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鵬
王水照先生曾撰寫《“一蓑雨”和“一犁雨”》一文(《文史知識》1998年第11期),從解釋蘇軾《定風(fēng)波》詞中“一蓑煙雨任平生”的“一蓑”說起,論述了中國古典詩詞中量詞的一種藝術(shù)化、審美化的用法。他說:“量詞的活用和妙用,不僅擴大了詩歌意象的涵義,而且也使詩境充滿動感和活力。”見解十分精辟。古典詩詞中,即使是極其抽象、枯燥乏味的數(shù)字,也被詩人詞家的靈心妙筆予以詩化、美化。在唐宋詞里,就有不少活用數(shù)詞、量詞的精警之句,其所增生出的濃郁詩情畫意,值得我們細加咀嚼與品味。
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
蘇軾《如夢令》詞云:“為向東坡傳語,人在玉堂深處。別后有誰來?雪壓小橋無路。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這是元祐元年(1086)蘇軾在京城官翰林學(xué)士時寄黃州太守楊啟素之作。詞的首二句開門見山,交待他在“玉堂(翰林院)深處”,向黃州東坡表達思念之情。次二句,揣想別后黃州東坡的荒涼景象。末三句緊承上意,是其“傳語”的主旨,表達歸耕東坡的意愿。作者按《如夢令》詞調(diào)的格律要求,疊寫“歸去,歸去”,直抒胸臆,強烈有力地表達他的意愿和決心。作者寫的是“江上一犁春雨”而不是“江上一場春雨”,將名詞“犁”用作量詞,是想象黃州春雨喜降,表現(xiàn)出雨量充盈適中,恰宜犁地春耕,他正好重返貶地再操躬耕舊業(yè)。如此豐富的情景意緒,是“一場春雨”絕不可能表達的,可見這個被活用作量詞的“犁”字之美妙。因此,南宋人俞成在《螢雪叢說》卷上“詩隨景物下語”條中,將此寫農(nóng)耕的“一犁春雨”,與寫漁父的“一蓑煙雨”、寫舟子的“一篙春水”等,并稱為“皆曲盡形容之妙”。王水照先生在《“一蓑雨”和“一犁雨”》一文中說,范成大對蘇軾的“江上一犁春雨”屢致傾倒之情,在詩中一再寫道:“請歌蘇仙詞,歸耕一犁雨”(《次韻子文沖雨迓使者,道聞子規(guī)》),“除卻一犁春雨是,眼前無物可關(guān)心”(《致一齋述事》)。最后說:“這位南宋人(俞成)從烹煉字句的角度,對量詞的藝術(shù)功能已有了初步的自覺。”可見,蘇軾這“一犁春雨”傳誦之廣,影響之巨。
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蘇軾《望江南·超然臺作》詞云:“春未老,風(fēng)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边@首詞作于熙寧九年(1076)暮春,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縣)任上。詞為雙調(diào),前調(diào)寫景,后調(diào)抒寫要以超然物外的人生態(tài)度,借詩酒自娛,解脫鄉(xiāng)思之情。前調(diào)描寫登超然臺所見密州春景,用白描筆法,分兩個層次展現(xiàn):“春未老”兩句,推出一個翠柳在春風(fēng)中搖曳的特寫鏡頭;“試上”三句,寫登臨遠眺,但見城墻下的護城河里,春水瀲滟,滿城到處都盛開著姹紫嫣紅的春花。天空煙雨迷濛,籠罩著千家萬戶。這三句語言清麗瀟灑,把密州城的春光表現(xiàn)得生機蓬勃,惹人喜愛。粗看似乎是作者隨手拈來,毫不費力,細品卻發(fā)現(xiàn)作者在語言上作了精心的安排與錘煉?!鞍牒敬核怀腔ā保鞍牒尽睂Α耙怀恰?,“春水”對“(春)花”句中自對,十分工整。“半壕”、“一城”與“千家”,連用了三個數(shù)量詞,從少到多,從眼前到遠處,從俯瞰到周覽到遠眺,仿佛是一位高明的畫家,先畫好近處景物,再以大寫意手法潑墨淋漓,渲染出深遠的背景。蘇軾活用數(shù)詞和量詞既有嗜好,又有手段。他在這兩句詞中把三個數(shù)詞和三個量詞組織、搭配得多么貼切、巧妙、自然!他在五十九歲高齡時被政敵迫害遠貶惠州途中,寫了一首七律《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首聯(lián)“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灘頭一葉身”,竟能在十四個字的詩句中靈活自然地用了六個數(shù)詞、四個量詞,并使它們組成工巧的對仗,從而生動、形象地描敘出他被貶的遙遠路程,他的衰老容貌,以及他所處的艱難險阻的境況,并且融入了自憐、自嘆、自嘲的復(fù)雜感情,其因難見巧地妙用數(shù)量詞增添詩情畫意的藝術(shù)動力,令人嘆為觀止!