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題,題都出錯了,考生怎么辦?有這樣的事嗎?年年歲歲花相似,每年考題都易錯。尤其是簡答題,其設問方式往往讓考生南轅北轍。
高考語文試卷的主觀題部分大都采用簡答題方式,古詩鑒賞、現(xiàn)代文閱讀更是如此,由命題人設問,讓考生來回答。這是一個標準的對話過程,所以日劇《龍櫻》上老師教考生的方法就是不斷暗示自己:考試就是和命題人對話。按照生活常理,考生回答得正確與否,應該由第三方(比如閱卷官)來裁定。但高考的嚴肅公正不允許有第三方來破壞答案的客觀性,于是,答案由出題方提供。也因為此,問題就出現(xiàn)了——出題方的口誤,往往會誤導考生的思維,于是會出現(xiàn)絕大多數(shù)考生的答案和出題人提供的標準答案嚴重不一致的現(xiàn)象。作為一個多年閱高考卷的老師,不得不公布一個不是秘密的秘密:為了給這種出題失誤“埋單”,閱卷組的組長們先要從考生答案中抽樣來與所謂的標準答案進行比對,再制定具體的閱卷執(zhí)行答案來將就絕大多數(shù)的考生。
那作為考生,還要不要如實審題絲絲入扣地答題呢?
我們先來看一看高考題的實例。
【例1】2009年重慶卷古詩鑒賞第(2)題的第一問:
“白鳥飄飄,綠水滔滔,嫩黃花有些蝶飛,新紅葉無個人瞧”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色?
所考的《折桂令·問秦淮》出自孔尚任的《哀江南》,選入高中語文第四冊戲劇單元。這個考題明確要求考生回答““白鳥飄飄”等幾句話所描繪的景色的特點,熟悉課文(這也是命題人的意圖)的考生自然要聯(lián)想到課文《哀江南》節(jié)選的其他幾支曲子的內(nèi)容——以蘇昆生游南京的蹤跡為線索,由遠而近,描寫南明滅亡后南京各處的凄涼景象,展現(xiàn)南京面目全非的變化,在景物的描寫中蘊含了懷念故國的無限哀思。試題材料選自第四支曲子【折桂令】,寫蘇昆生重訪秦淮的所見所感,突出南京荒涼殘敗的景象,表達了昔盛今衰的感慨。于是,不少考生回答為“凄涼”“荒涼”“衰敗”等景色。但標準答案卻是:
通過“百鳥”“綠水”“嫩黃花”“新紅葉”等描繪了初秋景色。
原來命題人是要考生通過“黃花”(指菊花)、“紅葉”(經(jīng)秋霜染后的樹葉)等意象以及“嫩”、“新”等詞語的暗示來判斷所寫的季節(jié)(初秋)!
【例2】同樣是2009年重慶卷,第(16)題的問題是:
文章是圍繞“瓷器的意味”展開的,請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
乍看問題,是要考生分析出幾個層次的“(瓷器的)意味”來,殊不知標準答案與“瓷器的意味”毫無聯(lián)系:
(1)由現(xiàn)實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話題;
(2)追溯瓷器從俗到雅的歷史過程;
(3)點出做人如瓷器盡自己本色的境界。
原來命題人是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結(jié)構和歸納內(nèi)容要點兩種能力??忌灰獙ξ恼聝?nèi)容層次有一個大致的切分,然后對內(nèi)容進行概括就行了,至于引導語中的“(瓷器的)意味”,是大可不必過問的。
【例3】2005年全國卷III (川、云、黔、陜卷)現(xiàn)代文閱讀(卞毓方的《張家界》)第16題如下:
作者認為張家界風景的“表現(xiàn)力”“足夠驚人”,請以第五段對倒金字塔狀巖峰的描寫為例加以說明。(4分)
指令是清楚的,要考生從第五段對倒金字塔狀巖峰的描寫中找證據(jù)來印證張家界風景的“表現(xiàn)力”“足夠驚人”。具體語段是:
好,且再隨我鎖定右側(cè)那一柱倒金字塔狀的巖峰,它一反常規(guī)地拔地而起,旁若無人地翹首天外,乍讀,猶如一篇激揚青云的散文,再讀,又仿佛一集浩氣淋漓的史詩,反復吟味,更不啻一部滄海桑田的造化史,——為這片歷經(jīng)情劫的奇山幻水立碑。
當年的考生絕少能夠得分,因為考生們都會按常理遵照命題的指令去抓描寫句“一反常規(guī)地拔地而起,旁若無人地翹首天外”,并想方設法去分析它如何表現(xiàn)了張家界風景的“表現(xiàn)力”“足夠驚人”。結(jié)果標準答案卻是出人意料的:
①文章第五段對倒金字塔狀巖峰的描寫,采用了“乍讀……”、“再讀……”、“反復吟味……”的形式,反映出張家界風景的百看不厭。
②“讀”、“吟味”等詞語表明張家界風景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
原來命題人的意圖是要考生進行表達技法的分析,而并非語義分析。嚴格遵循命題指令去答題的結(jié)果是,真正越正確的答案卻距所謂的標準答案越遠。
那么,是嚴格遵循命題的問法路徑去答題呢,還是瞄準考點漠視命題人的問法?我們考生該走哪條路?
