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征 馬遂蓮
摘 要:楊惲《報孫會宗書》是中國散文史上一篇著名的書信體散文,蘊含著作者強烈的反叛意識;因楊惲生活在以刑律嚴苛著稱的漢宣帝時代,故因該書而被戮,有其深刻的悲劇意義;后人穿越遙遠的時空界限,給楊惲以極大的支持和同情;《報孫會宗書》對后世散文有較大的影響。
關(guān)鍵詞:楊惲 《報孫會宗書》 創(chuàng)作背景 悲劇意義 影響
楊惲,字子幼,是西漢中期丞相楊敞之子,司馬遷之外孫?!稘h書》本傳稱其“以材稱能。好交英俊諸儒,名顯朝廷。”作為一個貴游公子,楊惲如果不露才揚己,蔑視皇權(quán),其官運亦為亨通。本傳載其因“郎官故事”而“擢為諸吏光祿勛,親近用事”。即能顯示其為官之才能。楊惲在朝中亦有廉名,但此人“伐其行治,又性刻害,好發(fā)人陰伏,同位有忤己者,必欲害之,以其能高人。由是多怨于朝廷?!盵1]因楊惲的苛刻,他樹怨?jié)u多。太仆戴長樂與之不和,遂以楊惲平日之狀誣告之,后宣帝不忍加誅,把二人都免為庶人。但“惲既失爵位,家居治產(chǎn)業(yè),起室宅,以才自娛”。之后,其友人孫會宗作書戒之曰:“大臣廢退,當(dāng)闔門惶懼,為可憐之意,不當(dāng)治產(chǎn)業(yè),通賓客,有稱譽?!钡珬類琳J為身為宰相之子,以一言而遭廢退,心中不平之氣借著回復(fù)孫會宗書信的機會噴薄而出,是為《報孫會宗書》。
楊惲被誅,起因就是這篇書信,其遭遇是可悲的,但視其所生活的時代來看,也是必然的。戰(zhàn)國以降,士人地位一落千丈。先是秦始皇焚書坑儒、制《游士錄》[2]從肉體和精神兩方面來鉗制士人。秦朝短祚,二世而亂。接著,劉邦奪取政權(quán),令叔孫通制定禮儀。于是,漢代完全確立了皇帝作為“天子”的絕對權(quán)威。君貴臣賤的君臣關(guān)系的確立,使得兩漢四百年間作臣子的士人們,或屈從、或抗擊、或放達地生存于這種體制之中。楊惲生活時期的漢宣帝,更好刑名法術(shù),刑律更為嚴厲?!稘h書·蕭望之傳》載云:“宣帝不甚從儒術(shù),任用法律,而中書宦官用事?!薄稘h書·元帝紀》所載太子勸誡宣帝要好儒術(shù)而輕刑名,宣帝不聽,進而疏遠太子,可見其好刑名之程度。對于宣帝好刑名肆殺伐之事,后人多批評之。元人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直斥宣帝有失君道;清人朱一新亦云:“衰世之政多姑息,又多虛浮,故信賞必罰,綜核名實,斷不可少。當(dāng)盛隆時,莫不如此?!魸h景、宣二帝,則已涼薄寡恩矣?!痹囅朐谶@樣一個刑律嚴苛、涼薄寡恩的社會環(huán)境下,楊惲出言不遜,怎能不遭誅?
《報孫會宗書》先言自己“材朽行穢,文質(zhì)無所底,幸賴先人余業(yè),得備宿衛(wèi)。遭遇時變,以獲爵位。終非其任,卒與禍會?!彼X得自己是有功于國家的,他在危機關(guān)頭上報霍光子女謀反消息,國家不應(yīng)該因有人進讒言而疏遠自己。接著回憶:“惲家方隆盛時,乘朱輪者十人,位在列卿,爵為通侯,總領(lǐng)從官,與聞?wù)?。”以一種自傲的語氣敘及自家的往日榮耀。其后對孫會宗的勸誡之語,逐條進行批駁。最后進行總的表白:“道不同,不相為謀”,并且表示不能受“卿大夫之制”的約束,以示與孫會宗絕交之意,難以抑制的強烈不滿和憤懣之情無所顧忌的發(fā)泄了出來。行文中多用反語、揶揄、甚至辛辣的諷刺,無所不用其極。清人余誠說:“滿腹牢騷,觸之傾吐。雖極蘊藉處,皆極憤懣,所謂誠中行外,不能掩遏者也。篇中有怨君王語,有恨會宗語,皆足取禍?!闭^“不誡不思,而以存身全國者,亦難矣?!币蚱錄]有很好的控制內(nèi)心不平之氣而殞命,不亦悲乎?
