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世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tǒng)的影響,把社會的思想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運用非智力因素——情感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增強大學生德育實效性的內在保證。
一、情感的含義和特征
情感,原義是指對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應,如喜歡、憤怒、悲傷等。心理學認為,情感是主體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產生的態(tài)度體驗,是對客觀事物與主體需要之間的關系的反應過程??陀^事物是情感產生的源泉,需要是情感產生的前提和基礎,認識過程是情感產生的過程。教育學認為,情感及道德情感,是人們根據一定的道德標準評價自己與他人的行為時所產生的一種內心的態(tài)度體驗,它一般是在道德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的。情感,不論如何表述,就其本質而言,都是反映主客體之間所產生的一種體驗,因而是一致的。一般來說,凡是與主體的需要相符合,人們就產生肯定積極的情感,反之,則產生否定消極的情感。情感一旦產生,便會對主題產生影響,進而直接影響人們的行為動機。人的情感具有許多有別于其他心理活動的特征,最重要的特征是:情感的兩極性;情感的情境性;情感的感染性。
總之,情感的兩極性是情感的基本特征,直接反映了主題的內心體驗;情感的情境性反映了主題與環(huán)境的關系;情感的感染性反映了主題與他人的關系。三者統(tǒng)一于情感的本質之中,從不同角度發(fā)揮作用。
二、情感在大學生德育中的作用
大學生的思想品德是有知情信意行五個要素組成的。對大學生進行德育,從本質上說,就是培養(yǎng)這五個要素有簡單到復雜、從低到高級、從量變到質變的發(fā)展過程。常常遵循“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持之以恒、導之以行”的原則。因此,情感在大學生德育中的作用,就主要體現在對大學生知、信、意、行的影響。
(一)情感與道德認識的形成
道德認識形成的前提是學生對德育的內容的掌握,而對德育內容的掌握主要訊在兩個問題,一是對德育內容的接受意愿,二是對德育內容的確信程度。一般而言,學生對德育內容的接受,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能不能接受,二是愿不愿意接受。其中,“能不能”主要受制于認知性因素,即學生對德育內容和形式的情感體驗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學習意愿。在德育過程中,“能不能”的問題并不突出,與之相比,“愿不愿”的問題始終是德育能否達到預期效果的關鍵和難點。教育工作者經常強調,教學首先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要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等,實際上就是解決學生“愿不愿”的問題,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受學生情感的制約。
(二)情感與道德信念的內化
所謂內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幫助下或其他社會教育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社會要求的政治觀點、思想體系、道德規(guī)范并轉化為自己的個體意識,是個體不僅真正地相信、接受和遵守社會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而且自愿將這些要求作為自己的價值準則與行為依據的過程。在德育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動力往往更多、更直接地來自學習內容和形式的吸引力而產生的情感。而且,學生在教學過程的每一階段所產生的情感反應,都會直接影響其自我投入的意愿和程度,并對其學習信念的效能起增強或減弱的作用。因此,在道德信念的內化和強化過程中。需要借助積極情感來調節(jié)學生意愿,使之自覺講道德認識內化為個體品質。
(三)情感與道德意志的鍛煉
在德育理論和實踐中,人們談到道德行為的調控時總要強調意志的作用。但如何使學生有效地鍛煉道德意志,以克服道德行為中的各種困難呢?同樣必須考慮情感的作用。一般來說,學生的道德意志總是在伴隨積極情感的活動中得以有效鍛煉。在德育過程中,意志對學生行為的調節(jié)控制是通過情感發(fā)揮作用的,如果沒有積極情感的參與支持,學生的意志就會在行動上變得乏味,內外困難就會在心理上變得可怕,道德行為的調節(jié)自然也就難以長久維持。同樣,當學生能以堅持不解的意志排除內外干擾戰(zhàn)勝困難時,一定伴隨著積極情感。
(四)情感與道德行為的自律
自律表明人在沒有外在強化或外在控制的情況下,能自覺地用道德標準約束自己的行為。自律行為的產生,是由于特定的行為經常導致某種情感結果或經常引發(fā)某種性質的情感。因而該行為與相應的情感所定性,以致其再現可以引發(fā)相應的情感及其反饋結果,并對人的行為產生內在的調節(jié)和強化作用。因此,情感制約主體道德行為的自律。
總之,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發(fā)展過程中,知、情、信、意、行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滲透和相互轉化的有機整體。情感在德育中的作用,突出得表現在其對“知”與“行”的內化調節(jié)上。只有通過這種內化作用,才能促使道德認識的形成、道德信念的內化、道德意志的鍛煉、道德行為的自律。因此,激發(fā)和運用相應的情感,是大學生德育獲得實效的心理基礎和內在保證。
