫跡象論[M].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2、蘇珊·朗格著;滕守堯譯.藝術問題[M].南京出版社,2006.
3、王受之.世界平面設計史[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