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燕
摘要:英語修辭格源遠流長,是英語語言的精華部分所在。英語修辭格出現(xiàn)在各種文體之中,英語新聞也不例外。新聞英語運用各類修辭格增加了其新聞語言的藝術魅力,吸引著讀者的目光,無論從標題到正文都具有新穎性、可讀性和趣味性。將新聞語言中的修辭格恰當?shù)剞D換成令譯入語讀者能夠接受的語言也是翻譯工作者追求的目標之一。
關鍵詞:新聞英語修辭格運用標題正文翻譯
英語修辭格是語言美學的重要元素之一,它就像我們生活中的“調味品”和“美化劑”。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讀著美妙的語言、優(yōu)美的詞句,使我們賞心悅目,回味無窮,得到心靈的愉悅,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快樂和享受。
一般來說,英語新聞與漢語新聞大致一樣,每條新聞一般分為四部分:題目、概述、正文和結尾。翻開英文報刊,我們都會發(fā)現(xiàn),不管是在標題還是正文里,都有大量的修辭運用。通過利用各種辭格可使語言具有音韻美、形式美、內容美、意境美。為增加報道的可讀性、生動性,在新聞報道中有時也會靈活地運用某些修辭手段。
英語新聞標題的辭格例述
如前所述,英語新聞的標題是首先映入讀者眼簾的“亮點”,是吸引讀者目光的“回首”之處。新聞標題被稱為新聞報道的眼睛和靈魂,一個生動的新聞標題,能夠迅速地吸引讀者的注意力,達到先聲奪人的效果。
英語新聞標題簡潔、準確、搶眼,往往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在標題里運用辭格可謂錦上添花,妙筆生輝,具有主題鮮明、風味獨特的功效,很容易勾起讀者的好奇,獵奇,引發(fā)聯(lián)想,促使讀者不由自主地讀下去。
當然,英語標題的翻譯也是很有學問的,尤其是當標題運用辭格的情況下,譯者要想把標題翻譯到位、準確、簡明、新穎,也要頗費心思的。下面略舉幾例即可說明。
詞義修辭格的運用。英語新聞標題常常使用詞義修辭格,例如:
比喻:標題中運用比喻,使新聞中的人物和事件更為鮮明突出。漢譯標題為保留原文標題的生動性,也要采用相應的比喻形式來翻譯,體現(xiàn)了翻譯的基本原則即“信、雅”的原則。如:Children Under Parents'Wing(China Daily,Oct.8,2002)《父母“翅膀”底下的孩子》
文章講述美國中學發(fā)生槍擊事件后,許多家長親自送孩子上學。
借代:借代修辭格指兩件事物雖不相似,利用不可分離的關系,借此代彼。下旬標題中,以美國首都華盛頓代替美國,翻譯時可將其還原。Israel Tests Washing-ton's Toleranee(China Daily,Oct.8,2002)《以色烈:“美國,你還能忍多久?”》
夸張:夸張通過明顯而過分的方法使語言生動,從而達到強調的目的。
下面這個標題,運用了夸張的手法,來達到幽默強調的目的。
A Vow to zip His Lips(The New York Times,Jan.14,2003)《誓將守口如瓶》
擬人:擬人使句子更加生動、形象,讓讀者產生一種親切感。如:Lonely gibbon forn Zhuhal seeking loving wife(ChirtaDaily,Sop,21,2005)《珠海一孤獨長臂猿苦尋愛妻》在此標題中,長臂猿被賦予了人的情感:孤獨;以及人的行為方式:尋找愛妻(seeking loring wife)。讀者讀后不禁莞爾一笑,自覺甚是有趣。