三、情感在大學生德育中的運用
通過對情感含義的理解和認識,對情感作用的分析,可以知道情感一旦產生,就會直接影響主體的行為動機。而情感的兩極性又表明,積極的情感對主體的行為動機具有促進作用,可以提高主體的活動能力,這是一般意義的情感兩極性。
運用情感對大學生進行德育就是激發(fā)教育中的積極情感,抑制教育中的消極情感,在這一基本前提下,充分發(fā)揮情感的情境性和感染性作用,促進由“知”向“行”的轉化。具體可以通過以下三方面的途徑實施。
(一)通過認知過程運用情感
在高校德育中,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仍然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對德育知識的認知仍然是德育過程中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因此應該重視和加強情感在認識過程中的運用。
首先,切合實際,增強現實感。在德育知識的講授中,教師要把理論講授和學生關心的或身邊發(fā)生的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在教學語言的通俗易懂和形象生動上下功夫,在自己的理論講授過程中,引用能增強學生現實感的事例,確保學生信服,引起學生共鳴,讓學生帶著感情參與教學活動。
其次,探求方法,增強情趣感。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興趣越濃,學習積極性就越高,學習效果就越好。故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重視情感和興趣,對形式動之以情、授之以趣。在課內探求、設置各種增強學生情趣感的方法,加大學生的參與范圍,如提問法、點評法、討論法、演講法等等。
最后,創(chuàng)設情境,增強體驗感。教師適當的采用一些情境教學和角色扮演的課堂教學形式,以增強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如將多媒體課件等先進的現代化教育技術引進德育課堂是創(chuàng)設情境的有效手段。
(二)通過實踐活動強化情感
實踐活動是德育一個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課堂教育只側重解決德育知識和思想的傳授,而要實現德育的良好效果,必須通過大學生自身的內心體驗、情感積累和行為實踐。通過實踐、體驗,形成一定的觀念、態(tài)度和對實踐客觀的正確認識。這是進行社會實踐的根本目的。因此,通過實踐活動強化情感,需要致意三個問題。首先,在活動開始之前,組織者應對實踐活動中的兩種情況作到心中有數,充分做好準備工作;一是通過實踐所要實現的特定德育目標或輸出的內容;二是能夠激發(fā)學生情感體驗之處。其次,在社會實踐中,當學生完成某一既定的德育活動任務時,組織者應當及時激勵學生進行探索,強化情感體驗,而不是滿足于實踐既定的德育任務和內容。最后,教育者應當組織一些具有一定難度的、富于挑戰(zhàn)性的實踐活動,并引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在兩難的思考中,理解感悟人生,認識社會和自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增強自己的適應性,完善自己的價值體系。
(三)通過教師魅力激發(fā)情感
在德育活動中,德育教師的人格魅力本身就是一筆財富。在當前大學生的心目中,教師已不再局限于“傳道、授業(yè)、解惑”,而更傾向于“有淵博的知識,給人源源不斷的甘泉;有博大的胸懷,給人天高地闊的世界;有進取的精神,給人積極向上的目標;有朋友般情誼,給人兄弟姐妹的關愛;有端莊的容貌,給人賞心悅目的視覺?!币虼?教師更應該加強自身素質,注重個人修養(yǎng),培養(yǎng)崇高的道德品質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發(fā)揮自身的感染力,感化學生、熏陶學生。
首先,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在德育中激發(fā)學生情感,就首先要做到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同時教師一定要意識到,自己的言談舉止、衣著打扮甚至一顰一笑都會對學生的情感世界產生影響,甚至是改變。對前途與事業(yè)的樂觀自信、對生活的無盡熱情、對真美善和假惡臭的鮮明愛憎、品味鑒賞活動的純情都應是德育教師所必備的心理素質和情感體驗。所以,應該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榜樣師范作用,對出事進行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
其次,襟懷坦蕩,真誠待人。在德育中運用情感的基礎在于情感的感染性,即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之間心靈的共鳴,受教育者對教育者的信賴是運用情感的客觀前提所在。因此,德育教師作為教育主體,必須以坦蕩的胸懷去擁抱渴望感情撫慰和心靈慰藉的青年大學生。情感的科學運用,需要德育教師用自己誠摯的情感叩擊學生的心靈世界,是學生受到心靈的洗禮、情感的滋潤、德育的感化。
最后,潛心探索,持之以恒。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增強德育實效性,絕非一朝一夕之事,他需要教師在長期的德育工作中,進行持之以恒的努力,發(fā)揚潛心探索的精神。
綜上所述,情感在大學生德育中具有基礎性作用,是增強德育實效性的內在保證。在新的歷史時期,作為獨生子女的大學生,更需要其心理健康,重視思想品德教育。正確認識情感的含義,充分發(fā)揮情感的作用,科學運用情感,以境生情、以情育情、以情達理,高校德育工作才能見到實效,大學生的思想品德才能得到加強,素質教育才能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