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 言
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可以說是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中國的兩件大事。前些日子,《解放日報》“博聞”版曾經(jīng)報道,北京奧運會五個字,字字都是姓。無獨有偶,上海世博會五個字,也同樣字字都入姓。
上字,雖沒有單字姓,但有復姓“上官”。據(jù)史料記載,上官源于華姓,是以官職命名的復姓。從《元和姓纂》和《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可知,上官氏的得姓始祖,是春秋時代楚國莊王的少子子蘭。這位公子蘭,官拜上官大夫,以官為氏而姓了上官。宋有龍圖閣一說,“上官”為地名,在今河南省滑縣東南,其公族中人以封邑為氏。秦滅六國后,遷徙楚國公族大姓于關中,上官氏則被遷往隴西上圭?!短茣ぴ紫嗍老当怼酚涊d說,漢時,為充實關中人口,朝廷曾下令將許多大姓遷往關中,其中上官氏被遷往隴西上圭。上圭,也就是今天的甘肅天水,這也正是源自楚國公族的上官氏在天水成為望族的緣由。唐時,上官氏已出現(xiàn)于中原的河南地區(qū),并在河南的陜州出人頭地。太宗貞觀年間的文學家上官儀,就是陜州人。唐末紛擾,逼得中原民眾大舉南遷,上官氏的先人也受影響,很快就在今福建的邵武生根開花結果?!吧瞎佟毙帐铣隽瞬簧倜耍缣铺谪懹^年間的文學家、詩人上官儀,陜州人,其詩詞多應酬之作,飄逸艷麗,被后人稱為“上官體”,他官至西臺侍郎。其孫女上官婉兒也是一代才女,聰明高雅,秀外慧中,14歲起就為武則天草擬詔書,深得武后喜愛。中宗李顯即位,立婉兒為昭容,掌管文學音樂。韋后奪權失敗后,婉兒被殺,時年46歲,真是可惜可嘆。此外,還有宋代的孝子上官怡,明代畫家上官伯達,清代畫家上官周,以及中國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上官云珠等。歷經(jīng)遷徙,上官一族分布在今河南滑縣東南一帶,后來望族居天水郡,即今甘肅勇渭縣西南。
海姓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衛(wèi)國靈公姬元的大臣海春的后代。海春,原名春,本來是齊國人,居住在海岸,于是以海為姓,將海春作為自己的名字。他的后代世世相傳,于是產(chǎn)生了海這個姓。海姓望族居住在薛郡,即今山東南部一帶。海姓歷史名人中,大家最熟悉的是海瑞。海瑞,字汝賢,或字應麟,號剛峰,回族,官拜明代右都御史。任淳安知縣的時候,他抑制豪權,清丈土地,平均徭稅,施行“一條鞭法”,頗有政績。因為對權貴沒有給予好處,被降為興國判官。后來又因為政績突出,擢升為戶部主事。他給皇帝上書陳述當時社會和朝廷政治的弊端,他知道直言上書勢必激怒世宗皇帝,于是上書之前就為自己買好了一口棺材,并與妻子訣別,等待朝廷問罪。果然,皇帝看到海瑞的上書,十分憤怒,把他投進監(jiān)獄,定為死罪。不久以后,世宗駕崩,穆宗即位,海瑞得以出獄。海瑞卒于南京右都御史的職位上,著作有《備忘錄》、《元佑黨人碑考》。近代《海瑞罷官》、《海瑞罵皇帝》等文學戲劇作品中,多記述此事。此外,還有唐代學者海鵬,著有《草經(jīng)》一卷。清朝工部主事海寧,累遷浙江巡撫,曾到溫州捉殲海盜,途中生病而死。
世姓,據(jù)維基百科介紹,華人姓氏之一,起源自斯里蘭卡,為錫蘭科堤王朝王子世利巴交喇惹后裔。1411年(明朝永樂9年),鄭和下西洋,回程途經(jīng)錫蘭羅依伽摩王國,國王維羅·阿羅吉濕婆羅(《明史》譯作亞烈苦奈兒)欲予加害,鄭和率兵彌平,并押解回明朝,隔年后釋放。改立邪巴來那為王,即波羅伽羅摩巴忽六世,是為“科提王朝”。波羅伽羅摩巴忽六世親自至明朝朝貢,后四次遣使。1459年(天順3年),錫蘭國王派遣王子世利巴交喇惹出使明朝,錫蘭稱王子為巴來那。適值錫蘭國王去世,巴來那遂留居中國泉州,明朝授其四夷館通事之職,賜以世為姓氏,并娶阿拉伯裔女子蒲氏為妻。世姓主要在泉州傳衍,傳至世隆之時,因無男丁繼承,乃為次女世益娟招許闖入贅,并約定后代以“許世”為姓。世姓第十五代孫世振治渡海定居臺灣彰化花壇鄉(xiāng),傳衍至今約有5戶人家。1996年12月,當?shù)貙W者劉志成于清源山世家坑發(fā)現(xiàn)錫蘭王子家族墓區(qū)。1998年5月,世家坑祖墳遭受破壞,經(jīng)當?shù)厝萑請笈?,世姓于泉州傳承史實才為世人所知。目前在泉州、香港兩地的許世后人只有十幾人。據(jù)臺灣1978年的戶口調查,臺灣姓世的共63人。另外,分布在東南亞的世氏族人也有幾十人。據(jù)文史工作者劉志成解釋,在世家定居中國前,百家姓中并無“世”姓,而因世代單傳而招贅,泉州才出現(xiàn)“許世”、“杜世”等復姓。在海峽兩岸熱心人士的穿針引線下,臺灣地區(qū)世氏族人1999年曾到泉州尋根問祖。
