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魯艷
摘要:兒童文學翻譯研究在中國乃至世界都屬于邊緣領域,但鑒于兒童文學的翻譯對中國兒童文學的生成和發(fā)展有重要意義,應該引起更多的關注和研究。接受美學的理論可以用來研究兒童文學翻譯,由于兒童文學的讀者與成人有很大的不同,譯者應充分考慮目標讀者的特殊性,創(chuàng)造出適合兒童讀者的語體形式并重現(xiàn)兒童童趣。
關鍵詞:接受美學;兒童文學翻譯;目標讀者
引言
如果我們把翻譯視為文學多元系統(tǒng)中的子系統(tǒng),翻譯研究屬于邊緣領域,兒童文學翻譯無疑就處于邊緣領域里的邊緣地位。為了對這個被研究者們所忽視的邊緣領域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來了解它的本質,用更合適的方法策略來獲得更好的譯本。盡管在翻譯過程中沒有理想的辦法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是譯者應該在保留原作風格特點的同時,采用合適的方式來最好地滿足特定目標讀者的需要。
兒童文學是為兒童創(chuàng)作的,作家和譯者應該首先考慮到目標讀者的需要和特點。兒童讀者的語言、接受能力、社會心理和美學判斷與成人有很大的不同,譯者的工作就是考慮這些不同并找出適當?shù)牟呗詠磉_到完美翻譯。兒童文學翻譯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的發(fā)展很不平衡,并引起了很多問題。一方面,兒童文學的翻譯文本數(shù)量驚人;另一方面。對兒童文學翻譯的專門研究又少得可憐,以至于兒童文學翻譯在翻譯研究中處于邊緣位置。幸好西方學者已經注意到了這個現(xiàn)象并開始進行研究,但在中國這一領域的研究暫時還空缺著。中國有近三億兒童讀者,但他們面對的卻是市場上總體質量不高的兒童文學譯本。國內文學評論界和翻譯理論界對兒童文學翻譯的忽視是導致這一狀況的原因之一。要解決兒童文學翻譯的實際問題,必須先了解兒童文學本身。為兒童創(chuàng)作的文學即是兒童文學,兒童文學在題材、主題、故事結構、語言風格、修辭手法等諸多方面都要求有不同于成人文學的價值標準。在兒童文學翻譯中,許多問題應該引起中國學者以及全世界的學者關注,比如如何對待翻譯中的文化因素,怎樣合適地采用歸化和異化,如何表達兒童個性等等。
一、中國的兒童文學翻譯
兒童文學翻譯研究在中國屬于邊緣領域,特別是研究英美國家的作品。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應該加以更多關注。本論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引起人們對翻譯理論和實踐的興趣和關注,并以此來促進兒童文學的發(fā)展。另外,對翻譯策略、翻譯方法的研究可以幫助兒童獲得更好的譯本。兒童文學的翻譯研究同樣也會影響中國兒童文學的創(chuàng)作和兒童觀,中國兒童文學的誕生和發(fā)展與外國兒童文學在中國的翻譯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普遍認為兒童文學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學形式在中國出現(xiàn)得很晚,確切的時間應該是在五四運動以后。五四前后,安徒生童話、拉封丹寓言、《愛麗思漫游奇境記》等兒童文學名著大批地譯介進來,國家與地區(qū)涉及德、意、英、法、俄、日、荷蘭、丹麥、阿拉伯等,種類包括童話、神話、傳說、故事、童謠、寓言、插圖、兒童詩、兒童劇、音樂故事、科幻小說等。這些譯介為中國文壇打開了一個絢麗多彩的兒童文學天地。盡管一致認為在中國古代沒有兒童文學,但兒童文學的翻譯卻出現(xiàn)在晚清時期。
二、接受美學
接受美學是文學研究領域中興起的一種新的方法論。接受理論著重探討讀者能動的接受活動在文學傳播中的地位和作用,由德國教授姚斯和伊塞爾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接受美學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視野融合,只有讀者的期待視野與文學文本相融合,才談得上接受和理解。所謂期待視野,是指在文學閱讀之先及閱讀過程中,作為接受主體的讀者,基于個人和社會的復雜原因,心理上往往會有一個既成的結構圖式,讀者的這種據(jù)以閱讀文本的心理圖式,就是期待視野。它包括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情操、審美趣味。同時也包括人們的直覺能力、承受能力和接受水平等。而讀者的期待視野又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因人而異,因時代的變化而不斷發(fā)展。因此。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應該考慮到所處時代讀者的期待視野,讀者在接受活動中主動參與構建作品的意義。當把接受美學應用于翻譯理論中時,譯者成為了原作的讀者,他的主動參與使他在翻譯時會考慮到譯本讀者的期待視野。中國兒童,作為兒童文學的目標讀者。應該成為譯者的考慮對象。
