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燕
一、共同過失犯罪之理論紛爭
(一)肯定說
日本刑法學家大場茂馬、岡田朝太郎以及前蘇聯(lián)刑法學家特拉伊寧等都是持肯定態(tài)度的。比如特拉伊寧明確指出,在所有的人的行為都是過失實施的情況下,就發(fā)生過失的共同犯罪的問題。這種見解也逐漸在司法實踐當中得到了反映。一些國家甚至還以刑事立法的形式對之予以支持。比如意大利“羅科法典”第113條規(guī)定:“在過失犯罪中,當危害結果是由數(shù)人的合作造成時,對每人均處以為該犯罪規(guī)定的刑罰。
(二)否定說
從世界范圍來看,否認共同過失犯罪之存在目前仍然是一種傳統(tǒng)而通行的觀點。究其原因,乃是認為承認共同過失犯罪,就必然背離刑法中共同犯罪的理論,有走上“客觀歸罪”道路之嫌疑。
(三)限定的肯定說
此說認為一般不成立共同過失犯罪,但當各共同行為人負有法律規(guī)定的共同注意義務并共同違反了該義務時,就應當肯定過失的共同正犯。
二、觀點評析
筆者以為,共同過失犯罪是否成立共同犯罪,與共同過失犯罪是否存在,應該是兩個不同的問題。我們知道,現(xiàn)實生活中的犯罪現(xiàn)象是紛繁復雜的。實踐中,因二人以上的共同過失而導致發(fā)生一定危害結果從而分別構成刑法分則所規(guī)定的犯罪的情況,并非不可能存在。例如甲乙二人在山頂共同將巨石推落,因疏忽大意而將行人丙砸死。事實上,仔細探究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tài),便可發(fā)現(xiàn)存有二種形態(tài):一是共同的疏忽大意,即各行為人都是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發(fā)生這種結果。二是共同的過于自信的過失,即各行為人都是已經(jīng)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fā)生這種結果。可見,共同過失犯罪同共同(故意)犯罪一樣,也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犯罪現(xiàn)象。事實上,我國1997年刑法第25條第2款“二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論處”之規(guī)定,正是建立在承認共同過失犯罪客觀存在的基礎之上的。
那么,共同過失犯罪是否成立共同犯罪呢?筆者認為,共同犯罪應該有事實上的共同犯罪與法律上的共同犯罪之分。事實上的共同犯罪應該包括共同故意犯罪與共同過失犯罪,這就如同犯罪分為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一樣。而法律上的共同犯罪則是對事實上的共同犯罪的一種法律確認,其范圍應當取決于客觀存在的共同犯罪現(xiàn)象以及懲治共同犯罪的司法實務的需要。根據(jù)我國的實際狀況,目前刑事立法把法律上的共同犯罪限定為共同故意犯罪是恰當?shù)?。但我們卻不能夠一方面把事實上的共同犯罪中的共同故意犯罪以刑事立法予以確認,從而升格為法律上的共同犯罪,另一方面又把升格為法律上的共同犯罪的共同故意犯罪的特征、構成要件用以衡量共同過失犯罪,從而得出其不成立共同犯罪之結論,進而否認其存在。其實,這只能說明共同過失犯罪不成立法律上的共同犯罪(即共同故意犯罪),而這是再明顯不過的事了,但卻不能據(jù)此否認共同過失犯罪屬于事實上的共同犯罪之客觀屬性。因此,筆者認為,理論中通常所謂之共同犯罪是在法律層面上使用的一個概念,我們不能將其與事實層面上的共同犯罪混為一談。
三、我國關于共同過失犯罪的立法現(xiàn)狀與司法實踐
雖然我國刑法典及理論通說對過失共犯持否定態(tài)度,但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及一些法院的司法實踐中卻存在不一樣的聲音。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7條規(guī)定:“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輛所有人或者機動車輛承包人指使、強令他人違章駕駛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具有本解釋第二條規(guī)定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筆者認為該司法解釋實際上承認了共同過失犯罪。審判實踐中也有承認過失共犯的案例。重慶市九龍區(qū)法院審理的雷某、孔某過失致人死亡案件中,雷某與孔某兩人相約在一陽臺上,選中離陽臺8、9米左右的一個樹干上的廢瓷瓶為目標比賽槍法。兩人輪流各射擊子彈3發(fā),均未打中,但其中一發(fā)子彈穿過樹林,飛向離陽臺100余米附近,將行人龍某打死。雖然不能查明被害人子彈由誰所發(fā),但一審法院及二審法院均認定兩被告人構成過失犯罪,分別判處4年有期造徒。司法解釋及司法實踐對傳統(tǒng)共同過失犯罪理論的不同聲音,或許也正暗示著現(xiàn)行刑法關于共同犯罪規(guī)定的不足,以及重視審視共同過失犯罪問題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刑法中的共同犯罪制度不過是共同犯罪之客觀現(xiàn)象在法律上的反映。而反映于法律的共同犯罪制度的范圍,應當取決于社會上存在的共同犯罪現(xiàn)象以及處理共同犯罪的司法實踐的客觀要求。從歷史演變的角度講,共同犯罪的范圍呈現(xiàn)出一種日漸縮小的趨勢,其構成日益受到限制。這也使共同犯罪制度得以朝著更加科學與合理的方向發(fā)展。在共同犯罪發(fā)展與完善過程中,一些與共同犯罪密切關聯(lián)的犯罪行為逐步被從共同犯罪中排除出來,成為共同犯罪的附屬形態(tài),而共同過失犯罪無疑就屬于此種情形。在共同犯罪的情況下,各共同犯罪人的行為共同導致危害社會的結果發(fā)生,他們之間在法律上應具有連帶的刑事責任,從而應對共同犯罪人共同定罪。在共同過失犯罪之情況下,雖然各主體的行為共同造成了某一危害社會之結果,但由于他們之間缺乏犯意聯(lián)絡,故仍應對各行為人分別定罪,即為共同過失犯罪的分別定罪原則。
四、結論
如前所述,共同過失犯罪在客觀、主觀等幾個方面均有別于共同犯罪,這也決定了從實質意義上講,共同過失犯罪已不屬于共同犯罪之范疇。實踐中,對于共同過失犯罪人我們通過對其分別定罪處罰,和對各共同過失犯罪人之間根據(jù)其過失程度極其危害行為對危害結果的原因力的大小來確定其罪責大小分別視不同情況而處以輕重有別的刑罰,是完全可以做到對共同過失犯罪人的合理處罰的,而不應該通過重構我國的共犯理論體系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