博姓的淵源,說法有十一種之多。這里僅舉三種說法:一說源于姬姓,出自春秋中期郜國人孫陽,屬于以先祖稱號為氏。據(jù)典籍《韻會》、《廣韻》等記載:“古有博勞,善相馬?!辈﹦冢褪枪糯南囫R師伯樂。在典籍《韓詩外傳》中記載:“使驥不得伯樂,安得千里之足?!鼻宄瘜W者特別加注:“伯讀曰博,<廣韻>以伯樂為博勞,云古有博勞,善相馬也?!?伯樂,公元前680~前610年,原名孫陽,春秋中期郜國人(今山東成武)。在秦國富國強兵中,作為相馬立下汗馬功勞,得到秦穆公信賴,被封為“伯樂將軍”。伯樂后來將畢生經(jīng)驗總結寫成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相馬學著作《伯樂相馬經(jīng)》。由于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逐漸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干脆稱他為伯樂,延續(xù)到現(xiàn)在。在古代,“伯”、“博”二字可通假,因此在伯樂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伯氏、博氏。一說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齊國之邑博州,屬于以居邑名稱為姓。據(jù)典籍《韻會》記載:“春秋,齊之聊攝隨為博州?!?齊國博州,即今山東省淄博市。春秋戰(zhàn)國時期,即有博州原住民以居地名稱為姓氏,稱博氏,史稱博氏正宗。還有一說博姓源于官位,出自戰(zhàn)國時期學官博士,屬于以官職稱謂為姓。博士,是戰(zhàn)國時期東周王廷始設的官職稱謂,由學者、賢人擔任,掌管古今之學,秦朝時期沿襲。到西漢時期,博士為奉常(太常)的屬官,負責古今史事、書籍典守。漢武帝劉徹執(zhí)政時期,特別設置了“五經(jīng)博士”,專門以經(jīng)學教授皇室子弟,與以前的博士職掌已經(jīng)有所不同。東漢時期,朝廷以十四名國學博士分別掌管《五經(jīng)》。這些博士的職責就是“掌教弟子,國有疑問,掌承問對”,仍屬于太常管轄。晉朝時設置國子學,所屬官員即為“國子博士”。南朝梁國設置“正言博士”,北朝齊國設置“太學博士”等,職責與東漢國學博士相似。隋朝、唐朝時期,朝廷設置國子監(jiān),在國子監(jiān)各館內(nèi)設置博士,負責教授達官子弟(國子),后歷朝歷代均沿襲國子監(jiān)之制。博士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博士氏,在秦朝以后皆省文簡稱為博氏。博姓名人有:著名的旅游教育家博文偉(公元1938~今),浙江杭州蕭山人,杭州大學旅游學院教授,中國區(qū)域旅游開發(fā)專業(yè)委員會理事,浙江省旅游資源研究會會長。參加過中科院組織的沙漠、草原、三峽工程等綜合考察與規(guī)劃論證工作,承擔或主持了國家、部、省的課題十余個,各類規(guī)劃及課題項目八十余個,共發(fā)表專著、譯著、教材和論文四十余部、篇。博立仁(公元1955~今),蒙古族,筆名博濤;內(nèi)蒙古固陽人,是著名現(xiàn)代作家。
會(音gui)姓,據(jù)說目前在全國約有人口8000多人。會姓的淵源說法有三:一說源于姬姓。出自上古陸終之子、帝乙之后求言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姓。陸終,相傳為祝融氏、顓頊帝之裔。因為陸終、顓頊都是黃帝后裔,所以這一支會氏,都稱是黃帝后裔。二說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景公之臣會譴,屬于以先祖名字為姓。漢朝時期有武陽令會栩,明朝正德年間有雩都丞會同,都是會譴的后裔。三說源于鮮卑族。出自古鮮卑族谷渾氏部族,屬于以部族名稱漢化為氏。古鮮卑族谷渾部,亦稱谷會氏、渾氏、谷氏。在北魏孝文帝實施漢化改革政策后,多改為漢字單姓谷氏,也有改漢字單姓會氏。后該支會氏族人中出現(xiàn)分化,有入回回者,成為回族會氏。明朝初期,朱元璋從山西洪洞大槐樹遷民之后,會氏后裔大體分布于魯、冀、豫、津、皖等地。會氏郡望在新密縣,早在八千多年前,會氏祖先就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人文始祖軒轅黃帝亦在此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