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凱
摘要:近年來,隨著電網建設的發(fā)展,高電壓、大電流輸電鐵塔越來越多,特別是500kV轉角塔導線掛線處的結構也越來越復雜,由原來單一的掛線板、掛線角鋼,逐漸轉變?yōu)榻卿撆c板組合焊接的結構形式。該節(jié)點處理得當與否,直接影響到鐵塔的可裝性。本文主要通過查找影響組合掛線角鋼可裝性的主要原因,并制定措施實施解決。
關鍵詞:500kV;輸電鐵塔;角鋼;可裝性
500kV輸電鐵塔組合掛線角鋼焊接件較多,焊接點及掛線孔空間位置、掛線板角度等難以確定。組合掛線角鋼的處理得當與否,直接影響到鐵塔導線金具安裝使用的可裝性。本廠在剛開始加工組合掛線角鋼時,放樣及組合焊接都采用傳統(tǒng)方法,造成掛線孔空間位置的誤差較大、加工成本高,加工過程中的返工率及報廢率均較高,同時也難以保證質量及交貨期。為了解決這一技術難題,提高輸電鐵塔組合掛線角鋼的放樣及加工質量,降低生產成本。筆者通過查找影響組合掛線角鋼可裝性的主要原因,并制定措施實施解決。
1現(xiàn)狀調查
影響組合掛線角鋼可裝性的原因調查,結果如下表。
表1 原因調查表
結論:從上表可看出,造成組合掛線角鋼的可裝性不理想主要因素的關鍵點在于:組合后掛線孔之間的相對位置不對、組合后掛線板相對距離不符藍圖要求,導致組合掛線角鋼可裝性差。
2原因分析
通過理論計算、現(xiàn)場觀察,數(shù)據記錄、分析討論,并結合TMA、Auto CAD放樣專用軟件,從人、機、料、環(huán)、法五個方面找出了造成組合掛線角鋼的可裝性差、返工率及報廢率高以及不能形成批量生產、加工周期長的諸多因素。見如下要因確認表2。
要因確認表經過要因確認,找出四個主要原因是:1、焊接位置不好控制;2、焊接角度難確定;3、組合面角度控制難;4、掛線板上的孔相對位置定位難。
3對策措施
針對以上各主要原因,制定對策措施如下:1、制作定位模板,并根據定位模板精確定位出焊接組合線與組合角度,定位模板準確度要高,可操作性要強,易確定組合線的位置,組合角度;2、制作專用的角度控制模板,通過火割加工出組合面角度,對火焊工技術要求高、必須嚴格按角度控制模板加工;3、制作掛線孔定位模具,通過控制組合面角度和模具控制使掛線孔相對位置達到設計要求的精度。
4實施
通過定位模板確定出掛線板在側面的組合位置和角度,此方法完全可以精確定位出掛線板與角鋼的組合位置和組合角度。由于橫擔收口的原因,組合面與掛線板側面之間夾角不等于90度,該角度的大小受橫擔收口角度的影響,對該角度的正確計算和精確加工非常關鍵,將直接影響到加工組合的難易程度和精度,并對掛線孔之間的相對尺寸能否保證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表2 要因確認表
掛線板和角鋼的組合面與掛線板側面的夾角不等于90度,通過放樣反復論證,夾角等于90度加上橫擔收口度數(shù)。即夾角=橫擔收口度數(shù)+90度。
在夾角的大小確定以后,通過火割吹坡口加工出夾角,為保證精度,需制作一塊角度控制模板。在加工時,先將角度模板附于掛線板上,然后劃線,確定出火割角度?;鸶钪?,為保證組合面的平整,還需要對組合面進行打磨。
理論上講,上述加工的精度能夠保證,就已經可以保證掛線孔之間的相對位置,但由于火割加工對加工人員的要求高,存在一定的人為不確定因素,再考慮到焊接變形以及加工誤差的影響,所以在最終組合成型時,還必須制作一根定位銷,定位銷的直徑應等于掛線孔直徑。這樣就可以幫助組合人員來判斷掛線孔的位置是否達到要求。
5效果檢查
在500kV貴廣二回線輸電鐵塔加工中,將組合掛線角鋼加工新方法進行了試用,同時在批量生產中,對加工出的3種塔型的組合掛線角鋼進行了可裝性檢驗,可裝性如下表:
表3 組合掛線角鋼可裝性統(tǒng)計表
6鞏固措施及標準化工作
6.1把橫擔處復雜組合掛線角鋼的放樣、制作用工藝的形式固定下來,嚴格檢查監(jiān)督執(zhí)行。
6.2對全體放樣人員進行放樣及加工工藝技能的培訓,使每個人都能達到熟練處理的程度。
6.3要求操作者嚴格按照圖紙、模具加工,按正確的方法使用模具組合。
6.4塔型結構不同,模具也不盡相同,需對組合模具建庫,具備成批生產的模具需打上線路名稱、塔型、節(jié)點編號,以便在以后的生產中使用。
7結論
通過此次對工藝進行改進,解決了500kV輸電鐵塔掛線處復雜組合掛線角鋼的放樣及加工質量問題,降低了返工率及報廢率,提高了可裝性,并將組合掛線角鋼在試組裝過程中的報廢率降低到0.8%,可裝性提高到了100%,實現(xiàn)了預期目標。
參考文獻:
[1]宋曼華等著.鋼結構設計與研究.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4.
[2]編委會著.電力架空送電線路設計施工與運行檢修實用手冊.長春:吉林音像出版社,2005.
[3]宋勇等著.AutoCAD 2002使用與精通.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8).
[4]路克寬等著.鋼結構工程.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3.
[5]柴玉華等著.架空線路設計.北京: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
[6]崔洪斌等著.AutoCAD 2002三維圖形設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5.
[7]編委會著.電網設計建設新技術與標準規(guī)范手冊.北京:電力科技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