楊惲此信,把自己的憤懣不平之冤屈來了個痛快淋漓的發(fā)泄,但把性命丟掉了,代價實在太大。史載時有日食,有人上告楊惲曰:“驕奢不悔過,日食之咎,此人所致?!蓖⑽静橹么藭?“宣帝見而惡之”。下屬會其意,遂腰斬楊惲,孫會宗亦被免官??裱栽饴?后人甚傷之,他們穿越遙遠的時空界限,給楊惲以極大的支持和同情。梁簡文帝蕭剛有《悔賦》言:“若夫楊惲狂言,灌夫失志,卒其殞命埋軀,傷形屬吏?!彼卫杈傅隆吨熳诱Z類·歷代二》言:“楊惲坐上書怨謗,要斬。此法古無之,亦是后人增添。今觀其書,謂之怨則有之,何謗之有?”此語亦是對漢宣“腹誹心謗”之做法予以批評,宣帝的做法確實留給后人批評的把柄。眀楊士奇等撰《歷代名臣奏議·賞罰》篇云:“漢宣帝功光祖宗,侔徳商周,本出於信賞必罰,綜核名實,然王成以偽增戶口賞,楊惲以晻昧之語廢,蓋寬饒韓延壽以盡力之吏誅,……宣帝所以見稱于史氏者,亦何可盡信也,豈不難哉?!泵鞔笃凇皷|林黨”領(lǐng)袖之一高攀龍有一封寫給葉同適的信,信中提到“朋友相與,須盡力砭其失,方有進處?!贝搜圆惶?楊惲之友孫會宗做到了這一點,但勸其友而宣其書,亦不免有小人之嫌。“雖子幼之死,必由會宗出其書,以致其罪。會宗自不免為小人,而正可以為言之不慎者警。”余誠此語是從孫會宗不為楊惲秘其書的角度來論,認為會宗有小人之嫌。
全信寫得極為動情,郁悶不平之氣充彌于字里行間,鋒芒畢露,與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桀驁不馴的風(fēng)格如出一轍。余誠評此文曰:“至行文之法,字字翻騰,段段收束,平直處皆曲折,疏散處皆緊煉,則酷肖其外祖?!眴螐脑摃鴿庵氐氖闱樾詠砜?余氏之言堪為的論。清人吳景旭《歷代詩話》引《詩眼》云:“古人學(xué)問,必有師友淵源,漢楊惲一書,回出流輩,則司馬遷外孫故也?!眳鞘吓c余誠看法一致。此外,清人吳楚材和吳調(diào)侯也認為楊惲此書 “宛然外祖《答任安書》風(fēng)致?!苯死铋L之稱此書與《報任安書》為姊妹篇。他們都看出了二書之關(guān)聯(lián)。也有學(xué)者認為《報孫會宗書》與《報任安書》的相同是表面的、形式上的,而在思想感情、主旨意圖、語言風(fēng)格諸方面還是有差異的。筆者認為,二書在抒發(fā)感情的氣勢上還是相同的,都以一種不可抑制之氣向外噴發(fā)。二書都因其情盛,故行文也作盛語。
楊惲此書對后世影響很大。劉勰《文心雕龍·書記》篇說:“漢來筆札,辭氣紛紜。觀史遷之《報任安》,東方朔之《難公孫》,楊惲之《酬會宗》,子云之《答劉歆》,志氣盤桓,各含殊采;并杼軸乎尺素,抑揚乎寸心?!眲③馁潛P了西漢四篇書信,指出它們志氣宏大,各有異采,在字里行間里蕩漾著方寸之心。楊惲此書,確是如此。后蕭統(tǒng)《文選》選“書”,于兩漢四百年間選了三篇書信,其中就有此篇,可見其特別之處。楊惲存文極少,清人嚴可均《全漢文》輯有兩篇,另有一篇為《閑居》,只從《御覽》中輯出兩句,我們無法窺其全貌。但只《報孫會宗書》一篇,就可以看出楊惲之文采,后人多欣賞之。宋張耒《送三姊之鄂州》云:“……休嘆伯鸞甘寂寞,所欣楊惲好文章。北歸會有相逢地,只恐塵埃發(fā)易蒼?!贝颂帯昂梦恼隆本褪侵高@篇《報孫會宗書》。因一文而名者,古來不多,可見該書影響之深遠。
(本文為天津師范大學(xué)津沽學(xué)院科研基金資助項目《兩漢尺牘文學(xué)研究》,項目編號:JKII0802629。)
注釋:
[1]顏師古注“伐其行治”曰:“自矜其節(jié)行及政治之能也。”
[2]《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雜抄》云:“游士在,亡符,居縣貲一甲;卒歲,責(zé)之?!跤袨楣是厝顺?消籍,上造以上為鬼薪,公士以下刑為城旦。(除)游士錄”。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136-137頁。
參考文獻:
[1]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嚴可均輯.全漢文[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9.
[3]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4]朱一新.無邪堂答問[M].北京:中華書局,2000.
[5]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M].武漢古籍書店影印,1986.
[6]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M].北京:中華書局,1987.
[7]嚴可均輯.全梁文[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9.
[8]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6.
[9]楊士奇等撰.歷代名臣奏議[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7.
[10]周亮工編撰.尺牘新鈔[M].長沙:岳麓書社,1986.
[11]吳景旭著,陳衛(wèi)平等點校.歷代詩話[M].北京:京華出版社,1998.
[12]吳楚材,吳調(diào)侯.古文觀止[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3]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fēng)格[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4.
[14]劉周堂.《報孫會宗書》與《報任安書》的異同[J].中國文學(xué)研究,2004,(4).
[15]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8.
[16]張耒.張耒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0.
(王征,馬遂蓮 天津師范大學(xué)津沽學(xué)院 300387)
現(xiàn)代語文(學(xué)術(shù)綜合) 2009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