從這首詩回過頭看,《望江南》詞對數(shù)量詞的活用,還不過是蘇軾小試牛刀而已。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zhì)夫楊花詞》云:“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M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fēng)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边@首詞作于元豐四年(1081)初夏,蘇軾時在黃州(今湖北黃岡市)貶所。因得章楶(jié)寄楊花詞而和作。東坡借詠楊花,抒寫思婦的幽怨愁苦,又寓托自己漂泊沉淪的身世感慨。全詞寫花,花中見人,人中見己,不即不離,不粘不脫,想象豐富,形象生動傳神,所以王國維《人間詞話》卷上說:“詠物之詞,自以東坡《水龍吟》為最工?!毕缕按荷郑謮m土,一分流水”三句,體現(xiàn)著春色的楊花,大部分飄墜路旁委棄于塵土中,小部分隨著流水而消失了。這三句表現(xiàn)了詞人對楊花悲劇命運深摯的同情與體貼。但在東坡筆下,“春色”竟然可以作數(shù)量的計算和分析,真是想象奇妙。這種表現(xiàn)手法其來有自。唐代詩人徐凝《憶揚州》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彼纬踉~人葉清臣的《賀圣朝》更說:“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fēng)雨?!碧K詞的“春色三分”,顯然以葉詞為藍本,卻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兩相比較,葉詞用了一個“愁”字,顯得直露,而蘇詞的“三分春色”,都緊扣著楊花的歸宿來分,以“二分塵土”與“一分流水”的意象表現(xiàn)楊花的命運,詩意新鮮奇特又含蓄蘊藉。
所以清人李調(diào)元《雨村詞話》卷一說蘇詞的“春色三分”比葉詞“神意更遠”。今人朱德才先生從全篇詞脈來考察,指出“二分塵土”與上片“拋家傍路”相呼應(yīng),“一分流水”與上文“一池萍碎”一意相承(《唐宋詞鑒賞辭典》第600頁),更可見蘇軾對“春色”作數(shù)量的分析,是有縝密的藝術(shù)構(gòu)思的。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南宋大詞人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詞云:“明月別枝驚鵲,清風(fēng)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見?!边@首詞寫的是一個夏夜,作者行走在江西上饒黃沙嶺途中所看到的山村景物及其所感受的情緒。詞的上片描繪明月、清風(fēng)、驚鵲的動態(tài)和蟬的鳴聲,以動顯靜,勾畫出一幅幽美的山村夏夜圖,又以擬人化的蛙聲,生動地渲染了稻花飄香的豐年景象,流露出詞人為之喜悅的心情。下片筆鋒陡轉(zhuǎn),表現(xiàn)天氣的變化和他在趕路中的感情和神態(tài)變化?!捌甙藗€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是作者妙用數(shù)字寫景抒情的佳句。上句寫夏雨來前,天空已起了烏云,明月被掩蓋了,遙遠的天邊還閃爍著七八顆星星;下句緊接著寫雨來了,在山前飄落兩三雨點?!捌甙藗€”、“兩三點”,逼真地摹狀出星星的疏落和陣雨的輕微;由遠望“天外”疏星到近看“山前”雨點,表現(xiàn)了匆匆趕路的行人心情的焦急,并為下文“忽見”茅店的驚喜神態(tài)作了襯托?!捌甙藗€星”與“兩三點雨”、“天外”與“山前”,形成了新奇工整的對仗,那么自然妥帖,似乎是作者隨手拈來,筆調(diào)真是靈活灑脫。于是,“七八個”與“兩三點”這一對數(shù)量詞,在詞人的妙筆下,竟讓天外星與山前雨增添了活潑動人的詩情、畫意與趣味。
