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凱
摘要:財政政策是政府保證經濟平穩(wěn)運行的重要工具,特別是當經濟發(fā)生波動時政府財政政策能否發(fā)揮出應有的效用對于經濟的快速復蘇和健康發(fā)展顯得更為重要。此次我國政府為應對經濟危機而出臺的4萬億投資計劃的短期和長期效用對我國的經濟發(fā)展意義重大。
關鍵詞:財政政策;4萬億投資;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F8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9)24-0071-01
14萬億元積極財政政策的出臺背景
我國政府于2008年下半年對宏觀經濟政策進行全面調整,從2007年的“雙防”向“全力保增長”調整,從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調整到寬松的財政政策和適度放松的貨幣政策。為應對本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實現(xiàn)保增長、調結構的目標,我國于2008年11月出臺了總額達4萬億的財政刺激計劃,該計劃涉及“加快鐵路、公路、機場和農村地區(qū)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設和科教文衛(wèi)事業(yè)的發(fā)展”、“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等10項擴大內需的政策。
24萬億財政政策結構分析
2.1政策實施工具
根據(jù)布蘭查德關于財政工具的分類,我們發(fā)現(xiàn)本次財政政策的具體政策細則包含投資性支出,轉移性支付,稅收調節(jié)三大方面。本次財政刺激政策所使用的財政工具是全方位的,這必然可以使得本次政策的效力有效地滲透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和層面,使其在短期之內得以充分、快速的顯現(xiàn)。
2.2投資結構
首先,可以看出本次刺激計劃最重要的短期手段仍然是基礎設施建設,最終用于其他方面的資金大約28%,激勵方案較少體現(xiàn)市場機制內的調整,政府直接參與經濟生活的痕跡明顯。從短期而言,很難馬上說清其優(yōu)劣。但從經濟發(fā)展的長期乃至經濟復蘇之后看,此次的刺激手段的負面影響不少。
其次,我國對基礎設施的大力投入,對長期的經濟增長沒有根本性的扶持作用,并且會剝奪未來增長的機會。
最后,此次4萬億計劃中,安居保障工程所占的比重較過去有明顯上升,這無疑體現(xiàn)了對提高社會弱勢群體福利的一種政策傾斜,但距離我們應達到的目標還較遠。
2.2.2投資的資金來源配比
這4萬億投資計劃中,中央政府只承擔1,18萬億元,其他將近3萬億元要靠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本來承擔。但是,4萬億元投資計劃出臺后,地方政府爭相申請項目,公布的配套投資計劃總額高達18萬億元,幾乎3倍于2008年中國全年的財政收入。2月4日,中央政府代發(fā)2000億元左右的地方政府債券的發(fā)債額度在春節(jié)前已分配完畢。中央政府對發(fā)債的動作如此之快,很難說不是情勢逼人的結果。
34萬億元積極財政政策的效用評析
3.1短期效應
3.1.1理論分析
從我國目前危機的形成機制和經濟運行結構這兩方面考慮,我國此次4萬億的積極財政政策對于消化我國的過剩產能,并使得國民經濟得到量上無“擠出效應”的擴張是必然的,那么下面我們將從經濟運行數(shù)據(jù)的實證角度來考證4萬億的積極財政政策是否達到了預定目標。
3.1.2實際經濟運行數(shù)據(jù)分析
由于中國經濟與社會的諸多問題和矛盾必須在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下才有空間和資源加以解決,所以本次4萬億元積極財政政策的目的之一是保證GDP在2009年有8%的增長率。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的統(tǒng)計情況看,積極財政政策的效應已經逐步顯現(xiàn),在堅實的增長基礎上,我國GDP保八的目標基本能夠實現(xiàn)。
從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變化角度來看,今年第一季度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6.1%,與2008年第四季度的6.8%相比,盡管增幅仍在下降,但下降幅度明顯收窄。在積極財政政策支持下,宏觀經濟急速下滑的趨勢已得到抑制。
今年第二季度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7.9%,到第三季度增長已達8.9%,回暖反彈的形式以已經十分明顯,第四季度的增長幅度必然擴大。初步測算,我國前三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為21781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镩,同比增長7.7%,實現(xiàn)全年GDP8%的增長目標已無懸念。
總體上看,經濟運行已基本完成觸底,現(xiàn)在正呈現(xiàn)出筑底回升的態(tài)勢,積極財政政策已經開始顯現(xiàn)出效應。
3.2長期效應
3.2.1對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結構的長期影響分析
我國目前的增長模式是“投資促進型十出口拉動型”的互動機制,總供給是以出口為導向的,但是當外部需求萎縮時,消化過??偣┙o的壓力就轉到了內部需求上來。由于我國長期以來缺少刺激國內需求的相關政策措施,因此,短期內緩解危機的有效方式必然是通過政府主導的投資和消費來擴大總需求,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大規(guī)模的政府消費和政府投資也將不利于國內居民消費的刺激和拉動。
3.2.2對金融秩序的長期影響分析
關于4萬億財政政策資金來源而言,無論是中央出資還是地方出自,可以明確的是其主要依靠銀行貸款。如果投資的效益、質量得不到保障,那么較低的回報率將不足以彌補銀行的貸款利息,而銀行系統(tǒng)將會受到的沖擊,這不僅會影響政府的信用還會沖擊貨幣和匯率的穩(wěn)定,嚴重的話將我國的金融體系中形成一場危機。
3.2.3政策執(zhí)行方面的長期影響分析
對于各個地方政府的投資計劃,大部分地方政府的投資計劃都是為了爭取到更多的中央刺激資金而倉促制定的,不僅在可行性上存在很多問題,而且會為地方和全國的中長期經濟發(fā)展埋下潛在的危機,主要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方面,地方財政的可持續(xù)性問題會使中央審批給地方的投資項目有不能完成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缺乏充分考察的基礎上而倉促制定的投資計劃會使投資項目的整體性和長期性受到質疑。
4總結
綜上所述,雖然政府財政政策的調控行為往往具有堅實的短期和微觀基礎,具有時效性和必要性,但是由于其長期和宏觀治理的環(huán)節(jié)缺失,其性質并沒有改變目前蕭條產生的內在機理。如果處理不當,反而會在中長期加重投資驅動型增長模式的內在矛盾和爆發(fā)的激烈程度,引起中國宏觀經濟在中長期出現(xiàn)反復波動。因此,在危機背景下出臺的財政政策不僅要在短期實施保持經濟穩(wěn)定的措施來起到抵抗危機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從中長期著眼,解決經濟發(fā)展中產生危機的深層次問題才能將其效用發(fā)揮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