雙關:雙關修辭格用一個詞或一句話表達兩層不同的意思,使語言表達妙趣橫生,收到由此及彼的幽默效果。雙關可以分為語音雙關、語義雙關和短語雙關三類,或插科打諢,或借題發(fā)揮,或指桑罵槐,用于新聞標題可起到吸引讀者的效果。
仿擬:也稱仿化,即仿照又變化,是一種模仿現(xiàn)成格式而臨時新創(chuàng)的修辭方法。仿擬雖是模擬現(xiàn)成的格式,但往往是用自己的語言,融入新的思想。運用仿擬做文章標題,能夠使焦點信息更加突出,有助于讀者快速準確地理解文章的大意。
結構修辭格的運用。在英語新聞標題中,結構修辭格的運用也屢見不鮮。例如:
反語:反語旨在通過發(fā)笑達到諷刺的目的。如:Chrone—Plated Independenee《鉻板式的獨立——年產80萬噸鉻的小國揚言要完全獨立》這則新聞標題嘲弄的是一個每年只能生產出80萬噸鉻的小國揚言要完全獨立。
設問:設問就是用疑問句的方式增強語言表達效果的一種修辭方式。如:Is love for Labor lost?(Newsweek,Oct.16。2000)《工黨失寵了嗎?——英首相布策爾支持率下降》
諺語、典故:引用諺語、典故等可增強標題趣味性,在標題中,一般都借助原有的典故,帶著聯(lián)想,略加改動,其語言效果事半功倍。如:Measure for measure(The New York Times,NOV.13,2002)《一報還一報,恩怨就此了》
對照:英文標題常常用到對照修辭格,并列的兩句,形式上工整,內容上形成鮮明對照。漢譯時,要保證形式對等,可參照漢語的對偶等修辭格,必要時可用意譯。如:Old Dogs,New Tfieks(U.S.News&Worid Report,F(xiàn)eb.26,2001)《傳統(tǒng)企業(yè)新理念,互聯(lián)網上生意忙》
回文:回文是指以字詞為單位,按一定規(guī)律排列起來,并刻意追求同一語句順讀、例讀皆能成誦的修辭方法?;匚木哂刑厥獾慕Y構特點,用在新聞標題中新穎別致,耐人尋味,更能吸引讀者眼球。
No X in Nixon.
這是美國報紙一篇文章的標題“尼克松心中沒有謎”,正讀、反讀完全相同,作者巧妙的構思令人驚嘆,同時也充分體現(xiàn)了英語的靈活性。文章主要贊揚了尼克松總統(tǒng)為人精明,才思敏捷。
音韻修辭格的運用。音韻修辭格包括頭韻、元音韻、尾韻和擬聲等。頭韻讀來則富有節(jié)奏感,讓讀者讀起來瑯瑯上口,而元音韻“是指連續(xù)幾個詞重復同一個或近似的元音,求取悅耳效果的辭格”。
新聞正文中喻格運用
如同新聞標題一樣,英語新聞的正文也大量使用了修辭格,其目的是使語言表達充分、到位、形象生動,令讀者耳目一新,從而避免了語言的單調乏味、缺乏生氣和韻味。文中各種喻格的使用比比皆是。當然辭格的翻譯還是依照上文的方法和原則進行,現(xiàn)舉例分述之。
明喻。明喻是把兩個事物的相似性進行比較,表明本體和喻體的相類關系。Simile必須具備本體和喻體以及喻詞,喻詞常用“as,like”,也用“as if,be compara-ble to,similarto,resembleIbe something
of,regard…as”等。例如:
That process may alreadv be bcgin-ning,for Japart's surplus has been tum-bling for 20 consecutive months:,and it could end up with something that a few years ago WOUld have been regarded as more laneiful than a unicorn a Japanese trade deficit.