保險而可行的方法應該是:瞄準考點,全面思維。
我們以第一個例子來看。
問的是“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色?”,要回答準確,自然要扣景色的特點,自然要聯(lián)系詩歌的主旨,但“什么樣”也包括時令、環(huán)境等要素,考生思維的維度不能單一。《考綱》要求和試題規(guī)律告訴我們,古詩鑒賞一般是兩個題,一個題著眼于內(nèi)容把握,一個題著眼于技法鑒賞,這個問著眼于內(nèi)容把握,也就是著眼于考查考生讀懂沒有。那么,參透景色的季節(jié)特征也是一大任務,因為曲詞沒有直接點明季節(jié),而讀懂季節(jié)是基本而首要的一步??忌梢源鸪觥捌鄾觥薄八 钡染吧卣?但不宜跳過參透“季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實際上聰明的考生應該明白,近年高考都注重考查考生的思維品質(zhì),考生要在答案中呈現(xiàn)思維的流程,思維流程的呈現(xiàn)還應該明細和明晰。也就是說,你可以答“凄涼”“衰敗”等景色特點,但你得把你得出“凄涼”“衰敗”結(jié)果的推理過程細化(分步驟)表達清楚。所以,聰明考生的答案,就應該呈現(xiàn)點明季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多答不扣分,少答就要扣分了,多答既指橫向的思維發(fā)散要全面,也指縱向的思維推理要完善。懂這點道理,就不怕被命題人的設語錯誤給誤導了。
第二個例子,引導語是“圍繞‘瓷器的意味展開的”,只要去掉“意味”兩個字就可以了。命題人的意圖是啟發(fā)考生要圍繞全文敘述對象——“瓷器”去梳理作者的思路。命題指向的重心在后半句,就是要考生去梳理文章的思路。思路之“路”是一條線,它是由一個接一個的“點”構成的,因此,把文章砍成幾塊后,凝結(jié)成幾個關節(jié)點,“思路”也就出來了。當然,考生還能答出幾層“瓷器的意味”來也是可以的(多答不扣分)。但你不能跳過“梳理思路”這一環(huán)節(jié)。始終記住,多答不扣分,少答就必然丟分了。
第三例,具體描寫倒金字塔狀巖峰的句子就兩句——“一反常規(guī)地拔地而起,旁若無人地翹首天外”??忌赡軐Υ藳]有能力進行分析,但可以胡亂分析幾句呀,當年就有不少考生抓住“一反常規(guī)”和“旁若無人”大做文章的。但根據(jù)全面性的要求,考生不得漠視后邊的排比句呀,它們雖然不是具體實在的描寫,但它們是比喻性的描寫(不少考生缺乏這一知識),而且是博喻,是作者激情澎湃的贊美詩。命題人不可能漠視它們,說不定命題人正是看重了它們才在這里設題的(對命題人感興趣的語句敏感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所以,考生一定要延伸分析這些比喻句,別怕多答了(多答不扣分)。從命題人提供的標準答案反推可知,題干上的“作者認為”四個字反而是很重要的,它提醒考生要抓住“作者的”感受進行分析,而這組博喻句正好是作者抒發(fā)感受的句子。但一般的人都不可能將“作者認為”四個字作為問話中的邏輯重心,因為考題以書面方式呈現(xiàn),不能像口語那樣可以通過加重讀音來強化它。這就提醒我們審題的時候要對題干上的每個部位都要著力辨析,力求全面。
總之,任何人都可能口誤,對話中言不及義的情況是很普遍的,高考命題人也有措辭設語出錯的時候。答非所問,自然由考生“埋單”;若是遇到問非所答的情況,考生就要熟悉考點,敏感隱含信息,全面思考,多答。只有這樣,才可能攫得簡答題高分。你一定要記住,那個口誤了的考題不會被廢棄的,誰“狡猾”點,誰才能少受傷。
姜恒權,語文教師,現(xiàn)居重慶。本文編校:艾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