未成新句,一硯梨花雨
南宋詞人周晉《點絳唇·訪牟存叟南漪釣隱》詞云:“午夢初回,卷簾盡放春愁去。晝長無侶,自對黃鸝語。
絮影香,春在無人處。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硯梨花雨?!敝軙x是宋末著名詞人周密(草窗)的父親,其詞多寫清逸自然之趣。此詞系為訪問友人牟存叟而作,南漪釣隱是牟家花園的名字。筆者曾在《奇語:具象與抽象的焊接》(載《古典文學(xué)知識》2009年第2期)中,賞析了此詞起首“午夢初回,卷簾盡放春愁去”兩句。這里從妙用量詞的角度,品味結(jié)拍“未成新句,一硯梨花雨”之奇妙。由于上片寫了他難遣春愁,孤寂無侶,這樣自然地過渡到下片寫他移舟訪友。過片“絮影香”三句,寫他乘著小舟,經(jīng)過飄著絮影、沁著香的地方,這使他感到美好的春天,原來卻在幽靜無人之處?!拔闯尚戮?,一硯梨花雨”兩句,描寫他在牟家花園的情景。從字面上看,寫他和園主人正在構(gòu)思詩篇,但新句未成,突然下起雨來。詞人用“一硯”這個數(shù)量詞來修飾“梨花雨”,“硯”即墨硯,是名詞,這里被用作量詞。“硯”與“梨花雨”,二者風(fēng)馬牛不相及,詞人為什么要用它來“計量”梨花雨呢?讓我們試加分析。因為用了這個“硯”字,讀者便可以聯(lián)想到還有筆、墨、紙張等,進而想到大梨樹下應(yīng)有放置文房四寶的桌子,想到他和牟氏正在桌旁醞釀、低吟詩句,想到或許還有書童為他們就硯磨墨;而當驟雨灑在梨花上,又從梨花上滴落到硯池里,那墨汁帶著花香,花香定會飛上初成的詩句了。請看,如此豐富的意象,與詩情意蘊,主要是一個“硯”字帶來的,要是換成“一場雨”、“一陣雨”、“幾點雨”,這些情景都不存在了。所以說,這個“硯”字為詞人展現(xiàn)他們在花園內(nèi)的賦詩雅事,節(jié)省了很多筆墨,營造出極其豐美的詩情、意境,真可謂一字千金。這里的名詞“硯”用作量詞,是量詞詩意化、審美化用法的又一精彩例子。
一室秋燈,一庭秋雨,更一聲秋雁
南宋末年詞人王沂孫《醉蓬萊·歸故山》詞云:“掃西風(fēng)門徑,黃葉凋零,白云蕭散。柳換枯陰,賦歸來何晚!爽氣霏霏,翠蛾眉嫵,聊慰登臨眼。故國如塵,故人如夢,登高還懶。
數(shù)點寒英,為誰零落,楚魄難招,暮寒堪攬。步屧荒籬,誰念幽芳遠。一室秋燈,一庭秋雨,更一聲秋雁。試引芳樽,不知消得,幾多依黯?!蓖跻蕦O《碧山詞》多為詠物之作,用典較多,這首寫景抒情詞極少用典,屬于其詞中語言清疏的一類。這是碧山辭去慶元路學(xué)正之職,回到故鄉(xiāng)會稽(今浙江紹興市)時寫的。全篇描繪清冷蕭疏的故鄉(xiāng)秋景,在寫景中融入了作者的故國淪亡之痛、老友離散之傷、出仕元朝之悔、辭官歸鄉(xiāng)之慰,以及獨步荒園之孤苦凄涼,感情豐富復(fù)雜,運筆婉轉(zhuǎn)含蓄,頗有沉郁頓挫的風(fēng)格,堪稱佳作。“一室秋燈,一庭秋雨,更一聲秋雁”三句,寫他“步屧荒籬”后反身入戶,燈下獨坐情景,詞人連用“一室”、“一庭”、“一聲”三個數(shù)量詞,分別修飾“秋燈”、“秋雨”、“秋雁”,數(shù)詞都是“一”,“室”、“庭”、“聲”都是名詞用作量詞,它們組成三個并列排比的短句,并在第三句添上一個加重語氣的“更”字,借著疊用“秋”字的秋燈、秋雨、秋雁這三個景物意象,襯托出作者的一顆凄苦秋心,營造了一個清冷孤寂的境界,成為此詞最精彩的筆墨。王國維《人間詞話》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碧山這三句提供了一個范例。從運用數(shù)量詞的角度來看,這三句用以修飾意象名詞的數(shù)詞重復(fù),形容詞也重復(fù),只是量詞有變化,而有別于蘇軾的“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乃是碧山有意借語言文字的重復(fù)、排比,渲染一種單調(diào)、沉悶的情調(diào)氛圍。元代陸輔之《詞旨》、清代賀裳《皺水軒詞鑒》都稱贊碧山這三句是“警句”、“佳句”,近人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說:“‘秋燈三句清愁重疊而來,句法如明珠一串,宜周公謹(周密)稱為‘玉笛天津,錦囊昌谷也。”評得精切。