這個過程(即資本輸出和對外貿易順差的減少)已經開始,日本貿易順差20個月來繼續(xù)下跌(這種情況)的結局會是幾年前人們還以為是比獨角獸更虛緲的事情:日本貿易逆差。
隱喻。隱喻也是在兩類不同的事物之間進行比較,以表明兩者的相似之處。但它不用喻詞連接本體和喻體。從構成方式上,隱喻分為“顯露式隱喻”和“非顯露式隱喻”兩種。非顯露式隱喻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本體出現(xiàn),喻體缺;另一種是喻體出現(xiàn),本體缺。
借喻。借喻也稱借代,即不直接說出人和事物的本來名稱,而借用人和事物特征性的詞代替,作用是通過相近聯(lián)想,用一事物取代另一有關事物。例如:
The proposal to protect the hundreds of thousands 0f Kurdish refugees seemed dependent on the whims of Saddam Hus-sein or that it would have to be given musele by a muhinational force.
保護幾十萬庫爾德難民的計劃看來要依靠薩達姆·侯賽目的心血來潮,或者必須以多國部隊的武力做后盾。(muscle原意為“肌肉”,在此句中借以代替“力量”)。
提喻。提喻是不直接說出人和事物的本來名稱,而以部分代替全體、具體代替抽象、單個代替類別,或者反過來以全體代替部分、抽象代替具體、類別代替單個。例如:
Last year nearly 518 million vehicles rolled off the assemblv lines.
去年將近生產出580萬輛汽車。
Vehicle是運載工具,汽車只是運載工具的一種,是全體代替局部。
新聞英語中修辭格的翻譯方法
由于比喻類修辭格在新聞中的使用,在翻譯中我們既要維護新聞的客觀性,又應保留其原汁原味的特色。
保留原文形象。如果某種修辭手段譯成漢語后不會使讀者產生理解上的困難,則可直譯或基本直譯。這樣不僅給譯語輸入新鮮的血液,還會讓讀者體會異國情調之美。例如:
The Open Barn Door(Newsweek)敞開的糧倉大門(比喻美國的科技情報容易獲取)。
改變原文形象,譯出喻義。當原來的形象難以保留,為保證原信息傳達的效果,必須改變形象。例如:
The 40-plus summiteers are a mixed bag from Europe,Africa,the Middle East,Asia.the Americas and the Pacific.
法語國家首腦會議是個大雜燴,有來自歐洲、非洲、中東、亞洲、美洲和太平洋地區(qū)的四十個國家的首腦參加。
上例中如直譯出“a mixed bag”,不易被譯語讀者接受,相反,用意義相近的形象表示出來,既保留了原文信息,又在譯文中再現(xiàn)了與原文相似的形象。
舍棄原文形象,譯出喻義。如果修辭手法在語言的轉換中難以直接完整地表達原意,不得不舍棄原文的字面意義,以求譯文與原文的內容相符。例如:
An admixture of weahh,rivalrv and instability has made the Middle East a brimming cauldron of the trade,account-ing for a third of the world's arm deals.——Times.Oct 21.1981
中東地區(qū)富庶如油、沖交迭起、動蕩不安,軍火生意十分火爆,占世界武裝交易(總額)的三分之一。
此句中的“a brimming cauldron of the trade”字面意思是“一口滾沸欲溢的大鍋”。若一味追求保存喻體的形象,直譯后的譯文將會讓人費解。因此,該句舍棄了原文形象,以確保讀者能夠理解準確。
結語
由此可見,在英語新聞中,無論標題還是正文都往往會出現(xiàn)各種修辭格。無疑這種標新立異的標題和語言會吸引眼球,新聞標題采用修辭格,意在追求新穎和“雷人”,在語言轉換中則應注意與漢語的契合,標題翻譯應做到流暢地道,譯法可采用直譯、意譯或直譯+意譯的方法。只有這樣,譯成漢語后中國讀者才不至于產生理解上的困難。當然,翻譯時,切忌生搬硬套,標題晦澀難懂,運用靈活的翻譯手段,既要表達出原標題的神韻,又要吸引更多的讀者。正文中的修辭格也增加了文章的可讀性、趣味性和新穎性。準確得體的翻譯也定會使譯入語讀者“胃口”大開,仔細品味,回味悠長。
編校:鄭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