當接受美學應用于文學翻譯,譯者的主觀作用就變得非常顯著了。接受美學強調譯者在解釋文本意義時所起的主動積極的參與作用。譯者,同時也是讀者,需要對原文作者和譯文讀者負責。譯者是原文的特殊讀者,當他們完成第一次交流并開始第二次交流時,需要預測譯文讀者的期待視野、美學品位和接受水平。兒童文學的目標讀者是兒童。而兒童由于其特殊的年齡、心理、個性和閱讀能力與普通讀者有著很大的差別。創(chuàng)作兒童文學時。作者要充分認識到兒童特點,并盡量使文本易于接受。譯者也同樣要注意譯文讀者的特點,以創(chuàng)作更好的譯本來適應譯語文化的標準。由于譯文讀者在理解譯本時有很多障礙,譯者不僅要關注兒童的普通特征,還要考慮譯入語兒童對原文語言和文化的接受能力。
三、從接受美學的角度解釋兒童文學翻譯
由于兒童文學及兒童文學翻譯的讀者對象是兒童,而兒童又與一般的讀者有著極大的不同。作為譯者。既是原兒童文學作品的讀者,又是兒童文學翻譯的創(chuàng)作者。身兼二任,更是非常特殊。接受美學強調讀者的主動參與。也特別強調譯者的主觀能動作用。譯者,作為特殊的讀者,更應該為兒童讀者著想。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要根據(jù)目標讀者的特點。創(chuàng)造出適合兒童的譯本。一般來說,有兩點需要特別注意。一是語體,一是再現(xiàn)兒童童趣。語體是兒童接受文學作品的決定性因素,兒童文學與成人文學的主要區(qū)分是兒童文學有自身獨特的語體特征。這一語體特征是保證兒童文學可接受性的首要因素,兒童文學的語體特征是由兒童的思維方式決定的,兒童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容易對直觀的具體的形象感興趣,比如形狀、顏色、聲音和形象。兒童不像成人那樣先對內容感興趣。其次才是韻律和節(jié)奏。相反,韻律和節(jié)奏首先給兒童審美愉悅,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兒童在思維上的特點要求譯者在遣詞造句上做到朗朗上口。有較強的節(jié)奏感和音樂性。鑒于兒童的接受能力。語體應該使用口語化的語言。兒童童趣的創(chuàng)造是兒童文學翻譯的本質。具體的說就是用風趣幽默的筆調,用富于兒童特色的語言來表現(xiàn)兒童的生活和心理,從而引起他們的共鳴。兒童文學特有的情趣是通過一定的詞匯、語法和修辭等語言手段來實現(xiàn)的。
結語
談到翻譯,我們通常忽略了兒童文學作品翻譯。一提到兒童文學翻譯,一般情況下,人們會輕易地認為譯者用淺顯易懂的詞語、短句將原文的意思表達出來就可以了。事實上,兒童文學翻譯的難度比之于成人文學的翻譯有過之而無不及。兒童文學在題材、主題、故事結構等方面都要求有不同于成人文學的價值標準。翻譯兒童文學作品時。譯者要不忘自己是在翻譯兒童文學作品,不忘譯作的讀者是孩子。兒童文學的翻譯應保證廣大中國少年兒童通過譯文容易理解和接受外國兒童文學作品,通過閱讀譯文能得到與原文讀者類似的感受、啟發(fā)和教育。
接受美學為兒童文學的翻譯提供了理論基礎,接受美學以讀者為中心,以讀者的接受為旨歸。認為在作者——作品——讀者所形成的總體關系中,讀者絕不是可有可無、不關痛癢的因素。相反。從根本意義上說,文學作品是為讀者創(chuàng)作的,讀者是文學活動的能動主體。兒童文學的讀者是兒童。譯者要考慮兒童在心理生理發(fā)育水平、知識經驗、文化修養(yǎng)、人生閱歷、思想感情、審美情趣等方面的特點。譯者應該站在兒童立場上,用兒童觀點去透視原文,用童心去鑒賞。以兒童的情趣去體會原文,然后再選用小讀者喜聞樂見、淺顯易懂的兒童文學語言翻譯兒童文學作品,以保持原作的風格和兒童情趣,再現(xiàn)原作的思想內容、人物形象和藝術意境。
翻譯的過程中,譯者通常要在兩種基本翻譯方法中做出選擇即歸化與異化。前者是以譯語文化為中心,把一切不符合譯文讀者口味的異樣表達法改變成地道的譯語表達法。后者是以源語文化為中心,盡量保留原文寫作風格,使讀者感受源語語言及文化的差異。根據(jù)兒童文學及其翻譯的特點和要求,通過對原文與譯文的分析對比,從接受美學的角度研究兒童文學翻譯的方法和技巧,最終得出結論:兒童文學翻譯應以歸化為主,異化為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