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曉云
摘要:近年本市發(fā)生了個別心理抑郁的初中生走極端行為的現象,令人實在扼腕痛心。本文概述了號稱“心理感冒”的抑郁病癥現象,并針對家庭一方相應地作出幾點真誠的育子點撥。生兒更要育子,家長們切務掉以輕心。只有青少年們心理健康了,才能快樂成長。
關鍵詞:心理感冒;抑郁癥狀;非智力因素
初中生的個別極端行為,歷年在我國各城市學校中常有出現。近年,筆者驚恐地發(fā)現本市居然也出現這種現象,著實讓人心沉如鉛。2008年12月份,本市某中學初三學生××周末在家喝下毒藥,永遠離開了關愛他的人,事發(fā)現場觸目驚心,讓家人親友肝腸寸斷。
是什么原因,讓一個陽光少年與世人陰陽兩隔?作為家長,應該對孩子如何進行相對應的育兒教育?其中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心理感冒”了,是有關抑郁癥狀的非智力因素教育出現欠缺。生命的話題,沉重得實在讓人難以承受。學習成績的好壞,生活質量的優(yōu)劣,在它面前都顯得如此渺小。本文就造成“心理感冒”的非智力因素談幾點看法。
一、“心理感冒”及其滋生土壤
首先,讓我們認識一下“心理感冒”的具體表現。記得世界婦女精神病學會主席、美國布法羅市紐約州立大學教授優(yōu)瑞爾·哈爾伯瑞克在以抑郁癥問題講學時說,被稱為“心理感冒”的抑郁癥目前已經成為世界第四大疾患,到2020年,可能成為僅次于心臟病的第二大疾病。生活中的心理抑郁可以概括為以下十二種表現:
(1)情緒低沉,悶悶不樂;(2)對生活感到沒意思、沒勁;(3)自己感覺思維和反應總是比平時慢半拍;(4)遇到事情經常自責、內疚,埋怨自己把事情搞糟了;(5)容易疲倦、不愿活動;(6)心中有莫名其妙的煩惱;(7)工作效率下降,注意力容易分散;(8)特別容易受驚,也容易感傷,感情脆弱;(9)抱怨身體各處疼痛,但又查不出問題;(10)沒有食欲或者依靠暴飲暴食來對抗情緒的不適;(11)遇到有魅力的異性,卻絲毫感覺不到對自己的吸引力;(12)不再注意自己的儀表,邋邋遢遢。
是的,一說起抑郁癥,聽著好像挺可怕,但專家就如此解釋,其實抑郁癥就像“心理感冒”,多數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或輕或重都會經歷,得了感冒會流鼻涕,打噴嚏,要是得了抑郁癥,也會有類似以上的各種癥狀表現。
正如俄羅斯大文豪高爾基說的:“愛孩子這是母雞也會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們,這就是國家的一樁大事了,需要才能和全部的生活知識?!比绻麗酆⒆又皇浅銎浔灸?而缺乏理性的話,這種愛就只能是“母雞之愛”。
二、家庭應對“招式”
家庭教育如何應對“心理感冒”?我們可以相對地提高青少年的非智力因素來預防此種感冒。何為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以外的對學習活動起著起動、導向、維持和強化作用的個性心理,因此,心理學家們把那些個性心理作為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內容。大多數心理學家認為,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內容有:(1)興趣與愛好;(2)愉快的情緒、對事業(yè)的熱情;(3)對挫折的忍受性與意志力;(4)活潑的性格、寬闊的胸懷;(5)自信心與好強心;(6)遠大的理想與目標;(7)高抱負;(8)焦慮與抑郁。
家庭要從家庭教育入手來培養(yǎng)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幫助孩子建立有利于今后發(fā)展與成才的動力系統(tǒng)。家庭生活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有很大關系。一個完整意義的現代家庭必須具備充足的智力資源和非智力資源。
具體可作如下操作:
1. 注重營造家庭氛圍
一個完整意義的現代家庭,必須具備充足的智力資源和非智力資源。家庭在培養(yǎng)孩子的非智力素質時,應重點放在培養(yǎng)其情感、意志、興趣、習慣、志向等方面。家庭成員可從以下三方面來培養(yǎng)和提高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第一,家庭教育應營造知識氛圍,促進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創(chuàng)新動機。第二,家庭應營造和諧氛圍。家庭各成員互相關心,和睦相處,使家庭充滿溫暖。第三,家庭應有民主氛圍。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就像一面鏡子從孩子身上得到反饋。鼓勵得到自信,贊揚得到自尊,訓斥得到自卑。
家長應采取易于為孩子接受的平等對話方式去理解孩子,相信孩子,作孩子的知心朋友,否則會拉遠自己與孩子的距離,甚至使孩子產生隔閡及逆反心理,不利于家庭教育的實施。家長的所作所為是無聲的語言教養(yǎng),良好的親子溝通可培養(yǎng)孩子優(yōu)秀的內在品質。
2. 善用生活情境教育
家長除了要對孩子進行文化知識教育外,還要善于運用一些生活實例對孩子進行正面教育。例如,當孩子看到大海時,家長應告訴孩子只有像大海一樣包納百川的胸懷,才能廣闊無邊。當孩子旅游陶醉于如畫的山水時,應告訴孩子,沒有環(huán)保,地球將會變得荒蕪,等等。通過諸如此類的“小話劇”式的表演,使孩子在大腦中形成特定的意識,進而培養(yǎng)自覺、堅強、心胸寬廣等全方位的高素質的孩子。
我們的生活是一種形式,我們有權力開心,也有權力傷心,但是我們沒有權力放棄!任何忽視生命的行為都會遭人憐惜甚至輕視。那么,不管家長還是作為青少年的子女們,我們就更有責任更有義務充分認識自身的問題所在,才能得以進一步地求發(fā)展。
(樂清市虹橋鎮(zhèn)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